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 (约公元1400-1650年) 历史背景(1)
• 欧洲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公元14、15世纪是早期,16世纪极盛,16世纪末走
向衰落。
• 当时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有商船和北非、君士坦丁堡、小亚细亚、黑
海延岸进行贸易。政权为大银行家、大商人、工场主等把持。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与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对教会精神、封建文化,开始提倡古典文化,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等等,利用其反映人肯定人生的倾向,来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意识。意大利城市一时学术繁荣,再现了古典文化,并借以发挥,所以将此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 • 这正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兴起,而不是奴隶制文化的复活。文艺复兴的这种思想是人
文主义。
• 人文主义是与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思想相对立,它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要求发挥人的才智,对现实生活取积极态度。这一指导思想反映在文学、科学、音乐、艺术、建筑、园林等各个方面。
一.文艺复兴初期
• 佛罗伦萨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14世纪初,毛纺织业为主 → 资产阶级阵营壮大 →
美第奇家族脱颖而出→进入市机构→君主姿态荣登统治地位→柯西莫·德·美第奇以及其孙洛伦佐对艺术情有独钟→学者与艺术家聚集→酷爱与保护艺术→佛罗伦萨成为学者、文人、美术家的活动中心,倡导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者。
• 推崇古人尊重人性,渴望先贤完美人格→从神权出来→多彩多姿的大自然→田
园情趣→别墅建设高潮→园艺知识的爱好与盛行→园艺书籍的问世。
克累森兹的庭园设计方案
• 13世纪末克累森兹著《Opus Ruralium Commodorum》。克累森兹在该书中将庭园分
为上、中、下三等,并就这三等庭园提出了各种设计方案,其中,王公贵族等上层阶级更是他论述的重点。 • 他指出:这类庭园的面积以20英亩为宜,四周围墙,在庭园的南面设置美丽的宫殿,
构成一个有花园、果园、鱼池的舒适的居住环境。庭园的北面种植密林,这样即可造成绿树浓荫,又可使庭园免受暴风的袭击。
• 在庭园设计书很少的当时,该书在向人们灌输田园情趣方面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 文豪与园林
• 在佛罗伦萨,竭力培植人文主义思想的三大文豪但丁,皮特拉客,薄伽丘,对园林
都怀有非同寻常的爱好。
• 在整个14世纪,三大文豪向人们畅叙了充满美与舒适宜人的别墅生活的快乐。 • 到15世纪,建筑师阿尔伯蒂在《Del Govomo della Familia》一书中赞美了别墅生活。
1434年出版的《De Architectura》中,他论述了理想的园林。
阿尔伯蒂的园林设想
1.在一个正方形庭园中,以直线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并将这些小区造成草坪地,用长方形密生团状的剪枝造型黄杨、夹竹桃及月桂等围植在它们的边缘。 2.树木不论是一行还是三行均须种成直线形。
3.在园路的尽端,将月桂树、西洋杉、杜松编织成古雅的凉亭。
4.延园路而造的平顶绿廊支撑在爬满藤蔓的圆石柱上,为园路造成一片绿荫。
5.在园路上点缀石或者陶制的花瓶。 6.在黄杨树种植拼出主人的名字。
7.每隔一定距离就将树篱修剪造成壁龛形式,其内安放雕塑品,下置大理石坐凳。 8.在园路的相交处建造造型月桂树的祈祷堂。
9.祈祷堂附近设迷园,旁边建造缠绕着大马士革草、玫瑰藤蔓的拱形绿廊。
10.在流水潺潺的山腰筑造凝灰岩的洞窟,并在其对面设置鱼池、草地、果园、菜园。
• 第一个实施阿尔伯蒂的设想,造庭园中造出用树木围起来的草坪小区的是秘园,这
种形式为意大利庭园所沿袭。
• 阿尔伯蒂主张把庭园与建筑物处理成密切相关的整体。
• 阿尔伯蒂还一反古人所偏爱的厚重感,除背景外,他极小在庭园中采用灰暗的浓荫,
从而使庭园获得一种明快感。
文艺复兴初期的代表园林
