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园蒙氏教育之完备环境

幼儿园蒙氏教育之完备环境

来源:华佗小知识
幼儿园蒙氏教育之完备环境

蒙特梭利理论的思想结构图:

以儿童为中心,四大核心理论即:敏感期、人类倾向、吸收性心智和四大发展阶段,这形成了蒙特梭利的儿童观,揭示了儿童的发展特点,了解儿童的需求,以及如何帮助儿童。从蒙特梭利理念思想结构图,最外围是五大领域的课程在入门和第一年课程已经进行了论述;而完备的环境、环境的三要素在第二年课程将做具体详细的分析。

吸收性心智 人类 敏 期 四大发展阶段 环境三要素 完备环境 正常化 五大领域课程 完备环境、社会 性倾向、自由与纪律 成人的角色 一、完备环境

来自生态学的概念——完备环境

 亦可直译为:预备好的环境。指我们提前为儿童准备好的环境

 保护环境中有机体的生存。温馨的的家园是我们生活的保障,能保护我们的生存。动物的洞穴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完美的帮助动物躲避天敌,安稳生存。

 可满足与支持有机体的发展需求。各种动物生存需要的各种环境中,能提供各种动物发展所需的材料。宇宙中的地球,就是一个完备的环境,地球的大气层、水、空气中的氧气 ,都能保护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张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

 滋养有机体使其达到潜能发展,促其进化。地球的历史进程中,环境不断变化,一些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激发内在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人类的进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有

1

倾向 儿童生命的起点 感 成长至下一阶段

过多次的特大的自然灾害,比如陨石的碰撞,导致地球的温度急剧变化,导致繁盛的恐龙时代灭亡,但同时也有不断进化将风险转化为挑战的物种。

 可能存在风险和挑战,但却是进化的另一层推动力。自然中的事物都是两面性的,福祸相依,如果鸟巢修建在平稳的大路上,没有了雏鸟掉落的风险,但是也失去了推动雏鸟学会飞翔的动力和机遇。蒙氏水区的器皿多为玻璃、陶瓷制品,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错误或失误,容易将这些易碎的物品打碎,不小心还会刮伤流血,但这也是孩子工作的风险,但是孩子在打坏之后练习打扫整理,幼儿吸取教训,让自己的动作越来越沉稳,自我纠正错误,从而练习不碰倒、不摔坏、不弄掉等,并逐渐成为那些用具的主人和使用者,幼儿将这种使用经验逐渐累积,促进认知发展,从而推动智力的发展。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机遇。

大自然环境中有好多完备环境的例子,比如鸟,在要孕育小宝宝之前就会叼来许多的树枝,在高高的树上提前建构好鸟巢,成为以后鸟宝宝孵化之后的安身之所,保护鸟宝宝的生存。雏鸟长大一些后,鸟妈妈会增加一些树枝,加固鸟巢,另外雏鸟可以在鸟巢内活动,还可以用嘴巴练习叼树枝和用爪子抓树枝练习抓握力,鸟巢满足与支持了雏鸟的发展需求,和促进其生长进化。鸟巢建在高高的树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如果雏鸟从鸟巢中掉落就会摔坏受伤或死掉,但同时这也是鸟儿生长的一个机遇,鸟儿要想离开巢穴,到达更广阔的天空,就要学会飞翔,这就成为推动鸟进行飞翔的一个推动力。

二、如何建构完备的环境? 两个层面的建构原则:

物理层面:环境中的各种材质、颜色的物品,如校舍、如桌椅、如教具、如动植物等等具体的事物。 心理层面:如蒙氏大小孩子混龄的的结构编组、班级管理的方法、课程运转的方式等等都是抽象的存在

(一)物理层面的建构原则

1. 秩序

包括方向感、顺序感的建立。方向感就是物有定位,蒙氏班级里的所有物品都是物有定位,按区域分类,教具有简单到复杂有序摆放在教具柜里。顺序感就是既定的流程。但不同于工厂流水线的标准化的流程,不是严格一成不变的,教师演示工作的流程和方法,是相对稳定标准的程序,也会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幼儿在教师是示范后,进行模仿练习操作,不会完全拷贝,但是基本流程要正确,比如洗手的顺序,如果不先湿手,那么幼儿在抹肥皂的时候就抹不上,就会承担自然后果。所以幼儿会自我调整尽量按照秩序进行在秩序感的敏感期里,帮助孩子营造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维持稳定和平静的状态。在3-6岁以后,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不会像小的时候表现的那样明显,但给孩子营造有秩序稳定的环境,可以有助于建立安全感,产生自信,从而达到,帮助孩子发展。

