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 报 告
题 目 东圪堵煤矿0.9Mt/a新井设计 指 导 教 师 院(系、部) 矿业技术学院
专 业 班 级 采矿工程10-1班
学 号 1026610117
姓 名 任月培 日 期 2014年3月18日
教务处印制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矿井的开拓设计、井底车场和硐室设计、采区(阶段)巷道布置、采煤方法的选择以及设备选型等。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训练,并使各学科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巩固和升华了我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但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记忆而且解决了以前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图上作业,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提升了我们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熟悉党和国家在煤炭工业生产建设方面的思想路线、方针、技术规范和安全规程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在现场的使用情况,为我们的毕业设计添加创新元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毕业设计也为我们提供了工程计算、CAD绘图和编制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了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即将步入采矿工作的我们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自己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努力搜集各类资料,积极参和组内讨论,不但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让自己对东圪堵煤矿初步设计有了一定的轮廓。 毕业设计能巩固、加深和扩大所学的理论知识,是理论更好的结合实际,通过参观和实习,对矿井各生产环节建立全面的系统概念,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实习能增强工人阶级的思想感情,为毕业设计收集有关资料。另外,毕业设计是我们大学课程的最关键部分,是对我们所学课程综合运用能
力的训练,是培养我们整体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重要的意义,是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的自我继续深化和提高阶段。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搞好毕业设计对全面提高我们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条件: 东圪堵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勃牛川普查区11~12勘探线之间及外围,地处准格尔旗所在地薛家湾镇SW50°的66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羊市塔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2′50″ ~110°37′00″,北纬:39°23′58″~39°26′06″。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8年12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矿业权人为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名称为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圪堵煤矿,面积为9.0142km2,开采标高+1209~+1333m。本井田东南侧相邻准格尔旗荣达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松树焉煤矿;北东侧相邻伊盟北源公司准旗纳林庙双源煤矿 东圪堵煤矿交通运输条件方便,煤炭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交通干线曹(家石湾)~羊(市塔)公路距煤矿工业场区1km,该公路延伸可达东胜区、包头市、呼市等地。煤矿西距包(头)神(木)铁路大柳塔车站运距50km,北距大(同)准(格尔)铁路西营子车站运距35km,上述车站均为煤炭集装站 (三)煤层赋存条件: 井田内有2个可采煤层,即6-1煤层(煤层平均厚度3.2)、6-2煤层(煤层平均厚度5.4m),煤层发育良好,两煤层间为5.27m的砂岩。
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 (一)研究方案: 1、充分了解东圪堵煤矿矿的地理位置及行政隶属关系。矿区地形地貌;矿区的交通,矿区的气候、气温、风向、风速;雨期及降雨量;冻结期及冻结深度;矿区的勘探程度及开发现状、矿区的地震震级。井田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井田的地层层位关系,地质构造,井田中的地质变动,及它们的分布及位置。水文情况,井田范围内的河流、流量及洪水位等。矿层质量及矿层特征,井田内的矿层及其埋藏条件,走向、倾向倾角;可采矿层的厚度及层间距;各矿层的性质,各矿层顶底板岩石的性质。矿层含瓦斯性、自燃性及含水性。矿层质量牌号、工业分析及工业用途。井田的勘探程度及对勘探的要求。 2、叙述井田走向边界及倾斜方向上的边界,边界的方位及标高,井田走向及倾向尺寸、井田的面积,边界矿柱的留法及尺寸。据此确定井田的工业储量、地质损失、永久矿柱损失量。井田的可采储量及开采损失量。根据所要设计的矿井的年产量和所了解的矿区煤层赋存概况来计算矿井的服务年限及一般工作制度。 3、井田开拓系统的设计: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及位置。列表说明井筒名称、用途、规格(附井筒断面图)、井口坐标位置及标高、井筒倾角及提升方位角、井筒长度等。确定水平高度及开拓方式,阶段数目及布置方式。水平储量及水平服务年限。设计水平的巷道布置,采(带)区划分及开采顺序的确定。
开采水平和回风水平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其中包括: (1) 井底车场形式、线路布置及通过能力。 (2)硐室的位置、规格尺寸、支护方式。 (3)井底车场工程量。 还有就是:开拓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矿、矸、料、人)及充填、灌浆系统等的设计和移交生产时井巷开凿的位置,初期开掘工程量。 4、设计采(带)区的地质概况及矿层特征:采(带)区在矿井中的位置,邻区开采情况,矿层的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矿物质量、瓦斯、含水性、发火期等,矿层顶底板岩石性质。采(带)区的范围、工业储量。采(带)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采区形式、采区上(下)山或带区的数目、位置及用途。采区区段的划分、区段平巷(带区斜巷)的布置方式、层间或分层间的联系方式。井底车场及硐室。采准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矿物、料等)、充填排水系统及灌浆系统等。还有采(带)区开采顺序的确定。采区巷道断面尺寸、支护方式、采(带)区准备工程量的确定和采区的巷道掘进率、采(带)区回采率的确定。 5、采矿方法的选择:选择各矿层的采矿方法,对重点设计层的采矿方法说明选择的依据。概述重点设计层的矿层赋存条件、矿层结构及围岩情况。按通风条件,落矿机械能力,运输机能力等确定及校验工作面长度。落矿机械的选择及回采工艺方式的确定。循环方式的选择循环图表、工人出勤表、机电设备表、技术经济指标表的计算和绘制。 6、建进工期及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队伍的人力配备;井巷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及施工程序。工程排队及施工组织排队,附建井工程排队接续表。开采
