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熊小弟的栅栏》活动设计与指导
11秋学前教育专科 XXX
课时一
活动目标:
1、跟随故事情节,站在主人公角度进行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2、体会故事中主人公遭遇的波折,理顺故事发展进程。
活动准备:
1、具备栅栏的相关经验,知道栅栏的用途。
2、初步了解尺子的用途,能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和宽窄。
3、DVD光盘内容。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
玩做相反动作的游戏——“栅栏栅栏不听话”
1
游戏规则:
让幼儿孩子们围成一圈做栅栏,然后老师发出指令:“栅栏栅栏不听话,我说高高的”,幼儿蹲下并说:“我就低低的”,如果老师说低低的,小朋友就直立向上高举双手并说:“我就高高的”。
游戏结束后①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栅栏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启发幼儿了解栅栏的防护作用。
②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书也是有关栅栏的,(出示封面),小朋友们看它是谁?(幼儿回答)“它叫熊小弟,我们一起来看看熊小弟是如何修栅栏的”。
图文阅读:
第一页:(遮挡熊小弟所想的内容)
①什么声音?什么工具发出的声音,熊小弟在干什么呢?(揭开遮挡)这部分是熊小弟所想的,那它到为了什么而修栅栏的呢?
②哦!原来是小白兔要来偷萝卜,熊小弟在想办法让它偷不了。
③那小朋友们觉得栅栏能阻止兔子来偷萝卜吗?
④我们去看看小白兔到底是怎样进去的。
第二页:①咦!这一页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
②熊小弟怎么了?它的心情怎么样了?
③修了栅栏,可萝卜还是丢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很惊奇的说)。
④我们去看看小白兔到底是怎样进去的。
第三页:①兔子是怎么偷萝卜的?栅栏有什么问题呢?
②哦!原来是栅栏不一样高!那小朋友们猜猜熊小
弟下一步会如何改栅栏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又发生了什么事!
第四页和第五页:①(连续阅读)熊小弟在干嘛呀?它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呢?
②它把每块木条都做了记号用锯子锯成了一样高,那小朋友们猜猜它这次会不会防住兔子呢?我们看一下。
第六页:(很惊讶的说)①呀!为什么萝卜还是少了?
②(翻回第二页)咦!栅栏和刚开始时的栅栏有什么不同?
③栅栏可能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④我们看看熊小弟想到了问题出在哪了没?
3
第七页:①熊小弟的想法是什么?
②哦!原来是间隔不一样宽。那接下来熊小弟又会怎样改栅栏呢?
第八页-第九页:①熊小弟这次是怎样用尺子的?跟上次一样吗?
②小朋友们觉得熊小弟这样做是为了栅栏变成什么样的?
③这次兔子还能偷到萝卜吗?我们去看看。
第十页:①啊!萝卜还是少了,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比图画信息猜测兔子可能是怎样偷走萝卜的)
第十一页:①熊小弟现在的想法是什么呢?
②熊小弟下一步又会怎么做呢?
第十二页:栅栏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次能挡得住兔子吗?我们去看一看。
第十三页—十四页:连续阅读:(遮挡住熊小弟所想的部分)
①萝卜怎么还是丢了?这次的原因可是是什么呢?我们想一下。
②(幼儿猜想后)揭开遮挡,让幼儿看看熊小弟又是怎么想的?
③熊小弟想的有这些可能吗?
4
第十五页:到底兔子是怎样偷走萝卜的呢?小熊修的栅栏有用吗?
第十六页:现在的栅栏做的一样高,一样宽,甚至间隔变得更小些,这次肯定能防住兔子了吧,(读文字)萝卜还是不见了!看!这次熊小弟都怎样呀!(被兔子气得飞起来了!)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呀?
第十七页:熊小弟在想什么呢?这些都有可能吗?最后他想出来了吗?