2. 美观:

创设温馨的环境,选择环境中的物品要从颜色、材质、大小等方面着手,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美的事物具有选择的倾向,同样是一个不锈钢碗和一个精美的陶瓷碗,大家都会选择精美的陶瓷碗,陶瓷碗虽然易碎,但是孩子使用的时候会小心翼翼,更用心更细致。

3. 自然

蒙氏环境重的物品要来源于生活,重视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官体验,比如自然物品具有天然的纹路和质感,能给予幼儿视听触味等多种感官,如木头椅子的木纹、竹制品的清香气味、真实的酸甜苦咸的味道、水区真实的水果拿握在手里的触感和重量等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工业化产物塑料制品所不具备的特性,他们统一,无变化较少能刺激到幼儿的感官经验,所以在蒙氏班提倡少用或不用。

2

4. 能形成重复

幼儿知识经验的活动不是在教师示范之后就习得的,而是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蒙氏教具都具有能够重复的特性,如数学取的金色串珠,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反复使用,水区的各种物品也是只需要添加新鲜的水果就可以重复使用,语言取的三段卡,感官的色板等等,还是操作依次之后,还可以再次使用,当同一个孩子使用的时候,工作的难度和水平会有所增加,如一个小年龄的孩子做三段卡,只需要完成图片配对、说出图片内容就好,等他大一些再做的时候就和可以加入字卡的练习配对、再打一些就可以增加拼音的练习等等,同一个用具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指导层次和要求,形成重复练习推动幼儿课程的纵向发展。

5. 能形成自由运动

幼儿通过的动作的练习,掌握技能和方法,实现自我照顾,继而照顾环境,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幼儿只有自己能做一件事情,达到生理的,才有选择要不要做,和要不要帮助别人的权利,达到心理的,在帮助别人后获得喜悦和自信,性得到发展。自己穿脱衣服、穿拖鞋子、洗手等都是是幼儿身体动作协调的练习;孩子在掌握这一技巧的时候,就会想自己做事情,就是生理方面的表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少被动等待的现象,孩子做事就会比较的主动,不依赖别人,更愿意尝试不同的事情,从而更加的自信,实现心理的发展。

日常生活的教具适宜孩子操作的尺寸大小,可以用来进行的工作,每一个教具目的性极强,为幼儿的发展自由运动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石头的捣缸幼儿在使用时太沉,自己不能清洗需要成人协助,所以需要选择木质的便于幼儿使用。日常区家是应用的工作程序复杂,教师增加提示卡,幼儿在取到用具后,就算以前没有做过也可以根据提示卡的提示完成各个程序。

6. 具有错误控制机能

蒙氏教具一般都具有错误控制技能,但感官区域教具的内部纠错机制最为明显,不需要借助成人,便可自行校对错误如(粉红塔、棕色梯、长棒的排列是否有序、整齐、色板的配对是否一样等等),明显的物理性纠错机制,如帯座插圆柱、几何图形嵌板橱只有正确的才能放入,否则就不能放进去。 依靠感官判断的如味觉瓶的配对不准确最后就会剩下一两组的味觉错误。音筒的配对不准确也会出现最后一两组有误,需要重新检查核对更正。精准科学的设计,所有能够帮助幼儿实现错误控制,完成探索,依据教具本身进行自我订正,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具0的游戏,前面的1-9的数量对应正确完成,剩下的0就会呈现出什么都没有的概念。儿童在为其准备的环境中获取经验,从而使自己更完善,但他们不能缺少特殊练习教具,他们一旦全神贯注,就能持之以恒的从实各种活动。(引用《蒙特梭利文集》第五卷儿童的心智中第二十四章P1)日常区的功过不按照流程操

