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习惯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人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一个人养成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新课改追求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他的作业情况,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过程,是学习效率高低的最好保障。
在一年级课堂上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小手林立,小学生们踊跃发言,气氛很是活跃。但是,他们只顾着自己表达,而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表达,以致于有的学生一再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已有明确提示,可他还陷在自己的错误思维中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刚入学时只在意自己的想法,想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而造成上课随意插嘴的习惯,这往往使他失去吸取别人经验的机会,甚至更严重的导致听课效果的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教会孩子倾听致关重要。
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
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要分析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我从看,听,想三个方面指导我们班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并根据这几点,编了首儿歌,“眼睛看黑板,耳朵竖起来,小手放放好,脑筋动起来。”来便于孩子记忆听课的环节。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时刻有老师提醒来帮助达到目标。于是就把儿歌抄于黑板上,并起到一定效果。
同时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工作,课堂形式多样化,语言生动有趣,条理清晰,使课堂引人入胜。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声音优势,对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根据语速、声高的不同来加以区别。小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比较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要适时地组织几个活动高潮,不断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对于数学的书写总是满不在乎的,一来认为比较简单,二来数字书写比较顺手,为了追求快,而草草了事,认为完成便大功告成,不管数字是否写清楚。书写清楚与否是一个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与否的体现,数字书写并不追求美观,但至少能分清楚数字,而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也不何常不给自己带去方便。如:在清晰的数字中,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检查带去方便,节省时间。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书写要求,如:字迹清晰,书写端正,孩子的书写习惯在低年级养成。
三、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习惯
学生对于已经完成的作业进行检查常常找不到错误所在,这次测验中认识到自己失分的原因,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屡次在测试中粗心而失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盲目地自信。考试中总能见到一些同学考完后满脸笑容,之后便是装模做样的检查,洋洋得意地坐在位置上东张西望……,而公布成绩的那刻,又是一副失望,懊悔的眼神。最后归结自己失误原因总是我没看清楚,我不够仔细之类的反思。其实自我检查能力是构成自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也是思维的批判性,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主动、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地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低年级儿童自我检查能力比较差,他们对自己的情况难以作出正确的评价。为什么越简单的题,错的反而越多,是学生对于简单的题对自己很有把握,充满信心,更懒于检查,而难题却常常被他们重视。
认真检查的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一句提醒、再三叮嘱就能形成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要把养成良好的认真检查习惯作为一项常规训练。在实践中,举以下几个例子:
在刚入学时,就教孩子们如何检查,在做完题后,用手把做好的答案遮起来,像刚开始那样,重新做一遍。
如题目出示:“⊿、○、☆、☆、□、◇、☆从右往左数,第2个图形是什么?”的题,因为学生容易把左右搞错,所以建议用符号划出关键词,“从右往左”提醒自己引起注意。
做计算这样题型时( )+9=50 ,可以用50-9的方法来计算,或者是想多少加9等于50的方法,等等方法。当你用第一种方法计算出题后,可以用另一种算法作为检验的方法,检查自己是否算对。
我只是举了一两个例子,数学的题型远远不止这些,要在学生的接触中,根据学生出
现的错误总结检查的方法与步骤。当然,这些检查的方法也不是一次灌输学生就会用了。而是在平时练习小测验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进行训练。久而久之,他们会自觉把这些检查的方法用起来。
四、培养学生发现生活问题,应用生活问题的习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经常性的布置类似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在学完时间这个单元之后,为自己设计一张双修日的作息时间表”,“去电影院观察座位的安排有什么规律”,“找一找生活中的比多比少问题”。每周布置一篇数学日记,培养学生善于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纪录自己所碰到的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这些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老师一步步的训练,养成了学生把遇到的问题纪录下来,并试着解决的习惯。
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五、培养学生反思、整理知识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的意识还没有,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时常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整理,从小培养反思的习惯。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整理内化
的过程,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特点的思维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好点拨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如:1、课前2分钟我常让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知识。2、在学习完一星期或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3、每个月一篇知识性回顾,比如:反思这个月来我学会的知识,和我还不曾掌握的知识。4、每次考完,自己反思哪里地方不应该错,如有错的题说明错的原因,通过订正,你又学会了什么。5、让学生把出现过的错题抄在《错题集》上,便于平时及时巩固没有掌握的知识。以上方法为了引导学生建构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并进行自己行为的反思。
习惯的培养要靠老师的指导,靠家长长期督促,在长期的积累中,反思中收获于自己。萨穆尔·斯迈尔说:“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习惯,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从小让良好的习惯陪伴着孩子们,在其生命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