顺序及配产的原则;采区及回采工作面接续表、建井工期及矿井增产期。 7、矿井通风:矿井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的选择;总风量的计算和风量分配;矿井总风压及等积孔的计算;通风设备的选择;矿井主要扇风机的选型计算;电动机的选择;总耗电量及吨煤耗电量。 8、矿井运输和提升: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运输平巷中运输设备的类型及数量;回风平巷中运输设备的类型及数量。采区上山(带区斜巷)中运输设备的类型、规格及能力(运输上山及材料上山)。主要巷道运输设备的选择,轨距、矿车类型及数量,电机车选型,计算车组重量,确定电机车台数,胶带运输时,则计算胶带各点张力,验算垂度、强度、电动机功率等。选择提升设备的类型及规格;选择提升钢丝绳;.选择及验算提升机;提升机和井筒相对位置的计算;提升运动学及动力学计算:选择提升电动机;计算电能消耗及提升效率。 9:排水:矿井水的来源,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充填废水量等。排水设备的计算和选择,选择水泵、水管,计算水泵扬程,确定工况点,计算水泵工作台数及总台数;选择电动机功率、台数。计算电耗及吨煤电耗。水泵房设计,水泵房设备布置平、剖面图。水泵房的规格、尺寸、支护方式,吊装设备,和井筒的联接方式。水仓设计,水仓的容量、规格尺寸及支护方式。水仓的清理。 10、技术经济指标:全矿人员编制。包括井下工人,井上工人,管理系统及管理人员,全矿人员;劳动生产率。包括采矿工效,井下工效,生产工人效, 全员效率;成本。包括工作面直接成本,采区成本,全矿成本;全矿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可采矿层数及可采矿层总厚度,井田境界、走向、倾向、面积,
埋藏量:工业储量、设计储量、设计可采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开拓方式,开采水平:水平数目、水平高度、服务年限,井筒;数目、直径、深度,基本建设工程量,三材数量(木材、水泥、钢材), 建井期限,采矿方法,顶板管理方法,机械化程度,工作面长度及同时生产工作面数目,同时生产的采(带)区数目,工作面年推进度,掘进率、掘进出矿率,采(带)区回采率、工作面采出系数,大巷运输、机车类型、数量,矿车类型、数量,提升:立井提升机类型、提升能力、电机容量,付井提升能力、电机容量,排水:水泵类型、水泵台数、扬水能力,通风:沼气等级、通风方式、总风量、负压(最大、最小),扇风机、类型、电机容量,效率(井下工、采矿工、生产工、全员),成本:工作面、采(带)区、全矿。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第一章 井田概况、井田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煤层及煤质特征 第二章 井田境界及储量 第三章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第四章 井田开拓 包括井田开拓方式,井口位置,井筒形式,开采水平设计,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开采水平和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开拓巷道布置,开拓系统综述。 第五章 采区巷道布置 包括设计采区的地质概况及煤层特征,首采区位置选择,首采区及采煤工作面布置,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采区车场选型设计,采区主要硐室设计。 第六章 采煤方法 包括采煤方法的选择,采煤工作面布置,采煤工作面设备的选择及回采工艺的选择。工作面长度的确定,循环方式的选择及
循环图表的制定。 第七章 井下运输 包括主要运输大巷设备选型,井下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第八章 矿井提升 包括主副井提升。 第九章 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 包括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风量计算,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第十章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
三、研究进度
三、 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第1周 第2周 (2.28-3.6) (3.7-3.13) 实习动员,准备实习 地质报告及资料阅读和整理;矿井概况及开拓、开采报告资料阅读和整理;通风安全报告资料阅读和整理;机电设备报告资料阅读和整理;财务、劳动及成本分析报告,设计单价资料阅读和整理。 第3周 (3.14-3.20) 地面设备及生产系统参观、资料阅读和整理;参观井底车场、井下运输、排水、供电、防尘、防火等系统、生产及安全监控测量及整理报告;通风安全实习及整理报告 第4周 第5周
(3.21-3.27) (3.28-4.3) 开题并完成开题报告 第一章 矿井概述,第二章/井田境界及埋藏量,第三章 矿井年产量、服务年限及一般工作制度
第6~7周 第8~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4.4-4.17) (4.18-5.1) (5.2-5.8) (5.9-5.15) (5.16-5.29) (5.30-6.5) (6.6-6.12) (6.13-6.19) 第四章 井田开拓 第五章 采区巷道布置 第六章 采煤方法 第七章 开采计划 第八章 矿井通风和安全 第九章 矿井生产系统综述 第十章 技术经济指标 装订专题论文、设计说明书,进行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M].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范。北京:煤炭出版社,2010年 [3] 阎海鹏,黄江宁.采煤工艺.第1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4] 林再康,李希海.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手册[M].第1版.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5] 杜计平、孟宪锐.采矿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6] 林在康 李希海.井筒断面图册. [M].第1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7] 徐永圻. 采矿学[M].第2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8] lin Zaikang,Du Jiping.The Coal Mining Method. 第1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9] 中国煤炭矿山机电设备及安全装备选型手册[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社,2007. [10] 毛君. 煤矿固定机械及运输设备[M].第1版.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11] 张帆.AutoCAD VBA二次开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 邹光华,吴建斌.矿山设计CAD[M].第1版.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13] 谢锡纯,李晓豁. 矿山机械和设备[M].第1版.徐州:中国矿业学院出版社,2000. [14] 俞启香. 矿井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M].第1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15] 黄元平.矿井通风[M].第1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五、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