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1)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复唧唧(jD A. 机杼(zhCi) 朔气(shud)

• • (jidn) 可汗(hdn) 鞍轉(jidn) 鸣溅溅B.

. . •

金柝(tud) 理云鬓(bin) C. 燕山(ydn)

. . .

傍地走(bdng) D. 胡骑(q。 戎机(r6ng)

•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

A. 饥肠辘辘 B. 人声顶沸 C. 众1」睽睽 D. 废寝忘食

花团锦牍 煞有介事 悔恨莫及 感概万分

恍然大悟 顷盆大雨 浑为一谈 全神惯注

截然不同 若无其事 人迹罕致 疲倦不堪

3、 F列加点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 • • 面对机关的审问,这个犯罪分子刚毅不屈,拒不承认自己人室抢劫的罪 B.

. • • • 行。

C.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 ♦ ♦ •

D.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 • •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丰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花海是人们游览的好季节。

B.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

证。

C. 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 性

化。

D.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1 / 9

5、 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优美而动人的旋律,像涓涓细流,从她那灵巧的手中轻轻地流泻而出,飘荡 在幽

静的宅院里。

B-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C. 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熟扬。

6、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写诗,还要注意节奏,诗歌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 写诗,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令 人难忘。

③ 诗歌是情感的抒发。

④ 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 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⑤ 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岀来,就有 了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

A. @@®®@ B.⑤④②①③ c.

D.③⑤④②①

7、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君问归期未有期,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

商隐《夜雨寄北》)

(2) 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

由窗外的风雨声想象到自己骑着战 马驰骋疆场的一句是: ‘ .

(3)

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4) 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全诗。

2 / 9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龙則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鴻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単丝竹之乱耳.元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制去其节,用代陶瓦气比屋皆,板、以其 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雅堞圮毀七 暴葬荒移,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宜鼓琴,舉调虚扬; 宜咏诗,诗韵清絶: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壺,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④之暇,被鹤笔(chdng),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待其酒力醒,茶烟⑤歌,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幌也。疣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 干、丽爐,华则华矣气.止企邀日七建垂髪久玄至查性丕枣一。

(选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有删改) (注)①椽:椽子.②陶瓦:用泥土烧成的瓦•③雉堞圮毁:城墙倒塌毁坏.④公退: 公事完毕,回来。⑤茶烟:指烹茶炉火的烟气。⑥齐云、落星、

井干、丽漁:都是名楼。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有仙则名名: (2) 因作小楼二间因: (3) 何随之有何,

. (4) 被鹤整被: .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止于藏/歌舞非驻人之事/吾所不取

B. 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C. 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D, 止于藏歌/舞非驻人/之事吾所不取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4. 甲、乙两文表现了怎样的共同情怀或志趣?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一碗热汤

3 / 9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 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 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 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 ”服务员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岗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 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 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 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 不好吃吗? ”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 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伯自己感冒病倒,再也 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 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 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 “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 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 拿出来一小张粉

4 / 9

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的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 了倒了-下手,然后乂倒回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 奖金两千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岀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 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 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像在和男 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 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 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 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 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 的?太棒了! ”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 又看到你在前ft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 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 她己经80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5期,有删改)

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 概括

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 第一次特别对待:

;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2. 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此自 然环

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 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 奖”

这一情节?

4. 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5 / 9

5. 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

2、《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徳斌

① 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 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

LI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 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 妇等。

② 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 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 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 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乂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 文化类节hl。

③ 《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 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 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 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 爱的文字。

④ 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 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 《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 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U,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 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H,创 造了空间。

⑤ 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己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 方面,仍然客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 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 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 的意义所在。

⑥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 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 “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 经历

6 / 9

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廿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 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岀时代潮流的婚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 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 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

. 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LJ。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I、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 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満怀困惑,倾听着老师的柔柔 紫语,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倚在教室窗旁,捧着书本, 读着名著,引用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方向: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2)中心明确,采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写出人物的精神; <3)文中不得出现其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参:

7 / 9

B D C D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博学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 君不见下渝州。

1. 2. 3.

(1)岀名,有名。(2)于是。(3)什么。(4)通“披”,披着,穿着。

B

(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2)挨着的房屋都是这

样, 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节省很多工序。

5.

甲文叙写了环境的幽静和生活情趣的髙雅,乙文着力写清韵雅趣的竹楼和幽雅飘逸

的谪居生活.都表现了作者甘居牌室、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

【答案】

1. 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2.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天冷,老婆婆才 会想

要喝一碗热汤。环境的寒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小说 的主题。

3. 二三等奖还未抽出,如果不继续的话,经理就食言了。写继续抽奖才能引出 顾客

看穿这一活动并放弃领奖的内容。表明顾客受到经理善心的感染,突出了善 心的传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穿他刻画安排这次抽奖活动为

帮助老婆婆的心理,表现了经理的善京和机智

0.为人实诚,本分。关爱老伴,有责任心。坚强乐观。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答案】

1.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2. 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L1相比较,强调“《朗读者》

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意近即可)

3. 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8 / 9

4. C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