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
一、 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就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二.适应症:
1、小儿反复感冒、厌食、消瘦、遗尿;
2、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咽炎; 3、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膜炎、网球肘炎; 4、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 5、虚寒头疼、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等虚寒性疾病;
6、痛经、产后头痛、月经不调、月子病、更年期综合症等;7、由免疫力低下与内分泌失调所致的各种疾病。
三.原理:
1.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2、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
1 / 3
四.治疗特点: 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五、意外情况及处理:
1、贴敷过程中出现小水泡,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龙胆紫;若出现较大的水泡,应及时妥善处理,以防感染。
2、贴敷部位的皮肤如出现红斑、水泡等,应谨慎进行下一次贴敷治疗。可更换腧穴或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治疗,要注意减少贴敷治疗的时间。
六.禁忌症:
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她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2 / 3
七、注意事项:
1、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与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