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实证研究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实证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实证研究

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导致国内需求不足,是影响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通过对中国农村、城镇居民1978年-2007年有关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因变量居民消费率与解释变量农村基尼系数、城镇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指数的回归方程存在结构变化。1978年-1998年,城镇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指数对居民消费率是负向影响。1999年-2007年,仅城镇基尼系数对居民消费率是负向影响,且负向影响的程度比1978年-1998年更大。上述结论的含义是明显的,当前要扩大内需,缩小城镇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是最为重要的,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并不十分重要。

标签:居民消费率;农村基尼系数;城镇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指数;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即投资和出口成为强势拉动力量,消费不时处于疲软和弱势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导致国内需求不足,是影响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经验研究表明,我国总投资率(非投资率与投资率之和)高于35%,总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与消费率之和)低于60%和经济增长率超过10%,经济就不可能维持正常增长。要优化国内投资与消费结构,就必须扩大国内总消费,抑制国内总投资。国内许多学者围绕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会导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降低这一凯恩斯主义命题多层面、多方法地展开了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他们都是从总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或单纯的城镇收入分配差距、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本文将突破这一局限,利用中国时间序列数据(1978年-2007年),分析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结构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即将中国总收入分配差距分解为农村基尼系数、城镇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指数,来研究它们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本研究将为理解中国消费率偏低提供一个新的结构性视角,从而为今后制定消费经济提供参考。

1 收入分配差距的分解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分析国民收入规模分配格局的方法,特别是用来分析居民户之间收入分配的均衡性或差异性程度。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国情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总收入分配差距的内部结构,我国经济学者程永宏将总基尼系数分解为农村基尼系数、城镇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指数。本文将利用这个分解公式来进行计算。

Grt:G

rt

农=[(t1-∫

t

村1

基0F2

尼1(t)dt)(t

1-∫

系t1

数。

0F1(t)dt)]

-1,其中F1(t)为农村收入分布函数, tt1=F Gut:G

ut

-1

1为农村个人最高收入。

系2-∫

t数2

0F。

11-1N1,其中,N1为农村居民个数。城

镇t2

0基F2

尼2(t)dt)(t

=[(t2-∫

2(t)dt)]-1,其中F2(t)为城镇收入分布函数,tt2=F Gurt G

-1:

2为城镇个人最高收入。

21-1N2,其中,N2为城镇居民个数。城

乡0

urt=∫T[F1(t)-F2(t)]2u,其中,T为全国最高个人收入,u为

全国平均收入。

2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回归方程模型与结果分析

2.1 回归方程模型的建立

本文建立的回归方程模型为: EC

其中,ECt为国内居民消费率。国内居民消费率=国内居民名义消费/名义GDP。EC基尼系数,G

t由《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计算整理而成。G

ut

为城镇基尼系数,G

urt

rt

为农村

t=α0+α1G

rt

+α2G

ut

+α3G

urt

+u

t(1)

为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指数。

这些数据通过以上计算公式算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国个人收入分组数据难以获得,所以这里使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家庭人均收入分组数据,计算基于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上述公式中的收入指家庭人均收入,人口数量指家庭数量,平均收入、最高收入、总收入、城乡收入份额指家庭人均收入的算术平均值、最高

值、总和与相应的份额。

1999年,大学收费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下岗制度、养老与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购房而居”“筑巢而居”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高额的大学收费、超过城镇居民承受能力的城市房价、超过农村居民承受能力的建房成本、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改革使得因变量EC

2.2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的经验研究结果

1978年-2007年的回归方程: EC

t(46.872)(-13.135)R

1978年-1998年的回归方程: EC

t(50.793)(-7.042)(-2.219)R

1999年-2007年的回归方程: EC

t (6.409)(-3.852) R

经检验,方程(2)和方程(3)的随机误差项服从同方差正态分布,且相互。

2=0.788

t=1.098-2.115G

ut

(4) 2=0.914

t=0.651-0.537G

ut

-0.066G

urt(3)

