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垫江中学2014级高二下期末复习题

垫江中学2014级高二下期末复习题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3年春期垫江中学高2014级期末生物练习题

命题人:付静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的主要区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内部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增添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 B.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

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遗传效应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遗传效应大 D.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而基因突变则不能通过显微镜鉴别 2.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 B.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

C.通常用一种酶处理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酶处理运载体DNA D.为培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剂基因时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 3. 以下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二倍体生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二者之间可以杂交,即不存在生殖隔离 C.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的

D.种群中某些个体死亡一般不会导致基因库的变化,但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4. 下列关于稳态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中的物质包括葡萄糖、氨基酸、抗体和血红蛋白等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5. 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6.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7.某健康人在上午11点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图为其体内血糖浓度变化的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时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增加,A 点时体内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将血糖转化成各种氨基酸 C.B点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D.激素只运输给靶细胞,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8.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9.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

A. 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 B. 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 t3~t5时间段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相同 D. 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

10.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

5 9 13 17 21 25 29 时间(天) 1

33 37

成虫数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只)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 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11.某地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12.下图为人为干预下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经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 kJ/(m2·a) B.由图可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恢复过程中补偿输入的能量也应较高 C.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5.6% D.图示说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13. 下列关于“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 )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 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生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14.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Ⅰ-1不携带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常男女

1

2 甲病女

1 Ⅲ

1

2 3

4

2

3

4

5 乙病男两病皆患男

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BBbBBBb

B.Ⅱ-3的基因型为AAXX,AAXX,AaXX,AaXX C.Ⅲ-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4

D.若Ⅲ-2和Ⅲ-3婚配,则他们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5/8

二、非选择题 共54分

1.下图是人体内某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体液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请分析回答:

(1)据图分析, e是 细胞。

(2)在⑥过程中,b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

(3)若X是感染人体的病毒,X必须 才能增殖,此时需经过 ,Y才能将其彻底消灭。

(4)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缺少哪些免疫功能 。

2. 近三年,我国云南等西南地区遭遇旱灾,生态学家分析,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与环境的破坏有巨大联系。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西南地区的旱灾有猜测与绿化过程中大面积种植桉树有关,桉树根系吸水能力极强,会

减少地下水的储备,桉树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据调查,大面积桉树林周围几乎不能生长其他植物,这是由于桉树与其他植物存在 关系。

(2)品种单一的桉树林容易引发虫灾,原因是 ,相关部门

准备引进某种动物来消灭以桉树为食的害虫。一般来说,桉树体内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只有10%-20%会流入害虫体内,这是由于除了一部分用于按树自身呼吸消耗,还有一些能量 。

(3)若要估算该树林中桉树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

到 。

(4)大气二氧化碳过多引发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为了减缓温室效应

带来的危害。中国做出了节能减排的承诺。倡导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措施有 。(写出两种即可) (5)若该地区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各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基因型 引入前,原地 引入后5年,本地 引入后8年,本地 过对该AA 51% 57% 61% 物种在aa 11% 17% 21% 引入前

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 。

3.(分)通过宇宙飞船搭载生物材料进行生命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本质,而且可以培育一些新品种。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在飞船搭载的下列生物材料中,你认为不能用于育种研究的是 A.小鼠 B.棉花试管苗 C.萌发的纯合高秆水稻种子 D.牛精液

(2 )请简述做出上述判断的理由: 。

(3)上图表示在地面上培育棉花新品种的几种方法,其中与太空育种原理相同的是 。 (4)在右图I—VI中,处理方法相同的是 。 I—III—V过程与I—II过程相比,优点在于 。 (5)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陆地棉新品种,而海岛棉从来没有出现过抗旱 类型,有人打算也培养出抗旱的海岛棉品种,但是用海岛棉与抗旱的陆地

棉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原因是 。

要达到上述目的,你认为采取那种育种方法更为合理? (6)将(1)中飞船搭载的水稻种子种植、培养,发现有个别矮杆植株出现,若此变异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请利用杂交实验鉴定该突变体是显性突变(d→D)还是隐性突变(D→d)。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结论:① ,则可判断突变体为隐性突变;

② ,则可判断突变体为显性突变。

选择题:CBDDA CCBAC CDCC 1、(1)记忆

(2)处理和呈递抗原(或摄取、处理,暴露并呈递抗原给B细胞) (3)侵入人体细胞 细胞免疫[或a增殖分化的效应T细胞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

胞)] (4)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2.(1)生产者 竞争

(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利用 (3)样方 随机取样

(4)种植绿色植物、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答案合理就给分) (5)没有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29.(1)D(2分)

(2)精子不能再,一般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3)IV

(4)V和VI 能明显地缩短育种的年限

(5)陆地棉和海岛棉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转基因育种(或诱变育种) (6)让突变体矮杆植株与原始植株杂交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F1全为高杆,则可判断突变体为隐性突变;

②如果F1出现性状分离,或者F1全为矮秆,则可判断突变体为显性突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