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特征分析及其诊断价值
摘 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 36例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33例强化,占91.7%,3例无明显强化占8.3%;门脉期32例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占88.9%,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增强特征,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螺旋CT 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常规CT由于扫描速度的,扫描时间较长,很难抓住肝脏增强扫描的动脉期,给病灶的定性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而螺旋CT,由于扫描速度快,一次注射造影剂即可获得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图像,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现对36例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36例原发性肝癌,男28例,女8例,年龄35-69岁,平均52岁。均经手术病理和AFP检查证实。
1.2 方法
CT为美国GE四层螺旋CT,扫描方式选择为肝脏双期连续式容积扫描,层厚5mm,螺距1.5,先行肝脏平扫,然后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入100ml欧苏(碘海醇注射液),注射速率3-4ml/s。肝动脉期15-20s,门静脉期45-60s,延迟期240-300s扫描。动脉期腹主动脉显著增强,肝动脉显影,门静脉无明显造影剂充填;门脉期门静脉增强明显,肝内门静脉主要分支清晰可见,肝脏显著增强.
2 结果
36例共发现病灶42个,肿瘤大小0.5-16.5cm,平均5.8cm。≤3cm的小结节8个,3-5cm结节18个,≥5.0cm巨大肿块16个。 2.1 平扫
发现病灶40个,23个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病灶中可见到范围不等的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16个表现为低密度,1个表现为等密度,。其中23例有肝硬化表现。 2.2 动脉期扫描
发现病灶42个。强化表现为病灶均匀性高密度强化14个;不均匀性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25个;有3个病灶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
2.3 门静脉期扫描
发现病灶42个,表现为低密度者39个,等密度灶3个。有4例可见到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受侵犯及静脉内癌栓,表现为门静脉增粗,充盈缺损或不显影,3例病灶见到环形增强的肿瘤包膜。
2.4 延迟期扫描
3例延迟扫描表现为低密度。
3 讨论
螺旋CT肝脏扫描的最主要优点为其扫描速度极快,可选择任意时相进行连续扫描,如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因此可利用肝脏的血供特点(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和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的特点来充分反映病灶的CT增强扫描特征,而且病灶有二次检出的机会,因此,原发性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较普通CT机有了明显提高。
复习文献[2.3]并结合本组病例的研究结果分析,42个肝癌病灶在肝动脉期有39个(92.9%)病灶见到强化表现,门脉期有39个(92.9%)病灶密度迅速减低,这反映了肝细胞癌的血供特点及\"速升速降\"的增强变化特点,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征象。而少数在门脉期呈等密度灶3个(7.1%),则提示其主要由门脉供血或双重供血的特点,可为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平扫时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密度灶,增强后表现为血管内充盈缺损或无充盈,相应血管常有扩张,静脉癌栓以门静脉期显示为佳。
包膜的显示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很有帮助[4]。包膜在平扫时表现为肿瘤边缘的低密度环,增强时表现为肿瘤边缘的环形强化,本组病例中3例有此表现,以门静脉期显示最佳,动脉期无强化。
螺旋CT克服了常规CT的一些缺点,使得肝脏CT检查有了质的飞跃,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血供特点,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经大量的临床实践,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作为原发性肝癌CT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2] 周康荣,主编. 螺旋CT,第1版.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04
[3] Chen JH, Huang CL, Hwang JI.Dynamic helical biphasic CT emerges as a potential
tool forthe diagnosis of proximal arterioportal shunting. He patogastroentrology, 1999.
[4]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