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从“制造业大国 ,, 走向 制造业强国 ,, 丰 ‘‘ ●李时椿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投入了巨额资金,广泛采取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合资、合作和战略联盟等措 施,制造规模逐渐扩大,制造能力迅速增强,但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迄今依然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 竞争力的提升。本文研究提出,创新、结构优化是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 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制造业 自主创新中图分类号:F 407 创新结构优化 文章编号:1000—7636(2006)07—0025—0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 321亿元,稳 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产值占到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 221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 国。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总体上仍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仍然处在依靠引进外国的先进 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和能力的阶段。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 的重要指标。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 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对我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一、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是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 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会极大地影响制造业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产 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极为薄弱。在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 技术,缺乏设计和制造成套设备的能力,70%的数控机床、70%的轿车工业装备和纺织机械、76%的石油化工 装备、80%l ̄2_tz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及大型飞机、大型科学仪器、大型医疗设备等都 为国外产品所占领。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行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到60%~90%,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3045)“基于资源约束与自主创新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6—05—22 作者简介: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南京市,210046。 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与管理研究l ̄search on Econo ̄cs aIld Manageme ̄ 核心技术掌握在他国手中。2004年,180多家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申请专利总数 仅6 579项,不及美、日、欧一个公司的申请数。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954.4亿元, 投入强度为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56%,这个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因此,尽管我国制造业加工制造能力相当强,但在国际经济分工中一直处于较低位次,只能进行转包生产 和来料加工,制造的是低附加值及高资源投入和高能耗的产品,只能做赚取少量劳务费的“打工仔”。技术装 备对外依存度高,使得我国必须不断进口国外的设备和技术,越是高技术设备就越依赖进口。目前,我国每年 进口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占到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一半左右,不仅耗费了大量外汇,而且陷入“引进——落 后——再引进——再落后”严重依赖它国的恶性循环。 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1 000~3 000美元阶段 是经济加速增长阶段,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量增加的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必然导致企业资源利用率低 下、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面临资源环境容量的明显约束。而我国的客观情况是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单位产 值能耗高(高出国际平均水平约20%)、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不允许采取“高消 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比如,我国仅钢铁一个行业能耗就占我国能耗的1/10,一半的铁 矿石依靠进口,购买能源、原材料的外汇支付压力十分沉重;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的利润,才能换回一架 A380空中客车。 我们不能不深刻反思:这种依靠大量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为别人加工制造产品,所付出的是惨重的资源和环 境代价,而所维持的是数量扩张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会把我国引向何方?不仅如此,在一些重要的关 键技术方面,必然地要受到国外的严格控制,特别是在电脑芯片和互联网技术方面,我国正面临着很大的信息 安全问题。显然,这种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依靠大量资源消耗维持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不可 行的,转变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创新型的新型制造业发展道路刻不容缓。 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严重约束了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当前国际竞争呈现新趋势,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和资 本资源为基础的产品竞争向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创新竞争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自身的兴衰,还 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据科技部的研究分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下水平。企业对外技术 依赖度高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40%的设备投资 部分,有60%以上从国外进口,重大装备、关键设备和基础软件依赖进口情况严重,经济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为 外国企业所主导。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劳动生产率低(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4%~5%的水平),产品附加 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专利技术缺乏(发明专利数仅占世界总数的2.4%,只及美国、日本的1/30, 韩国的1/40),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二、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瓶颈”因素分析 1.创新人才缺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培养和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机 制,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 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 第一和第二位,但大量科技人才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2o02~2004年,我国企业拥有的研发 人员占全社会研发人员的比重分别为36.69%、40.17%和35.32%,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而日本研发人员在 企业中的比重2000年时已达65%以上,主要集中在企业。科研开发人员分布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科技 成果产业化程度低和研究开发未能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Topic Forum l专题论坛 近年来,我国每年培养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达100万人以上,总数居世界第一,每年毕业的工科博士达 1万人以上。形成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但我国企业中高级专家和技术带头人的数量和质量仍严重不足。从高 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总数的0.16%。高级科技人员密集的国家级 企业技术中心与企业的状况尚且如此,其他企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这反映出我国的工科教育与企业技 术创新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同时,由于企业科技人员的待遇普遍低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理工科 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选择了外企、科研院所和高校。 另外,外资研发机构以优越条件从国企、科研单位挖掘大量中方高级科技人才,致使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 高端创新人才向在华外资企业流动的技术扩散现象愈演愈烈。例如,著名的美国朗迅公司旗下的贝尔实验室, 是目前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公司研究机构,在京、沪两地雇有500多名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 人达到96%。国内企业科技人才大量流失、乃至后继无人的状况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新 技术只能主要依靠技术引进。 