2=0.1

t=0.668-0.726G

ut

(2)

t与解释变量G

rt

、G

ut

、G

urt之间可能发生结构变化。

根据 F=6.33>F

0.01

(3,19)=5.01

Chow

检验,零假设为:方程(3)与方程(4)是统计相同的。

所以,得出结论,方程(3)与方程(4)是不同的,经历了一个结构变动。显然方程(2)没有什么意义。

2.3 结果分析

(1)1978年-1998年,城镇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指数对居民消费率都是负向影响,但与农村基尼系数没有显著关系。表明在这一时段,要提高居民消费率,应该缩小城镇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城镇居民消费额占居民消费总额的比重较大。1978年、1985年、1992年、1998年,城镇居民消费额占居民消费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3.9%、65.7%、 66.3%、67.4%。第二,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一致的,即低收入阶层平均消费倾向较高,高收入阶层平均消费倾向较低。如1996年,城镇最低收入户(10%)、低收入户(10%)、中等偏下收入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等偏上收入户(20%)、高收入户(10%)、最高收入户(10%)收入效应下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117.60%、85.17%、92.29%、80.99%、75.07%、77.37%、49.22%;第三,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对城镇总体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因子不同,即高收入阶层的影响因子较高,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因子较低。如1996年,城镇最低收入户(10%)、低收入户(10%)、中等偏下收入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等偏上收入户(20%)、高收入户(10%)、最高收入户(10%)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663、0.768、0.865、 0.974、1.109 、1.229、1.454,这说明,城镇的基尼系数越高,越制约居民消费率的增加。

1978年-1998年,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对提高居民消费率是有意义的。这表明农村还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城镇与农村的收入分配差距还不算太大,农村的消费总额还占较大比重,农村的平均消费倾向与城镇相比差距还较小,甚至有时比城镇高。如,1979年-19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生活在就业、福利和保障三位一体的当中,一个人只要在全民单位或大型集体企业找到了工作,也就享有了各种福利和保障,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尽管发到手的货币工资不高,但是具有高的平均消费倾向。然而农民与城镇居民完全不一样,只能“靠天”吃饭,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农民不得不在一个时期内平滑自己的消费。1990年-1998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因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以及住房、养老、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改革,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支出预期,而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却较小。

(2)1999年-2007年,仅有城镇基尼系数与居民消费率有关,并且是负向影响,系数比1978年-1998年的小得多。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在1999年-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居民消费总额的比重比1978年-1998年小。2000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居民消费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0.1%、27.6%、27.1%、26.8%。其次,总体上看,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1999年-2007年比1978年-1998年低,并且1999年-2007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收入弹性比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收入弹性要小,即当收入增长的百分比相同时,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得更多。这主要是由于1999年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高中实行“线下生”收费制度、小学初中实行“择校生”收费制度、农村群众看病贵以及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低收入农户为了日后能够供自己的子女接受较好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或者为了日后能够看得起病,将为数不多的收入储蓄起来。除了预防性储蓄动机之外,有些低收入农户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外,想提高自己的消费档次,无奈他们的收入水平太低,实在买不起家用电脑、电冰箱、等离子体电视、小汽车、住房等耐用、半耐用高档消费品进行消费。第三, 1999年-2007年城镇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比1978年-1998年更低。如2006年,城镇最低收入户(10%)、低收入户(10%)、中等偏下收入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等偏上收入户(20%)、高收入户(10%)、最高收入户(10%)收入效应下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68.27% 、69.72% 、60.% 、50.81%、53.83%、55.92% 、58.63%。第四,1999年-2007年城镇低收入家庭对总体平均消费的影响因子越来越低,高收入家庭对总体平均消费的影响因子越来越高。如2006年,城镇最低收入户(10%)、低收入户(10%)、中等偏下收入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等偏上收入户(20%)、高收入户(10%)、最高收入户(10%)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439、0.590、0.730、0.3、1.103、1.370、 2.134。以上因素使得城镇的收入分配差距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3 主要结论与含义

通过对中国农村、城镇居民1978年-2007年有关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因变量居民消费率与解释变量农村基尼系数、城镇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指数的回归方程存在结构变化。1978年-1998年,城镇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指数对居民消费率是负向影响。1999年-2007年,仅城镇基尼系数对居民消费率是负向影响,且负向影响的程度比1978年-1998年更大。上述结论的含义是明显的:当前要扩大内需,缩小城镇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是最为重要的,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并不十分重要。引伸一点说,保持GDP较快增长是十分重要的,也许,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个较高层次时,农村基尼系数也与居民消费率负相关,即缩小农村收入分配差距也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率。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在不损害经济效率的前提下,通过收入分配等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全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提高居民消费率,从而形成公平与效率良性互动的良好格局。但是,转移支付的资金不应该仅仅依靠税收和公债收入,国家必须盘活目前数量相当可观的经营性资本,以所有者身份获取相当数量的剩余,弥补转移支付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究,2006.

[2]

吴易风,钱敏泽.影响消费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

贺铿.中国投资、消费比例与经济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

理,2004,(2).

[3]

李军.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

究,2003,(9).

[4]

吴晓明,吴栋.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状况关系的实证

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