• 碦累吉奥别墅(V. Careggio) • 卡法鸠罗别墅(V. Cafaggiolo)
• 费索勒的美第奇别墅(V. Medici at Fiesole) • 波吉奥·阿·卡亚诺别墅(Poggio a Cajano) • 萨尔维亚提别墅(V. Salviati)
卡斯特洛别墅园(Villa Castello)
• 意大利台地园。根据文艺复兴的初期、中期(鼎盛)、末期(衰落)三个时期,意大
利台地园可以相应的分为简洁、丰富、装饰过分(巴洛克)三个阶段的三种特征。 • 初期以卡斯特洛别墅园(Villa Castello)为例说明。该园位于佛罗伦萨西北部,是美
第奇家族的别墅园,初建于1537年,虽实践稍后,但它体现了初期简洁的特点。
卡斯特洛别墅园(Villa Castello)的具体特点
1.台地园。建筑在南部低处,北面为三层露台的台地园。一层为开阔的花坛喷泉雕像图,二层是柑桔,柠檬,洞穴园,三层是丛林大水池园。 2.布局为规则式。中轴线贯穿三台地园。 3.典型的花木芳香园。 4.带有精美的雕像喷泉。 5.秘密喷泉。
6.洞室。遮阴凉爽需要。 7.动物雕像。 8.大水池。
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庄园(园林)特征
• 选址时注意周围环境,可以远眺前景→多建在佛罗伦萨郊外风景秀丽的丘陵坡地上。 • 多个台层相对,没有贯穿各台层的中轴线。 • 建筑风格保留一些中世纪痕迹。
• 建筑与庭园部分都比较简朴,大方,有很好的比例和尺度。 • 喷泉、水池作为局部中心。
• 绿丛植坛为常见的装饰,图案花纹简单。 文艺复兴初期的植物园
• 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古代植物学研究与药用植物的研究→用于科研的植物园 • 帕多瓦植物园与比萨植物园
• 帕多瓦植物园:2公顷,园地呈直径84米的圆形,分成16个小区,各区又分成许
多几何形植床,由一属或一种植物组成。首次引进的植物有凌霄、雪松、刺槐、仙客来、迎春花以及多种竹子等。
• 比萨植物园引种了七叶树、核桃、樟树、日本木瓜、玉兰以及鹅掌楸等。
• 由于帕多瓦和比萨植物园的影响,在佛罗伦萨也相继建了几个植物园,并且波及到
欧洲其他国家。如1580年德国莱比锡植物园,1587年波兰莱顿植物园,1597年英国伦敦植物园,以药用植物为主;1635年巴黎植物园。
二.文艺复兴中期(鼎盛期) 文化背景
15世纪末,美第奇家族衰落→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入侵佛罗伦萨→英国新兴毛纺织业的兴起,佛罗伦撒受挑战→海外贸易转向大西洋→佛罗伦萨失去商业中心的地理优势,文化基础受到影响,人文主义者逃离佛罗伦萨→罗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地。
• 16世纪,罗马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教皇尤里乌斯二世(Pape JuliusII 1443-1513)
保护人文主义者,提倡发展文化艺术事业。
• 尤里乌斯二世宣扬教会的光辉和最高权威,艺术家们的才华体现在教堂建筑的宏伟
壮丽上。
• 代表作为梵蒂冈宫。
• 总而言之,15世纪文艺复兴文化是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由美第奇家培育起来的;16
世纪的文艺复兴则以罗马为中心,由罗马教皇创造的。
代表庭园
• 望景楼园(Belvedere Garden) • 玛达玛庄园(Villa Madama)
• 美第奇庄园(Villa Medici at Rome) • 法尔奈斯庄园(Villa Palazzina Farnese) • 埃斯特庄园(Villa d’Este) • 兰特庄园(Villa Lante)
• 卡斯特罗庄园(Villa Castello) • 波波里花园(Boboli Garden) 兰特庄园(Villa Lante)
• 位于罗马西北面的巴格内亚(Bagnaia)村。初建于14世纪,只修建了一个狩猎用
的小屋,15世纪添了个方形建筑。1560-1580年红衣主教干巴拉修建花园,1587年继承人卡萨里将园送给蒙特路特,他建造了中心喷泉。
1.风格统一 2.台地完整 3.水系新巧 4.高架渠送水 5.围有大片树林
文艺复兴中期意大利庭园特征
• 16世纪后半叶庭园多建在郊外的山坡上,构成若干台层,形成台地园。 1.有中轴线贯穿全园
2.景物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
3.各台层上常以多种理水形式,或理水与雕像相结合作为局部的中心。 4.建筑有时作为全园主景位于最高处。
5.理水技术成熟,如水景与背景在明暗与色彩的对比,光影与音响效果(水风琴,水剧场),
跌水,喷水等,秘密喷泉,惊愕喷泉等 6.植物造景日趋复杂
