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石化工业分析和发展趋势

中国石化工业分析和发展趋势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石化工业分析和发展趋势

1 2018年世界石化市场回顾

2018年是世界石化市场的产能扩张之年、消费复苏之年和盈利景气之年。虽然面临世界贸易摩擦和原料价格快速回升等不确定性因素,但行业整体表现仍处于2000年以来最好的一段时期。

1.1 全球石化产能的扩张之年

2018年,世界石化行业开启新一轮产能扩张,基础原料①新增产能规模达近3000万吨/年,仅次于2007-2011年的扩能高峰。其中,甲醇新增产能720万吨/年,乙烯新增产能770万吨/年,丙烯新增产能近700万吨/年,对二甲苯(PX)新增产能近300万吨/年,纯苯新增产能200万吨/年,均处历史高位。甲醇和乙烯是2018年的主要扩能产品,主要动力来自北美页岩气。乙烯新增产能中近一半来自美国,1/3来自中国;甲醇新增产能中近60%来自中国,近25%来自美国。

同期,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和ABS树脂五大通用合成树脂的全球总产能达到2.93亿吨/年,新增产能为1097万吨/年,仅低于2010-2011年的水平,远高于2000-2017年新增产能的平均值765万吨/年。世界合成橡胶新增产能52万吨/年,产能达到1931万吨/年,增速快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合成纤维新增产能840万吨/年左右,产能达到9365万吨/年,增速也明显加快。

总体来看,此轮扩张因2010年美国页岩气兴起,石化产业结束多年萎缩局面。这是美国石化产业扩张最快的一年,也是背靠巨大市场却沉寂多年的印度石化工业迎来数

个大型炼化项目集中落地的一年;中国在此轮周期的推动下,实现了石脑油裂解项目空缺多年后的首次回归。值得注意的是,中东石化行业作为最早的乙烷原料获益者,却因乙烷资源收紧、产业方向调整,缺席此次投产高峰,仅有部分芳烃能力投产。

1.2 世界石化消费进入稳定回升阶段

2018年,世界基础石化产品消费增速达4.3%左右,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消费增速达4.8%左右,均连续4年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水平,显示世界石化产品消费已进入稳定回升阶段。其中,对二甲苯消费增速高达9%,乙烯消费增速达到5%左右,均属近年最快增速水平;合成材料中,聚乙烯消费也以6%左右的增速创近年新高。

总体来看,2018年,以中国为代表的地区人均石化产品消费快速提高是世界石化产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基础原料消费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北美及东北亚地区下游聚乙烯、精对苯二甲酸(PTA)等产业项目投资的快速跟进;聚乙烯等合成材料消费的高速增长则得益于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低油价下石油基产品市场渗透增强,汽车、建材、包装等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1.3 世界石化行业盈利延续景气周期

世界石化行业周期在经历了2017年前后的阶段性高峰后,因油价回升,乙烷价格上涨,2018年整体效益略有下滑。但是,得益于东北亚地区对下游产品的巨大需求和价格带动作用,下游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苯乙烯等产品价格坚挺,各地区石化装置的盈利表现依然良好,世界石化行业景气周期得以延续(见图1)。

图1 世界石化产品盈利指数和油价

2 2018年中国石化市场回顾

2018年,在红利支撑下,中国石化产品消费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由于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石化产品盈利表现显著逊于上年。整体来看,2018年国内石化市场表面热度不减,隐忧已经显现。

2.1 国内石化行业大修之年

2018年,中国新增乙烯产能190万吨/年,是近年增长较多的一年。但是,因上海石化、镇海石化、赛科石化、大庆石化、吉林石化、四川石化等企业均有检修计划,全年实际有效新增乙烯供应仅为70万吨左右,处于近年低位,国内裂解产量几乎没有增长。新增有效供应不足,为中国化工市场供应定下了偏紧的基调,但检修只造成短期市场价格波动,对许多产品全年市场表现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石化产品进口大幅增长,极大地补充了市场的流动性,平抑了价格波动。2018年,中国乙烯当量进口量近2400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幅在15%以上。

2.2 在红利和“宅经济”驱动下消费增长

2018年,中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国内产量+进口量-出口量+下游产品净进口的折合)与上年相比增速达9%以上,是继2017年消费创下11.3%的增速后,乙烯当量消费量第二年保持高增长。

