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公民参与的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公民参与的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性,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 基于公民参与的 ■ 崔吉磊’范若冰2(1、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兰州 730010 公民参与是社会管理创 新的取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 委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格局。其中,领导是根本, 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 参与是基础,通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实现、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 代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奚洁人,2007)。 根据201 0年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2、兰州城市学院教务处 兰州 730000) ▲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社会资本视角下甘肃农村社会管理 创新的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 2081GL);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 “兰州市加强和创新设计管理的基本思想与路径选择”(项目编号: 12一()23);甘肃行政学院课题“甘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 目编号:GXKZ1205) ◆ 中图分类号:I)669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公民参与是社会管理 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管理的本 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方式。当前,我国公 质是对人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解决 民参与社会管理还存在许多困境,在 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社会管理创 这一现实情况下,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新就是要使人民群众的基本得到普遍 为公众参与提供制度保障等方式形成 尊重,公民的各种权利得到保护,社会矛 与公民良好互动的格局等成为实 盾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纠纷得到依法解决, 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和谐秩序得以切实维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公民参与 护,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全面实现,以此形 社会管理创新的涵义 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二,社会管理创新要建立现代公共 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涵义,首先要明 规则,培养人们的社会参与精神。社会管 确社会管理的涵义和内容。社会管理是指 理创新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 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主导、多 理念和方式,建立现代公共规则,构建现 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 代公共空间,培育公民的参与精神,拓宽 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 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 第三,社会管理创新要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 模式,实现多元社会管理格局。的社 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 会管理创新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主体 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马凯,2010)。 与管理客体关系的片面认识,促使社会管 从更宽泛的范围看,社会管理可以理解为 理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最终实现 是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在内的整个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健全‘ 社会的管理。 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 借助社会管理的概念,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格局”。 是指和社会组织依据社会运行和发展 第四,社会管理创新要创新工作机制。 规律,把握政治、经济和社会新的发展态 建立服务型、高效型。在社会管 势,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论、知识、 理中要在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技术手段、 技术和方法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理顺社 机制、方式方法,以实现社会善治的活动 会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规范其职能权 和过程(刘旺洪,2011】。具体来讲,社会 限和责任范围,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 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职能: 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社会管理新 第一,社会管理创新要是建立良好的 。要增加对公民社会需求的回应 12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13年9期 理研究院组织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 究”重大课题组材料,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的主要路径可归为四类:群众工作(基层 党建)、科技创新、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 从实践中看,目前地方和相关部门所开展 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采取公众参与这一方 法的占了14%(张欢,2012)。作为社会 多元主体的一员,公民个人的参与是体现 多元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 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元素。 (一)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 要力量 社会管理创新中,“各级要进一步 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 动建立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 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 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 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 管理的体系”(,2005)。可见,公 众对社会管理的深度参与是提高社会 管理活动透明度的重要力量,也是是保证 社会管理活动有效性的群众基础。同时,由 于我国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得到了 很大的发展,社会事务和社会问题越来越 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复杂的社会管理任 务,使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来完 成,这就为公民参与分担社会管理提 供了实践依据。 (二)公民参与能够促进在社会管理 创新中维护自己权益 社会管理创新根本目的就是解决 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首先,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通 过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基层自治,直接行使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 督等民主权利,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事务。 公民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中,能够更好地 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公民参与社会管 理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向 表达意见与提出建议,公民通过各种渠道 合法地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充分表达 决策的意愿,能够使自己的主张和利益诉 求能够在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实 与的制度化体系不完备。