第十八页:啊,原来兔子会挖洞。
活动反思:
本读本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了解故事情节,根据画面内容推测主人公的想法及解决的办法;体会故事幽默的结尾;通过读本的画面、文字体会和学习有关测量的知识(需要的工具、具体做法)等,并理解测量相关的“高度”、“间隔”等词语。在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导思性的提问,循序渐进的引导加上游戏、猜测、讨论等方法让幼儿掌握读本的内容,小朋友的兴趣很高,掌握的也很不错。如果在活动中能将图片的色彩再画得鲜艳一些,让幼儿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兴致高,能认真观察图画,仔细思考。当一个新问题出现时,孩子们总能很快发现问题所在,并能通过积极思考,相互讨论、交流等方式,想出解决办法。活动中,幼儿用比较准确的词语,完整的语句讲述,如:“栅栏做成一样高”“有的高,有的矮,兔子从矮的地方跳了进去”。特别是在最后延伸部分,孩子们帮熊小弟想了很多新颖的办法,如:“在栅栏周围安上地板砖”“把萝卜换成假萝卜”“在萝卜周围装上声音陷阱,兔子一来就发出声音,熊小弟就知道了”,还有很友善的孩子想到“分一点萝卜种子给兔子,
5
让兔子自己种”。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处于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开动了脑筋,敢说也爱说。
课时二
活动目标:
1、了解测量的作用、工具和方法,理解相关概念,“高度”、“间隔”等。
2、引导幼儿体会故事中熊小弟遭遇的波折,理顺故事发展过程。
3、学习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领读光盘、大书、小书、记录表。
长尺子一把,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老师逐句示范,幼儿跟读,同时解释讨论“栅栏”、“高度”、“宽度”、“间隔”等词汇。
2、出示尺子问:“小朋友们看一下Miss熊手上拿的是什么?请幼儿观察尺子的刻度,结合读本内容,解释“高度”、“宽度”,如果量桌子的长短我们应该怎么说呢?(长度)如
6
果量书的薄厚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厚度)
3、结合读本,请幼儿观察画面,说说“间隔”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找与幼儿身边事物的间隔,尝试用不同的方式量一量。
4、老师结合阅读时的难点、容易误读之处,变换声音大小再示范阅读,强调一遍文字。
5、如果条件可以教师可以演示“熊小弟的栅栏”课件,播放“内容”里面的猜一猜,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猜谜语,并对猜出谜底的幼儿给予表扬。
6、引导幼儿在想象熊小弟在种萝卜的时候会遇到什么事情。
7、由教师操作:点击自动播放,师幼共同观看故事课件,提问:
①栅栏做好了,萝卜为什么不见了?
②栅栏做成一样高,萝卜怎么还是不见了;
③栅栏的间隔做成一样宽,萝卜怎么还是不见了?
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1、点击手动播放,教师讲述一遍故事。
2、请幼儿自己讲述故事,教师协助幼儿操作。
7
3、鼓励幼儿一边操作鼠标一边讲述故事,为讲故事的幼儿鼓掌,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回顾读本内容:
师:“小朋友你们读过《熊小弟的栅栏》这本书吗?什么叫做栅栏?这本书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熊小弟一共修了几次栅栏?每次都做了哪些改变?结果怎么样?为什么?”(教师借助图表让幼儿回忆故事的经过)
师生共同阅读大书(在集体阅读大书的过程中,梳理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掌握)。
阅读小书(分层阅读:让幼儿带着不同的问题和任务有目的性的阅读)。
(一)自由阅读小书,共同解释讨论“高度”“宽度”“间隔”等词汇。
教师:
1、熊小弟第一次修改了栅栏的什么?在第几页?那什么是栅栏的高度呢?(出示尺子)尺子上有什么了?尺子还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非常好,我们的尺子上有刻度和数字,尺子还可以测量很多很多的东西。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呢!比如手掌、脚步(请小朋友伸出食指量一量栅栏)。
2、第二次修改了栅栏的什么呢?(间隔)在第几页?“间隔是什么意思?(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这段距离是栅栏的宽度)”。
8
请幼儿伸出手掌,告诉幼儿一个手指与一个手指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让幼儿数一数我们的小手有几个间隔。(让幼儿结合身边的事物进一步理解掌握“间隔”的概念。)
3、第三次呢?在第几页?原来间隔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的。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一页。
(二)请幼儿再仔细阅读一遍小书,在幼儿阅读过程中请幼儿找找图画中表示熊小弟心情的特殊符号,教师出示心情符号卡片。教师注意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熊小弟发现萝卜不见了的时候有一些表示熊小弟心情的特殊符号,我们一起来找找看。”拿出大书,教师带领进行逐页回顾,按照故事发展顺序来分别描述这些心情符号的意思,说说熊小弟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幼儿表演熊小弟当时的心情变化)
(三)集体阅读小书
教师小结:小朋友这本书有趣吗?那我们把这本书带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也学熊小弟用尺子量一量家里的东西好吗?
活动反思:
本读本的教学主要是:了解故事情节,根据画面内容推测主人公的想及解决的方法;体会故事幽默的结尾。通过读本的画面、文字体会和学习有关测量的知识等,并理解测量相关的“高度”“间隔”等词语。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很高,我也很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且大部分的孩子都进入了状态,在猜图过程中积极的让幼儿联想,猜想总结性语言。分享阅读课程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很多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并且充分的让孩子们自己去阅读,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我们要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9
去探索。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让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认识测量的方法。请小朋友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自己认识尺子了,然后跟爸爸妈妈认识不同形状的尺子。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