微观上看,“禁废令”②、煤改气等红利极大利好于国内聚乙烯等产品消费,电商化餐饮等消费则极大地拓宽了聚乙烯产品的终端消费基础。其中,2017年7月出台的“禁废令”,使中国废旧塑料进口量由2017年的583万吨锐减到2018年的不足10万吨(见图2),国内废旧料生产也因环保、园区整治及新料价格竞争等原因增产有限。全年国内房地产、家电、汽车等传统消费领域消费量几乎没有增长,汽车等部分领域甚至出现负增长,但网络消费仍保持高速发展。2018年,中国快递量与上年相比增速在20%以上,餐饮外卖与上年相比增速达30%~40%,快递、外卖及饮品等“宅经济”使得聚烯烃的消费规模达450万吨左右,对聚烯烃消费拉动达2个百分点左右,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消费领域。此外,去产能及外需利好、国内合成纤维行业经历数年低迷后逐步复苏,企业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直接拉动2018年中国乙二醇消费增速突破10%(乙烯法),也间接拉动了乙烯当量消费量的增长。

宏观上看,中国石化产品消费高增长,缘于在世界经济稳定的增长环境下,受到国内外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双重助推作用,特别是世界经济维持3%以上的增速,大大激活了近两年的外贸需求。与此同时,在国内去产能带动下,PPI大幅回升,激活了2017-2018年上游产业景气周期的到来,并拉动相关上游产业消费快速增长。由于期间终端环节利润下降,整体消费表现远不及原料侧,直接表现为CPI和PPI长期维持剪刀差,上游产业的产品消费大量节流在中间库存。在乙烯当量消费9%左右的增速中,约有5个百分点来自中上游,仅有约4个百分点来自终端消费。

2.3 产业链价格大幅跳涨

2018年,中国石化产品价格整体较上年上涨7%左右(见图3),合成原料产品价格涨幅尤为明显(见图4)。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产品自2018年7月开始价格一路跳涨,9月,这3种产品的均价均较7月上涨3000元/吨,涨幅分别高达43.9%、48.6%和36.4%,创下2014年以来新高。

注:CPPI(中国石化化工产品价格指数)以2002年1月为基期(指数=100),涵盖21个、5大类别主要石化产品的国内月度平均价格的加权指数,2019年为预测值

本轮合成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有4个方面:一是油价大幅上升,成本支撑。2018年以来,国际油价一路上行,布伦特原油9月价格已较年初上涨10美元/桶。二是对二甲苯供应紧张。近两年,国内对二甲苯产能没有增加,国外仅有沙特阿拉伯和越南各1套新建装置,且越南的装置运行不稳定,负荷率在3成左右。2018年三季度国内外多套对二甲苯装置检修,原计划重启的福海创对二甲苯装置继续推迟。三是下游需求火热。纺织行业需求增速在10%以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新建装置陆续投产,由于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均暂无新增产能,推高了开工率。四是市场炒作。在市场资源短缺的形势下,期货现货市场融入大量资金,不断拉高市场行情。

2.4 国内市场表面热络实际疲弱

2018年,整体来看,中国石化市场消费旺盛,但市场价格表现远不如2017年,多数

大宗石化产品价格涨幅均未跑赢石脑油价格。外来货源增多、终端需求疲弱和市场观望心态,使得年内价格“小幅跟涨、大幅跟跌”的格局一直延续,反映出市场实际需求并不如看上去那样旺盛。

其中,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市场价格持平甚至略降,主要原因是进口货源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冲击。2018年5-6月,随着来自美国等进口货源大量抵港,虽然同期原油价格一路上涨,月度涨幅均在10%以上,但聚乙烯价格始终疲软,几乎没有上涨。正因为如此,2018年全年,中国聚乙烯进口量与上年相比的增幅达到17%,国内聚乙烯产量增幅仅为7%,国内聚乙烯自给率不增反降,进口产品占比从2017年的42%提高至2018年的45%。进口产品的大量涌入,抵消了国内检修对市场的利好。

3 2019年世界石化市场展望

3.1 新增产能

2019年,预计世界基础石化原料新增产能2300余万吨/年,其中中国约占35%,美国约占25%;合成树脂新增产能将继续保持在1000万吨/年以上,其中约40%来自中国,约30%来自美国。相比2018年,美国新增产能规模下降并非预示着此次美国石化行业扩能告一段落,从更长期的项目规划来看,美国乙烯产能还将在2020年后迎来又一轮投产高峰。但是,由于中国的产能规模和份额显著增长,将大大压缩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产品出口空间。从长期看,中国石化产品的扩能规模将远超过美国,世界石化市场的出口竞争将日益激烈。