由于法制的不完 备,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行为时常得不到法 律的保护,或者是参与形式超越法律规范而 不受制约,导致公民对参与社会管理的冷漠 方式、途径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 一定的程序进行实际操作,并用法律的形 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使 公民参与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罗 豪才。2003)。首先,完善的信息公开 制度,提高工作的透明性。其次,改 善听证制度,扩大听证在社会管理工作的 适用范围。最后,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激 励、保障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 施到具体的社会管理活动中得以体现,从 而确保了社会管理的科学性,也使公民的 利益得以维护。最后,公民参与到社会管 理之中,还能促使转变社会管理的理 念,从“本位”转变到不断确立社会 本位和人民权利本位的理念。明确创新社 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保障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孙彩红,201 1】。 心态。再次,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流于 形式。当前,许多地方采取听证会等方 式让公众介入到社会管理中,但是由于听证 的结果往往就是“涨价”,致使其流于形式 而未能真正发挥参与渠道的作用。 (三)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相关制度不 完备 (三)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法制化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畅通与否很 (三)公民参与能够促使社会管理创 新的根本价值目标的实现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 讨班上指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由此可知,社会管理 创新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社会正义、秩序 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 内矛盾凸显,这些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 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而基于这种多元化 社会利益,使得公民诉求多元化的趋势越 来越明显。在社会管理中吸纳公众参与有 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在整体上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公民参与在社会管理创新中 的困境 (一)公民缺乏参与社会管理所需的 社会知识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需要有相应知识和素 养,这种知识和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社会 公共生活的实践。长期以来,由于对行政权 威的服从心理,公民缺乏直接参与社会管理 的实践,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应有 的权利及责任,以至于普遍缺乏参与社会管 理的知识。更有甚者,由于许多公民不清楚 如何通过规范的渠道来表达他们的利益,不 知道如何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来影响维护自 己的利益,因此当产生了一些利益矛盾时, 许多人往往通过一些非理性、非规范化的方 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从而对社会产 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渠道不畅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需要相应的渠道。但 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贯性以及公民社会 发育的不成熟,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渠道并不 畅通。首先,制度性表达渠道的作用没 有充分发挥(黎慈,2011)0其次,公民参 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参与机制和程 序,极大影响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效应的发 挥。首先,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序制度不 健全,缺乏具体的规定,严重影响到公众参 与的具体开展和推行。其次,信息公开 制度不完善。我国于2007年颁布了《 信息公开条例》,但相关制度存在局限性,束 缚了公众参与的发展。最后,对公众参 与的回应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 许多意见得不到反馈,影响了公众参与社会 管理的积极性(黎慈,201 1)。 社会管理创新中保障公 民参与的路径 (一)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能力 当前,我国公众的公识还很淡薄, 参与能力还很匮乏。要引导公众成为社会 管理的重要主体,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提升 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培育他们的 公识,引导公众积极、理性、合法、有 序地参与社会管理。一是大力开展公民教 育,尽快提高公民素质,加强对公民的教 育和培训,增强其参与能力,有效地进入 参与角色。二是引导新闻媒体、}E-TiI杂志、 互联网络的力量进行广泛宣传,使公民正 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提高公民的文 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完善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 制度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相关的 法律和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面对纷繁复 杂的社会管理工作,涉及公众参与的范围、 参与的方式和参与的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大 的随意性。同时,在一些政务信息公 开以及公众参与的法律保护和救急等方面 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得公民作为参与社 会管理主体地位流于形式。为此必须在基 本的法律制度之外进行相关法律制度的配 套改革,“以法律形式对公民参与的内容、 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参与的质量和水平,对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作用的发挥也会产生很 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 范围和深度仍存在不足,参与平台也非常 缺乏。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现实面前,社会 管理主体也应多元化,必须为公众参与社 会管理提供条件,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制 度化平台。社会管理创新应进一步发挥公 众参与的作用,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 提高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将公众参与 制度化,保证公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到位。 总之,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我国经济社 会发生急剧变革、社会结构变迁、利益格 局多元化的背景下,为实现和谐社会目标 而提出来的。公民既是社会管理的客体,更 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当前,面对这些形势 和问题,必须转变观念,引导公民参 与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发挥公民在社会 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力量,从而提升社会管 理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实现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目标。 1.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U】. 求是,2010(20) 2.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I].江海学 刊.2011(5) 3 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张欢,陆奇斌,王新松.社会管理 创新路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2(1) 5..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 2005-2-19 6.孙彩红.试论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民 参与的作用及实现U】.兰州学-/1,2011(6) 7.黎慈.公众参与:创新社会管理 的有效保障[I】.湖北行政学院报,201 1(6) 8.罗豪才.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 治文明建设【I】.人民日报,2003—9~9 j登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13 《中文核心期T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