作最后就不能达到完成的状态,所以错误控制的机能是认识自然而然的学习方式,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就是如此,发现问题,正面错误,改正错误不再犯,也就变聪明了。我们最好对错误怀有友好之情,把它十位我们生活的伙伴,他有自己的目标,因为他确实有一个目标。错误在生活进程中自发的得以纠正。1岁婴儿开始走路,踉踉跄跄,跌倒在地,但最终他能够阔步前景。儿童在成长中和获取经验中改正错误。(引用《蒙特梭利文集》第五卷儿童的心智中第二十四章P191)

7. 世界的精华与钥匙

把抽象化变成具体化,让幼儿可以亲身的去体验,通过教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一个个感官信息,通过语言命名练习,将感官信息具体化,感官精致化和语言就是幼儿打开认识世界大门的钥匙,以一个点打开一扇门进而了解世界。

8. 有目的性的用具:

教具都有完成的状态如粉红塔的各种基本排列,衣饰框纽扣、蝴蝶结、触觉板的排序配对、色板的配对等等都有完成的状态,完成需要的过程越复杂,幼儿的经验累积越多,认知发展也提高的越快。

3

9. 适合孩子的尺寸

所有教具是要孩子自己能够操作使用的,所以教具橱的高度要幼儿能平视,自由取放物品。清扫的用具也要选择适合幼儿使用的尺寸的小笤帚小簸箕,照顾植物用的水桶、喷壶都要力量所能达到的大小

10. 应不同的文化而有不同特色:

把当地的文化习俗融入到班级的课程中,北方人喜欢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所以在枣庄我们就会有菜煎饼、擀面条、蒸馒头的工作。每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各不相同,同一个节日也风俗各不相同,北方过年的时候要穿冬装、贴春联,南方西双版纳就有过年穿轻薄靓丽的裙子,泼水送祝福等等。

(二)心理层面的建构原则:

1. 促进“正常化”

正常化不仅是要幼儿能够工作,而且能在工作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等等。

2. 自由与

没有规矩就没有自由,在蒙氏班所谓的自由是在幼儿遵守班级规则的前提下。无限的自由就是放纵。

3. 规律的工作循环 ——大工作周期:全天的蒙氏环境

刚来幼儿园的幼儿,在新生带领课程中经常会运用一日生活作息的大工作周期表来,安抚稳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能清楚的知道在幼儿园一天要做哪些事情,等这些事情一样样的都完成了时间也就过去了,就可以进行回家的工作,每天都是不断的重复做这些事情,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环节,形成一个模式和秩序所以这也是建立幼儿安全感、稳定的情绪的好方法。假期打破孩子的一日作息时间规律,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

——个人工作时间:一天至少3小时(不间断工作)能够将幼儿的工作创造一个能够呈现完整状态的时间保障。

4. 提供与选择的机会:

传统班和梦是班级的区别很大一点在传统班级统一做事情,幼儿没有选择的机会,便于成人的管理,在蒙氏班,小到选择用具,你要做的工作,大到完成计划课程,有自主选择工作的机会。儿童应当通过自立获得身体;通过自由选择工作获得意志从;通过持之以恒的工作获得思想。儿童发展要走一条不断获得的道路,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应当成为我们对儿童态度的指南,我们应当帮助儿童自己星动、决定和思考,这就是为精神服务的艺术,是一种在儿童世界能完美表现的艺术。(引用《蒙特梭利文集》第五卷儿童的心智中第二十七章P217)

5. 提供体验错误控制的机会:

教师有意识的创造机会为幼儿提供各种除了教具操作之外还有各种练习的机会,这才是幼儿成长的需要,照顾植物,幼儿有时浇水过多,花叶变黄,幼儿就要自己承担这样的后果,成人不要过多的干预控制,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下次的时候就不会浇那么多的水,把花淹死了。 教具的本身就具有自我订正和错误控制的功能,粉红塔是视觉协调订正的教具,我们在日常中使用玻璃天然的物品,可能因为没拿好而被打碎,所以有心理上的订正功能。

6. 重视过程甚于记忆的结果:

数学区的金色串珠四则运算,重视的不是结果的对错,而是对概念的掌握;什么是加法……,到加法

4

板、加法蛇时才会重视计算的精准。幼儿的书写不好,不能一位的加强书写练习,而是应该分析,幼儿为什么写不好,是那些发展没有跟上,是手腕不灵活还是手指精细动作不好还是手部的力度或手眼协调不够等等,重点应该放在这些的练习,重在过程的练习。