3.2 世界石化贸易格局将明显调整

3.2.1 东南亚市场将缓冲美国乙烯衍生物出口对东北亚市场的影响

若无贸易摩擦,随着2018年美国乙烯产业扩能高峰的到来,预计2018-2019年,美国乙烯当量出口规模将大幅增加。仅从供需平衡角度看,到2019年,美国需要净出口包括乙烯单体在内的近1000万吨乙烯衍生物,较2010年以来的年均出口规模几乎多出一倍。得益于贸易便利等因素,其中近15%将分流至南美市场,约5%流向非洲市场,东南亚市场近年快速成长,预计美国出口新增规模中30%~40%由东南亚市场消化,极大地缓冲2018-2019年美国乙烯衍生物出口增加对东北亚市场的影响。但是,经过此轮贸易增长,市场几乎没有进一步吸纳更多进口乙烯的容量,届时东北亚市场将直面美国后续贸易增长的冲击。

3.2.2 西欧和东南亚将成为重要的贸易节点

如果没有贸易摩擦,预计2019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聚乙烯量将增加1倍左右。如果贸易摩擦不能解决,预计将极大地影响美国乙烯衍生物对亚洲地区的直接出口,即便美国企业可以承受关税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其与中东产品在亚洲地区的竞争地位也将发生明显变化。此外,由于亚洲地区下游产品基本为买方市场,大部分成本将由美国生产出口企业承担。届时,预计美国出口至中国的规模与2018年相比将基本持平或仅略有增长,美大量聚乙烯将不得不输往市场基础较好的欧洲地区,欧洲市场将面临巨大的输入压力。东南亚利用关税、运距、大量美资企业和贸易公司的优势进行换货或转运,成为缓冲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这些地区原本就有许多美国企业,中国对东盟国家许多产品都是免税,这将大大便利美国企业的换货操作。不过,由于东南市场近年本土供应也在快速增长,例如2018年投产的越南Nghi Son炼油项目,2019年即将投产的马来西亚PRPC RC石化项目,预计流入量将受到一定影响。另外,美国到东南亚的转运运费是其劣势之一,换货节奏、产品种类匹配也将造成中间成本上升。

从贸易数据来看,2018年第三季度,美国往欧洲的出口一度较年初增长200%以上,欧洲出口至中国增长180%;同期,美国出口至东南亚增长50%以上,东南亚出口至中国增长200%。可以预见,在贸易摩擦缓和之前,预计将有更多的美国货源出口到东南亚、西欧等市场,中国从上述市场的进口规模也将增加。

同期,日本、韩国及中国地区在外部产能不断增长,输入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向中国出口的竞争力将面临挑战,出口规模或将下降。由于美国企业贸易成本的上升,中东地区产品在东北亚的竞争地位将有所提高。

3.2.3 对二甲苯和甲醇贸易格局面临重整

2019年,随着海南炼化、恒力石化、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化弘润等公司的大型对二甲苯装置投产,中国对二甲苯自给率将大幅提高至50%以上,对二甲苯进口量或将大幅降低200万吨左右。同时,沙特阿拉伯135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投运后将加大对亚洲的输入力度;印度下游精对苯二甲酸项目建成,将消化过剩出口资源,对华出口将大幅下降。届时,日本、韩国及中国地区将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对二甲苯生产负荷将降低,而成品油利润回升或将为转产汽油提供机会。

2019年,世界甲醇新增产能明显增多,预计将新增产能1000万吨/年以上,包括南美加勒比天然气化工公司(Caribbean Gas Chemical)100万吨/年装置、荷兰生物甲醇化工公司(BioMethanol Chemie)44万吨/年装置。伊朗布什尔烯烃与甲醇公司(Bushehr Olefin and Methanol)等3套大型甲醇项目也计划投产,但由于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这些装置能否如期投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并将直接影响伊朗甲醇出口的规模。同期,得益于页岩气带来的低成本天然气,Natgasoline和加勒比天然气化工公司等甲醇项目投产,预计将为美国带来近300万吨/年的新增甲醇产能,使美国在2019年成为甲醇净出口