2.企业远未成为创新主体。从世界经验看,企业应当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 大企业中完成的。如通讯领域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的福特公司,飞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 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的IBM、英特尔、微软等。企业具有直接面对市场并了解市场需 求的灵敏机制,有将适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物质条件,有实现持续科技创新的先天优势。 因此,技术创新活动应当主要由市场来决定,其主体应当是企业,创新动力应当主要来自经济主体的利益 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但在我国,目前企业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从创新的组织机构看。国家统计局2005年底发布的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04年末,我国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有32 924个,占总数的11.9%,即仅有一成多的企业开展科研活动,全国 大中型企业中71%没有技术开发机构。可见,大部分企业难以组织起自主创新活动。 (2)从研发的投入强度看。2004年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我国研究开发经费为1 104.5亿元,投入强度 为0.56%。其中,大中型企业投入研发经费954.4亿元,投入强度为0.71%,而美国、日本两个典型的创新型 国家。2003年科研经费分别占其GDP比重的2.8%、2.9%。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更是存在显著差距。差 距还表现在国内企业之间。自1997年以来,国有企业R&D经费尽管逐年增长,但增幅比外资企业要小得多。 短短几年间,外资企业R&D经费就从1997年的只及国企的1/3增长为国企的1.5倍。这表明,90年代中期以 来,国有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优势和竞争力不断被削弱,主导地位已逐步为外资企业所取代(见表1)。 表1 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研发经费的对比 百~~釜 199r7 1钙l8 1 睁 200o 2oO1 20o2 外资 数量(万元) 163 582 382 3o7 636 832 1 017 310 1 o91 757 1 265 502 企业 增长率(%) 60.96‘ 133.71 66.58 59.75 7.32 15.91 国有 效薰(万元) 465 287 559 112 S84基锚 717 858 639986 8 o98 企业 增长率(%) 5。14 2o.16 4.60 22.74 —10.85 28.77 注:‘数据是199"/年比1995年的增长率,因1996年统计数据缺失。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 (3)从国家创新战略组织看。国家在重大技术创新的战略和组织方面并未将企业列为主体。以“863计 划”为例,“863计划”着重解决关系到国家中长期发展和的战略性、前沿性的高技术问题,发展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与管理研究l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培育高技术产业生长点,力争在有优势和战略意义的高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2年,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占到“863计划”项目总课题的67%,各类企业仅为30%; 在经费方面,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占66%,各类企业仅为31%。因而,“863计划”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市场 化的比例低,与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主体存在偏差有关。 (4)从微观层面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看。目前,我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已改制为国有控股公司或上市股 份公司,但国有股的平均比重仍在65%以上,大中型国有企业尽管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实力,但这种股权结构 必然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的自主权不充分,企业经营者事实上不愿意承担技术创新投入的高风险,因而缺乏创新 的动力。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从理论上说,民营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资本积累能 力,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尚难以成为创新主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吕政(2005)认为,其原因一是民营企 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和服务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技术含量低,对新技术需求不足;二是 民营企业资本规模比较小,科研力量弱,目前还缺乏技术创新的经济与技术实力;三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即使 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私人企业,剩余资本的投向往往更热衷于短期内能够获取暴利、带有投机性的房地产 业,而不是研发。 3.国家创新战略的偏颇与失误。美国、Et本和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模 仿、消化和自主创新,可以实现最节约时间的科技起飞。比如Et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10年 后就有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并跃人发达国家之列。在对待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 创新之间关系方面,Et、韩企业一般都根据有效、实用和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的原则确定引进与创新的重点, 而重点或突破点一经选定,各企业就不惜资金、人力和时间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使自 身的技术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Et、韩两国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之比为1:10,而我们却差距 巨大。 1996~2003年这8年间,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经费支出大约是2 873亿元,花在引进技术 上的经费超过了2 290亿元。尽管花费了巨资搞技术引进,但同期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只有150.5亿元,占引 进费用比重的6.6%。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也表明,近年来我国大中型企业用于消化吸收的 经费支出远低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见表2)。 ・ 巨大差距反映了我们在创新战略上的偏差或 表2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 失误。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人严重不 足,导致了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国际先进技术转让 \项\宰  目\ 2000 20ol 2O02 20o3 2004 的依赖。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资源消 耗偏高的突出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而服务业发展 明显落后也是连带效应的结果。 技亦雩慢隆溃支出(亿元) 254.4 285.9 372.5 405 397.4 消化吸收 激出(1z元)l lB .2 19.6 25.7 27.0s 61.O 消 吸l 技术弓l进(%) 7.15 6.86 6.9l 6.68 15.35 资料来源:2004年数据来源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4.风险投资机制远未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 的作用可称得上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前美 (第二号)》,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14日发布;其余数据来源于《全 国总统的科技顾问基沃思说:“美国至少有50% 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00)(2001)(2002)(2003)(2004) 的高科技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资本的 (2005),中国科技部。 帮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坦言:“欧洲在 高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并不是由于技术落后,而是由于欧洲风险投资落后美国数十年”。 目前,在世界每年1 5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和并购中,我国只占到0.25亿美元。这点资金根本无法完成高 风险、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由于风险投资资金不足,我国的大学、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及社会自由职业者中的 科技人员有大量的技术发明成果以“孤岛”形式存在,无人问津,80%~85%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实施,许多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Topic Forum I专题论坛 术创新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资金自筹的占56.8%,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 26.8%,风险投资的资金仅占2.3%。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风险投资的进入退出机制不畅, 正是这种不畅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研究 (一)机制创新 1.人才机制创新。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世界各国竞争态势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将日趋集中在人 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就将拥有明显的发展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尽 管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然而,一方面由于引进技术后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开发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多年来对自 己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重视不够,因而我们的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没能得到同步提升。 