7.迷园,花坛,水渠,喷泉等日趋复杂。 三.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时期)
• 15世纪初,人文主义运动兴起古代复兴活动,使别墅建筑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兴盛。 • 16世纪以来,文化中心移至罗马,意大利式别墅庭园成熟。
• 庭园文化成熟时,建筑与雕塑向巴洛克(Baroque,奇异古怪)方向转化,半世纪后,
即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庭园进入巴洛克时期。
建筑的巴洛克化
• 与16世纪中叶的学院派风针锋相对,代表人物是米开朗奇罗。 • 特征:
一反明快均衡之美,过分表现杂乱无章及繁琐累赘的细部技巧,喜用太多的曲线来制造出有些骚动不安的效果,装饰上大量使用灰色雕塑、镀金的小五金器具、彩色大理石等,竭力显出令人吃惊的豪华之感。 巴洛克化庭园的特点 1.庭园洞窟
原为巴洛克式宫殿的一种壁龛形式,造成充满幻想的外观,后被引入庭园。庭园洞窟采用天然岩石的风格进行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与英国风景园的模仿自然手法不同,前者在于标新立异,后者是真正来自酷爱大自然的观念,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大自然之美的产物。
2.新颖别致的水景设施。 水魔术法(Water magic): 水剧场(Water theatre):用水力造成各种戏剧效果的一种设施。 水风琴(Water organ):利用水力奏出风琴之声,安装在洞窟之内。 惊愕喷水(Surprise fountain):平常滴水不漏,一有人来便从各个方向喷水。 秘密喷水(Secret fountain):喷水口藏而不露。
3.滥用整形树木。形态愈来愈不自然。利用整形树木做成的迷园,也是当时流行的烦杂无益的游戏之物。
4.线条复杂化。花园形状从正方形变为矩形,并在四角加上了各种形式的图案。花坛、水渠、喷泉及细部的线条少用直线多用曲线。
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园(Villa Aldobrandini)
• 始建于1598年,1603年完成。它位于罗马东南的一个山腰处,为红衣主教彼埃特
罗·阿尔多布兰迪尼所有。
• 该园的精华之处是别墅对面的水剧场,水剧场作有壁龛,内有雕塑喷泉,(过去有水
风琴),后面为丛林,在丛林中轴线上布置有阶梯式瀑布、喷泉和一对族徽装饰的冲天圆柱等。
意大利庭园的总特征
• 意大利庭园为台地建筑式园林。
• 立面特征:台地由倾斜部分与平坦部分组成。一般来说,城市近郊别墅因坡度平缓
而层数少占地面积广;乡村的别墅相反。尽可能将建筑建在高处,但有时位于中部,有时位于低处。
• 平面特征:以建筑物的轴线作为庭园的轴线。有时庭园的轴线垂直或平行于建筑物
的轴线。有时会有副轴线。
• 庭园的细部通过轴线对称的布局。以花坛、泉池、台地为面;园路、阶梯、瀑布等
为线;小水池、园亭、雕塑等为点。都强化了对称性。
• 色彩:以常绿树为主色调,其间点缀了白色的各种石造建筑物、构筑物及雕塑。丛
林与花坛部分采用了明暗对比的巧妙处理。
意大利庭园的总特征(2)细部
1.园门:宽敞,安装铁花门扇,门柱顶上有装饰。 2.台地:多为斜坡上建成,有时在平地上堆成。 3.阶梯:阶梯各种各样。
4.栏杆:台地边使用,有时为池泉与花坛周围。 5.庭园植物:以树木为主,或地栽,或盆栽。 6.喷泉:意大利庭园的象征。 7.壁泉:设在当土墙上的喷水。
意大利庭园的总特征(3)细部 8.阶式瀑布
9.池泉:水的静态美,有时设喷泉。
10.雕塑与花瓶:非常重要的庭园小景物。 11.铺地:16世纪才出现,形式多样。
12.庭园剧场:以草坪为舞台,以整形树木作背景,周边用整形树木围起来。 13.卡西诺(casino):修养娱乐建筑,相当于现在的小型美术馆。 对法国园林的影响
• 1495年,查理八世到意大利“那波里远征”,军事上失败,但带回了意大利的艺术家、
造园家,改造了城堡园,后在布卢瓦建台地式庭园,但仍围厚墙围起的城堡式。 • 从法兰西斯一世至路易十三(约1500-1630),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成就发展
了法国的文艺与园林,培养了法国造园家。
对英国园林的影响
• 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庭园文化的影响,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16世纪上半叶
为亨利八世时代,16世纪下半叶为伊丽莎白时代,这一世纪逐步改变了原来为防御需要采用封闭式园林的作法,吸取了意大利、法国的庭园样式,但结合英国情况,增加了花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