7. 能保护孩子的专注:

蒙台梭利的生命之树的树干就是“集中、专注”,可见专注的重要性,只有在幼儿专注提高之后才能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实现正常化。

蒙氏班创设和提供了大量教具通过感官信息的刺激,满足幼儿当下的发展,引发幼儿对工作的兴趣,进而专注的进行工作。在工作中教师要减少对幼儿工作的干扰,在恰当的时机才介入指导。当儿童对某个实际生活练习感兴趣时,教师不应当中断,因为这种兴趣符合自然规律,并开始一个活动周期。然而,开始阶段是如此脆弱和微妙,以致于轻轻一碰,就像肥皂泡一样破灭,那瞬间的一切美也消逝了.教师取得成功的重大原则就是:儿童一旦开始聚精会神,教师就仿佛对让们视而不见。(引用《蒙特梭利文集》第五卷儿童的心智中第二十七章P216) 8. *有目的性的工作(教具操作、活动等) ——目的性:发展的目的性。 三、环境三要素的特质

儿童 环境三要素 成人 环境

(一)环境三要素——成人

接受过训练,对孩子发展要求有相当程度的理解。 1、对理论与儿童本质的了解

2、不只教师需要受训,包括家长也需要了解

 形式丰富多样的家长学校。利用接园时间和家长会的机会,宣传和介绍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实现家园的共同教育,放开手,陪孩子走自己的路。

 强调社区教育。 (二)环境三要素——儿童

在三要素中居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儿童是环境的主人,环境的设置是为儿童而服务,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发展。

0-6岁儿童的心智特征:

 敏感期:幼儿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敏感期,比如阅读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

5

期等等,幼儿在相应的敏感期内学习事半功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 人类倾向:人类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贯彻人的一生。如人类具有学习的倾向,这样才使得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 吸收性心智:0-6岁期间的儿童会不加区辨的吸收环境中的信息,孩子就像一块海绵,给予什么样的水就会吸收什么样的,3岁前最为明显,3-6岁时慢慢转变为选择性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两者互为作用,敏感期对于幼儿的吸收性心智具有促进作用,吸收性心智也反过来促进不同敏感期内的发展。 (三)环境三要素——环境 在三要素中是课程载体

1、物理环境:教室中除了人以外的所有元素蒙特梭利说过:如果学校希望成为“观察人类生活的实验室”,就应该让美的东西在学校“扎根”。就像一个细菌学实验室应该配备培养细菌的炉子和营养土壤。(引用《蒙特梭利文集》第二卷小学自我教育中第五章)幼儿园里的环境应该是以幼儿的发展和需求为核

心预备的。

 非生物环境——教具、家具。幼儿是主要的使用者,所以教室内的物品应该是幼儿适合使用的尺寸。  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动植物角的设置和安排,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投放,如植物不能带有尖刺,花卉不能有刺激气味,动植物还要是生命力强易于照顾的,这样幼儿在照顾的时候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积累成功的经验。

2、非物理环境:教室中的规则与氛围的营造。 (四)环境中三要素的关系:

儿童 观察 塑造 成人 预备 环境

成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儿童。在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成人观察后,反过来改变环境。孩子身上所出现的行为成因是由环境造成的,环境只所以影响儿童,是因其的学习深受吸收性心智的影响。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把环境中的问题调整,改变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以正常化的进程来发展。

(五)环境三要素——延伸课程

生态系统理论,由布朗芬·布伦纳的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幼儿本身作为整个系统的中心,随着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幼儿园同伴环境等等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父母的工作环境、地点、健康卫生服务等影响因素,他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如父母的工作

6

地点远,工作不喜欢,父母情绪不好就直接影响家庭环境,进而影响幼儿的情绪和发展。最外面的宏观系统包括社会文化、习俗、价值观等等也会对儿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古代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当时 的儒家文化背景下,受到大力的宣扬,可是在当代社会价值体下,人们对于孔融应不应该让梨,产生了分歧,有不同的判断,势必影响我们对于儿童的教育和引导。

结语:“儿童的进步——无论他多么的难以置信——如不能获得必要的环境经验,便可能停滞不前或出现迟缓。所以,教育的要旨,乃是提供能够发展儿童天赋能力的环境”

————chapter8《吸收性心智》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