为此,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人才是创新之本,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想方设法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这就需要深化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聚集人 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切实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促进人才向企业聚集,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 大程度的发挥。其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入创新血液。长期以来,传统的 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严重压抑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提高整个国民 素质的高度出发,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再 次,制定和优化国家人才战略规划,用以指导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发展,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共同 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第四,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牵头,将分散于企 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寻求关键技术领域的协同攻关以取得突破。 2.管理机制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的支持。为此,首先要以为 主导制定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和规划,构建国家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条件、优化成长环境, 促进科技、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和谐发展。其次,确立技术创新投资是战略投资的观念,持续增加国家对基 础、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竞争前沿的创新投入,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跨越 式发展。再次,通过科技、经济、采购等对自主品牌、本土品牌给予有力支持。第四,调整 经济结构,规范竞争秩序,营造和优化有利于自主品牌发育、成长、壮大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机制。第五,制定 优惠的税收金融,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和法规体系,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培育科技中介,促进科研成果转 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和扩散,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第六,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自主 创新措施的法律化,切实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第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 基金等,建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市场运作机制,完善投融资指导、上市融资、产权和股权交易、私募资本市 场、中短期借贷市场平台,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这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3.动力与激励机制创新。近百年来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 业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百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国家整体的创 新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海尔、奇瑞、华为等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坚持不懈、狠抓企业自主创新,就一定能 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占领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赢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要在企业内部 建立有效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将企业的创新行为内化到其追逐利润的经营活动中去。 (二)结构优化 1.创新体系的结构优化。国家创新体系是决定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赶超和跨越的重要因素。国家创新体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与管理研究l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系应当以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 和综合集成,建成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有效互动、结构优化的社会系统。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 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是国家创 新体系的基本任务,同时,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逐步积累,国家创新体系的任务也要由支持企业建立必要的技 术吸收能力开始转向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提供知识生产和高级人才的支持。为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的优化,还 必须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 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产业规模结构看,自主创新与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应当是互促发展的。一 方面,我国产业结构中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资源消耗高、创新实力薄弱的状况,因 而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和等待外来技术,而是必须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 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形成自我发展和技术开发能力,带动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培 养企业内在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与进程,重视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集成创 新和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能力。 从产业技术结构看,首先,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优先位置,强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 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其次,要把发展能源、水 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重要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再次,要抓住信息技术 更新换代和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第四,加 快发展生物、航天和海洋技术等未来高技术产业,为获取和利用战略资源开辟新的途径。第五,加强基础科学 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的能力。 3.引进技术的结构优化。引进先进技术是实现技术进步的捷径。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引进技术只有与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为此,首先应当重视对引进 技术的组织结构优化,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作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可行性论 证,制定详细的消化吸收规划。其次,应当注重对引进技术层次结构的优化。要从重视引进硬件技术向主要引 进软件、专利、图纸、工艺及关键技术转变。再次,强化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系统的结构优化。从集成创新的 角度考虑,统筹安排,分散引进,突出重点,做好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单项技术系统集成、国外先进技术与国 内技术系统集成、相关学科系统集成等,探索由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吕政.工业技术创新与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55—61. [2]李毅等.美、日、欧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37):o2一l5. [3]李建军.产学创新的平台[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杜,2002. [4]金碚,谢晓霞.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创业与创新机制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1,(4):63—70. [5]熊胜绪.硅谷科技企业的融资、产权与治理结构及其启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2):67—71. [6]刘应杰.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N].中国企业报,2005—10—27(1). [7]陈志刚.863计划l7年难题:产业化,还是纯科研?[N].2l世纪经济报导,2003—12—31. [8]黄真,骞金昌.中国制造:自主创新之路怎么走[N].中国信息报,2006一Ol一25. 责任编辑:陈炳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