国。因运距和关税等原因,美国甲醇将主要流入南美市场,南美甲醇或将因此更多地转向亚洲市场。

3.3 世界乙烯行业景气度再度下降

随着油价回升和供应大幅增加,乙烯行业终端需求难以复制2017-2018年的高增长,加上终端制品等领域难以维系高成本原料运行,乙烯产业链整体盈利将下降。

预计2019年,东北亚和西欧地区石脑油裂解路线成本将随石脑油价格的上升而上升,整体盈利下降将拖累世界乙烯行业景气周期走势。北美乙烷因近年裂解需求大幅增长,南部气田供应增长放缓,价格出现近年最大一轮上涨。受此影响,北美乙烷裂解项目盈利将在2019年出现下降,但北美和中东地区仍为世界石化行业盈利最好的地区。

整体上看,虽然2019年全球石化行业景气度将出现回落,但整体仍处于较好水平。

4 2019年中国石化行业展望

2019年是中国石化行业的变革之年。一方面,国内供应大幅增长,需求增速明显下降,国内石化产品供需格局将发生显著改变;另一方面,中国石化行业迎来新主体(外资独资)、新原料(乙烷)、新工艺(原油直接制化学品、煤油化联合)和新法规(国际海事组织等油品新规),将开创新的发展格局。

4.1 全产业链大规模扩能动力不减

在2018年烯烃、聚烯烃等产品新增产能创新高后,2019年中国石化行业全产业链将

迎来更大规模扩能,绝大多数产品新增产能均超过2018年的规模(见图6),24种大宗石化产品平均扩能规模达162万吨/年,远超2018年平均108万吨/年的水平。但是,因红利消退,贸易摩擦影响,多数石化产品消费增速将出现下降,预计2019年大宗石化产品平均消费增幅仅为76万吨,远小于2018年的125万吨,为2019年国内化工产品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4.2 石化产品核心消费动力不足

“禁废令”为原生料腾让空间已经在2018年充分体现,预计2019年废旧塑料进口量保持2018年水平甚至更低,废旧料的影响将大幅减弱。随着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企业和贸易商为规避关税,2018年5月国内乙烯当量进口量曾一度大增20%以上,6-7月也维持在15%以上,全年抢进口对2018年消费贡献了近2个百分点,但也透支了2019年近100万吨的消费量,给2019年国内消费带来不利影响。此外,贸易摩擦对合成材料及下游产品的影响将逐渐体现,其中,对合成树脂消费的影响预计使消费减少5%左右,对合成橡胶的影响预计使消费减少5%~10%,对合成纤维的影响预计使消费减少4%左右,对乙烯当量消费整体影响预计使消费减少3%左右。

出于稳定经济的考虑,预计2019年国家将对主导的基建项目加大投入,包括市政管网建设等基建需求的拉动作用将较2018年增强,预计消费增速因此增加约1个百分点。但是,因经济增速及消费增速下滑预期不减,包括包装在内的传统需求增速将继续下滑,房地产领域需求也难见起色。

4.3 煤化工成本优势依然领跑

2018年,石脑油路线制烯烃成本已大大高于煤制烯烃(CTO),两者相差1300元/吨左右。2019年,油价小幅走低,两者成本差将有所缩小,但仍将达700元/吨产品左右(见图7)。受益于甲醇价格回落,甲醇制烯烃(MTO)成本显著下降,但依然是各路线中成本最高的。届时,丙烷脱氢(PDH)与石脑油路线成本相当,如果考虑贸易摩擦,预计25%的关税并不会直接影响国内丙烷脱氢的生产,企业或将通过贸易商完成换货进口,但企业换货出售美国长约丙烷并重新采购中东丙烷的中间成本将会增加。

注:CTO基于内蒙古60万吨/年装置(自有煤矿);MTO基于东部沿海30万吨/年装

置;石脑油基于中国石化70万吨/年裂解装置;PDH基于华东60万吨/年装置;裂解装置采用中国石化价格体系。

资料来源: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4.4 芳烃产业链盈利维持强势表现

2019年,虽然原料价格下降,但由于供需表现失衡,预计国内石化产品整体盈利水平较2018年有小幅下滑(见图8)。其中,C2产业链虽然受到经济下滑等影响,消费增速下滑,但在基建、下游低库存以及对美聚乙烯加征关税等因素支撑下,仍将表现相对强势。由于丙烷脱氢项目集中投产,以聚丙烯为代表的C3产业链供应侧压力较大,2019年表现将远不如C2产业链。C4产业链受上年汽车消费疲弱、天然橡胶价格低迷拖累,2019年天然橡胶供应增长放缓,补贴退出影响消退,国内需求略有回升,基本面略有改善,但仍难言乐观。国内对二甲苯供应上年曾一度出现紧缺,支撑了芳烃产业链的表现,预计2019年国内对二甲苯供应仍有较大缺口,芳烃产业链表现相对好于同期聚酯产业链,但较上年会有明显下滑。抢出口、废旧料等聚酯产业链利好因素在2019年消退,国内聚酯消费增速将大幅回落,国内纤维过剩势头再度出现,聚酯市场盈利好转或为昙花一现。

