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喧嚷(ràng) 嗤笑(chī) 相形见绌(chù) 强聒不舍(guō) ....B.睿智(ruì) 拮据(jié) 气吞斗牛(dòu) 涕泗横流(sì) ....
C.阴晦(huì) 汲取(jí) 怒不可遏(è) 面面相觑(qù) ....D.愕然(è) 狡黠(xié) 狂妄自大(wàng) 唯唯连声(wéi)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襁褓 儒子牛 断章取意 不言而喻 B.亵读 出风头 恪尽职守 孜孜不倦 C.忐忑 口头禅 重蹈覆辙 袖手旁观 D.恣睢 化妆品 吹毛求疵 一杯黄土
3.(2分)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⑧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④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4.(8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 ,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2)妇姑荷箪食, 。 (白居易《观刈麦》)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堪称“壮词”:既有“ ”的壮阔场面,又有“ , ”为国建功、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也有“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怀。
(4)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以魏尚自许,借典喻志,表现对报效国家的渴望的句子是 , 。
第1页(共8页)
5.(4分)名著阅读
(1)金圣叹评鲁达:“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请结合《水浒》中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鲁达的“粗卤”(粗鲁)和“精细”。
(2)请结合你的阅读收获,简单谈谈《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是怎样教育儿子的? 6.(6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材料二: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会》播出,节目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节目中那些年轻的面孔对于成语的捻熟运用,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印象,让成语大会一时间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材料三: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些成语被人们普遍“误用”。如果它们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我们就应该加以吸收,但同时也要对不利于语言健康发展的“误用”及时有效的进行规范,这需要语言学家敏锐的眼光以及时间的检验。 (1)根据三则材料提供的信启,请你写出二条探究结果。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学习成语也可充满趣味性,请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
(3)成语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请从备选成语中任选一个,依照所给句式,仿写一句话。
【备选成语】锲而不舍 雪中送炭 不耻下问 众志成城 例: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第2页(共8页)
体现了一种 的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7.(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柔软的父亲
①清晨,经过小区的池塘边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趴在雨后潮湿的木栏杆上,执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
②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休闲西装来工作的。这人约莫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着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他另一只手上提着东西 ﹣﹣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③这时,另一位好奇的老头儿也背着手凑了过来,开始给他提意见:“这哪有蝌蚪哟,还早哩……”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仍旧兢兢业业地沿着栏杆逡巡。
④其实我很想告诉他,在小区隔壁的大学,有一块大水塘,那里已经是蝌蚪成群了。上周我就带着孩子去过,孩子第一回见到那么多黑溜溜的蝌蚪,欢喜得不得了。但由于天生不善与陌生人搭讪,我并没说。
⑤出了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准确地说,是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于有些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 ⑥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
⑦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地收敛了。他父亲是一位拳师,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耍到很晚,干脆留宿。至半夜酣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睡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⑧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⑨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抑或是一个沉默的形象,因为他们总是话不多,总是让你惧怕,让你觉得难以接近。
第3页(共8页)
⑩我跟父亲就是如此,从不交流。记得十岁那年的一个黄昏,父亲在后门口为我洗澡,他的手搓在我身上,就像砂纸摩擦在我皮肤上,我极力地压抑着,才没让自己叫出声,没让眼泪流出来。而疼痛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被邻居们笑嘻嘻地围观,才是最令我痛苦的。但我没有告诉他这些,一直到四年前他去世,他也不知道我对这件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
⑪很多年来,我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然而,当他离世,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不是没有得到过爱,而是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父亲的表达总是很隐晦,隐晦得让你无从察觉。
⑫就像那个让我羞耻的黄昏,他可能早已预知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给我洗澡,所以他把全部的不知来处的忧伤和酸楚都积聚在了手掌里。 ⑬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
(摘自《读者》2015•11)
(1)你认为文章的题目“柔软的父亲”好吗?为什么?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三位父亲“柔软”的具体表现。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段和第⑦段划线句的作用。 (4)赏析下面句子中加词横线语的表达效果。
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仍旧兢兢业业地沿着栏杆逡巡。
(5)文章结尾写到“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作者为什么认为“疼痛”是一种“柔软”?
8.(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
第4页(共8页)
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⑦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③④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读完本文之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在日常学习中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第5页(共8页)
9.(15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深入不毛 ..③庶竭驽钝 ..(2)翻译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第6页(共8页)
卑鄙: 不毛: 驽钝: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语段【乙】“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句中的“志”指什么?请用语段【甲】中的语句回答。
(4)语段【乙】用司马宣王(司马懿)的话做结尾,有什么作用? 10.(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自选角度赏析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文(50分) 11.(50分)任选一题作文 (1)给梦想一个台阶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7页(共8页)
河南省洛阳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C; 2.C; 3.B;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童稚携壶浆;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5. ; 6.雪中送炭;体现了一种关怀备至的爱心;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7. ; 8. ;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9.身份低微(出身低微,出身平民),见识短浅;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10. ; 四、作文(50分) 11. ;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