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选择
转载日期:2012-7-17 22:57:00 来源:发展导报(太原)
一、推进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山西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山西作为以煤炭等资源开采为主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地,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批高度依赖煤炭的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在经过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采后,大多已进入城市发展的成熟期或衰退期,面临资源型城市所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枯竭问题凸显;支柱产业单一,煤炭、冶金、化工、电力等资源性产业长期占居主导地位,没有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第一产业比较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落后,城市功能单一,辐射带动能力差;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社会负担重,再就业压力大。可见,山西省资源型城市“一煤独大”的城市发展模式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加快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衰退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山西省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山西省正处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于2010年12月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转型发展,代表性强、示范价值大,对于促进全国其它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全局和战略意义。
二、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指导思想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以修复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以经济园区为平台、重点项目为载体,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功能和社会支撑的全面转型。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转型,围绕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推动社会支撑转型。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完善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和模式。
三、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方向
1、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支柱产业,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灵巧增长”。
资源型城市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要在四个方面努力:一是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现代化水平;二是培育壮大煤化工、装备制造和精密铸造、高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资源型城市要加快建设经济园区,打造转型发展平台。按照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要求,围绕发展重点接续产业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各类经济园区,以园区建设集聚生产要素,发展产业集群,集约利用土地,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发展平台。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发展园区经济。
2、实施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 “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增长”。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市场运作原则,全面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企业、园区、社区等各个层面的生产生活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建立循环经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循环经济项目专家指导体系,强化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节能减排。
3、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增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城市功能转变,增强和充分发挥资源型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按照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真正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满足人民需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
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城市群发展,增强城市承载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从完善机制入手,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实施社会保障覆盖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包容性增长”。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强对煤矿下岗职工的劳动技能培训,促进下岗失业矿工向城区转移和异地就业。完善对就业困难下岗失业矿工的援助制度,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特殊困难矿工就业。健全煤矿职工失业保险制度,逐步
提高失业保险覆盖面,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要全部参加失业保险。
推进社会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强化煤矿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扩大煤矿职工的基本保险覆盖面。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实现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居民。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首先,建立健全矿区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矿区低保为基础,以临时社会互助为补充,以教育、医疗、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各项优惠相衔接,与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其次,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特困群体救助制度为主体,配套建立城乡特困家庭医疗、子女就学、灾害救助、保障性住房、法律援助等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再次,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益,支持鼓励发展社会性慈善机构。
加大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均等化水平。
推进诉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治安防控综合治理“三大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工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维护安全稳定作为工作底线,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本质安全进企业、社区、街道、学校、机关活动,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
5、创新机制,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市场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导向作用;二是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放宽民营经济经营领域,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推进经济管理方式及职能转变,实现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经济型向民生型转变;四是推进财税改革,对资源型城市尤其衰退期资源型城市转型给予财税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五是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六是放宽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行政审批权,如在土地审批方面给予倾斜、扩大地方对转型项目的审批权限等;七是完善科技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为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八是建立完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如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和生态恢复补偿机制等;九是建立健全转型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十是加强对外开放软环境建设。
李玲娥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发展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