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
透研究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生处在青春期成长的关键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快速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离不开教师、家长的正确指引,德育教育具有自身的必要性。初中语文学科蕴涵着大量德育资源,语文教师借助学科渗透德育,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文章分析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并结合实践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与德育融合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中明确表示:“初中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由此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积极应对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改革的趋势,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
(二)语文学科自身蕴涵着大量德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学科中蕴涵德育具有自身的可行性,这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建立在大量的名家作品之上,这些被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的课本,是不同时代作家思想、观念等的呈现,体现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和价值理念。以初三语文部编版教材为例,里面的一组课文《乡愁》《我爱这土地》《沁园春.雪》都体现了作者们强烈的
爱国主义情感。只要教师有效挖掘和利用,便可以借助这些德育资源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有利于优化德育成效
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待事物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而当今网络发达,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言论,如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这给教师开展德育提出新的挑战。在学科中开展德育,能借助不同学科自身的优势,将德育贯穿到每日教学当中。以语文学科为例,初三语文课多,学生几乎每天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德育的熏陶,同时,能融合语文学科理解德育,并将所接受的德育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生活中,从而优化德育成效。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缺乏系统性
随着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科德育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初三语文教学任务重,面临中考这一重大升学考试,导致许多教师在开展学科德育时容易遇到困惑。一方面,如何有效融合德育与学科知识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在中考的压力下,势必更多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导致忽视德育渗透。另一方面,教师开展德育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因此,教师需要重新整合和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等为蓝本,制定一个可行的教学计划,将学科德育作为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渗透到每日的教学环节与内容中。
(二)德育渗透趋于理论说教
部分教师对德育的理解比较局限,认为德育便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语文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却只是一味呼唤学生要热爱祖国,学生虽然记住了这一理念,但在内心深处未必受到多少触动。实际上,学科德育的关键是要借助学科优势,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减少理论说教,在教学中少讲大道理,借助语文学科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情感体验。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渗透德育
1. 预习环节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团队意识,是初中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学会与他人协作,树立团队意识,开展良性竞争,才能在未来学习与工作中更好发挥优势,融入集体。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为例中,教师以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搜寻相应资料,完成导学案布置的预习任务。在这一环节,学生需要各自发挥特长,在合作预习中形成了一定的协作意识。
1. 课前导入
教师在本课的备课过程中,要确立德育的目标。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围绕德育目标,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唤起学生多种感官体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圆明园纪录片,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毁之前的雄伟壮观,再给学生播放英法联军侵华后沦为废墟的圆明园,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下产生情感共鸣。
1. 课堂教学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即学生要从外国作家的视角理解圆明园的毁灭,理解人类文明与战争的冲突。对于学生而言,对圆明园的毁灭透露惋惜,对近代祖国被欺凌的历史产生愤怒之情并不难,但是要拓展视野,从全球史观的视角看待人类文明,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本课隐藏的德育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辩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避免圆明园毁灭这一悲剧重演。
1. 课后实践
在课后实践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开展资料搜索、实地探访等,撰写考察报告。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学生既能产生对中华文明成果的自豪和认同感,又能激发爱国之情和民族归属感。
(二)构建学科德育体系化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落实学科德育,必须重新整合和深入挖掘语文德育资源,以课本、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为蓝本,制定系统化德育目标,并在日常教学中予以渗透和落实。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将初三语文学科德育分为四大板块,一是爱国情感渗透,二是亲情感恩教育,三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四是学生个人健全人格的塑造。教师可以以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其他语文学科拓展为教学依托,在其中渗透德育。
1. 爱国情感渗透
初三不少课文都体现了作者的爱国倾向,例如《我爱这土地》《乡愁》等,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如在朗读诗歌《乡愁》时,教师可以借助伴奏,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乡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感悟远方的作者对祖国的挂念。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情感熏陶中落实德育。
1. 亲情感恩教育
在初三语文教学中,亲情教育资源占比极大,例如,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让学生回家观察父亲,以画画、摄影的形式,描述不同场景下的父亲。如努力工作的父亲;为自己准备饭菜的父亲;送自己上学的父亲等。通过实践的形式,学生感悟父爱,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感悟亲情的过程中产生感恩之情。
1. 民族传统认同
语文学科中有大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予以拓展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阅读大量优秀经典,如《论语》《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会,让学生围绕阅读的经典著作,展开阅读交流和分享。教师在学生自我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 健全人格塑造
初中生面临中考,教师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抗压教育,培养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感悟
作者宋濂艰苦的求学环境,“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以此恶劣的环境与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做对比,学习古代大儒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引导学生塑造健全健康人格。
四、结语
初中语文学科中隐藏大量德育资源,教师要在构建系统的学科德育计划,在日常教学中予以渗透。教师可以在不同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形成高尚人格。
参考文献:
[1]朱文.随文润心,立德树人——初中语文教学之德育渗透[J].清风,2022(04):42.
[2]张红霞.立德树人——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0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