4.5 风口下的新兴民营炼化首秀之年

自2015年中国放开地方炼油企业的进口原油使用权,同年下放省级石化项目审批权限后,中国民营石化行业获得巨大发展。2018-2019年,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恒力石化公司的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民营石化无论从原料、资金到技术获得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预计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乙烯产能份额将从2018年的不足13%大幅提高至26%左右,对二甲苯份额将从40%提高至60%,民营资本将打破国内化工原料市场原有格局。不过,由于投产时间集中在2019年年底,预计对当年国内市场的供需格局影响不大,首秀之年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市场心态的改变。

4.6 新一轮煤制烯烃项目投产高潮

2017-2018年,受国家导向变化、安全环保督查趋紧、油价走低、甲醇价格大幅

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煤化工和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建设大幅放缓,年均新增产能规模不足100万吨/年(双烯),远低于2014-2016年200万吨/年以上的年均新增规模。虽然煤/甲醇制烯烃外部环境和竞争力变得不利,但得益于近年国内聚烯烃产品价格坚挺,即便在油价最低的2016年前后,中国煤化工项目依然能取得较好的利润水平,多数甲醇制烯烃项目也能获得维持经营的现金流。尽管部分项目推迟投产,随着油价回升以及相关变得明朗,预计2019年,国内煤/甲醇制烯烃项目将迎来又一轮投产高潮,预计将有300万吨/年以上的煤/甲醇制乙烯产能投产(见图9)。得益于原料和成本优势,丙烷脱氢项目也将在2019年前后集中落地,届时非传统烯烃占比达25%左右;2019年煤制乙二醇新增产能将达到260万吨/年左右(见图10),占比逼近50%。

4.7 新生产路线不断涌现

2019年,新浦化学(泰兴)有限公司的65万吨/年混合烷烃裂解装置即将投产,届时国内第一船乙烷将从美国经英国抵达。虽然该项目不是全乙烷裂解,约30%为乙烷,其余为液化石油气,但无论从装置运行还是船运方案上,都对国内大量规划中的乙烷项目具有借鉴意义。然而,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5%的关税成本无法避免,即便如此,在目前的价格下,该项目预计仍有较好的竞争力。

2019-2020年,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恒力石化公司即将投产的两套装置采用了多产芳烃炼油路线,大大压缩了成品油产出,化工品收率分别达到60%和45%左右,远高于传统炼化流程的13%,成为中国版的原油直接制化学品路线。

4.8 化工期货市场进一步成熟

近年,中国石化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部分产品市场的定价标杆,并成为企业有效对冲风险的工具。2018年3月中国原油期货上市,为国内石化产品套利提供了新的标的物和机会。2018年11月,中国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乙二醇期货交易,有望在2019年改变国内乙二醇现货市场缺少监管的状况,乙二醇交易将更加安全。国内市场也将摆脱安迅思或普氏定价的局面,期货价格将更有利于企业实时和灵敏地捕捉市场变化,规避波动损失。

2019年,国内还将增加夜盘品种,测试新增夜盘品种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乙二醇等产品。夜盘的推出,将大大降低隔夜跳空风险,并加速国内化工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

4.9 2019年环保压力不减反增

中国环保严查已3年有余,2019年压力丝毫不减,甚至超过往年。特别是园区整治已经启动,大批化工园区企业将关停或搬迁。目前以山东和长江沿岸的整治最为严格,包括山东在内的多省市均推出了关停企业计划,部分地区60%以上的化工园区将被迫关停,20%以上的企业将面临停产。这些企业多属于下游终端企业,这将进一步恶化市场需求基础,不利于上游产能出清。

2019年,第二轮环保督察即将开始,一些大型企业将面临挑战。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全生产、危化品运输督查压力不减。此外,国六汽油标准升级,对中国芳烃、C4企业生产都产生影响,化工产品运输成本也将因此上升。2019年作为《水俣公约》执行前的最后一年,中国将加大对电石法聚氯乙烯(PVC)的督查和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