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想派获得千万融资餐饮渠道饮品初获成功
作者:思雨
来源:《中国食品》 2016年第20期
近期,中国餐饮渠道创新饮品品牌——饮想派透露已经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投资方为乔景资本,新一轮融资主要用于品牌推广和团队扩充。饮想派创始人倪浩认为,B2B市场的规模在2千亿左右,饮料也将由单一向品类混搭、就餐多功能化的方向转变
饮想派要做饮料业的“联合利华”
饮想派的定位是中国餐饮渠道饮品品牌,为餐饮渠道各类餐厅、休闲连锁、火锅连锁企业提供专业的创新饮品解决方案,不同的餐饮渠道设计不同的饮品解决方案,如中式正餐要彰显品质,时尚休闲要流行有趣,火锅干锅渠道要高效出品,满足餐厅场景饮品消费的全面需求。据了解,经过2015年一年的尝试,饮想派预计在明年达到近亿元的收入。
饮想派创始人倪浩在联合利华担任多年要职,帮助联合利华饮食策划在B2B调味品的市场,并于2011年创办了食品行业专业咨询公司灵笛斯;公司CTO也有多年的饮食策划及餐饮行业经验;公司副总裁曾是联合利华亚太区国际连锁餐饮业务总经理。从核心团队成员基因可以看出为什么说饮想派是饮料行业的“联合利华”。饮想派之所以在2015年才开始具体实施,“因为项目初期有这个意愿还没这个能力,各方面的经验都还不足”,倪浩坦诚道。
倪浩说,他在联合利华做调味品的时候就已经发现饮料市场存在很多的痛点,消费者在餐厅消费很难喝到真材实料的有差异化的天然饮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渠道高。另外,零售企业花大量的成本请明星、动辄上亿元去砸广告,但用在产品研发上的钱却很少,能提供的产品也就很少。
行业的定价和游戏规则,饮想派通过扁平化的直销方式能给到餐厅客户具有竞争力并且真材实料的创新饮品。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能真正得到餐厅现调或鲜榨的新鲜创意饮品,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零售产品。
倪浩介绍说,饮想派的饮品目前将近90%属于无添加系列,今后还将持续努力,在鲜榨冷链类、天然生物提纯类、发酵类等不同现代工艺上努力发展产品品类,形成相关的产品矩阵。
通过大数据判断消费者需求
在饮想派,饮料有很多的分类和讲究,这些分类和饮品解决方案的调配,都是建立在对消费者需求的趋势洞察基础上创新研发出来。凭借咨询行业大数据的优势及国内外领先咨询及资源的积累,饮想派对消费者的需求和饮品品类进行分析,针对用户解油腻解辣、保护肠胃助消化、去火等多方面的需求分析提出针对不同餐厅提供不同品类的饮品,兼顾功能和情感性需求。据饮想派一项数据调查显示,鲜榨果汁类等自制饮品的点击率要高于瓶装即饮饮品,而季节性现调类饮品的利润率也远高于瓶装即饮产品。
饮想派对市场和行业有自己的理解,随着消费不断升级,饮料将由单一向品类混搭、就餐多功能化的方向转变,餐饮饮品占据万亿的市场规模,按25%的平均饮料采购单价计算,B2B饮料市场在2千亿左右级别。倪浩认为,餐饮行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四大问题:供应链条冗长导致的效率低下、产品创新乏力、人力租金成本上升以及标准化管理难。餐饮行业亟需B2B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正好是饮想派的机遇。
高效连通产业链上下游
倪浩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精细化渠道管理矩阵,也就是直销团队的销售模式,相比于传统模式而言,直销能更为高效地给到客户更多的利润和更好的产品。这一模式想到的人很多,但是要真正去做依靠的是行业团队和多年快消行业经验积累。目前,饮想派在上游已于OEM厂商达成合作,在下游已经与中国饭店协会等各类行业机构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据了解,饮想派目前团队成员在数十人左右,东部地区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地区,连锁餐厅客户有30-40家,西部地区重庆有50多家,成都达到60几家。对于中国500多万家餐厅来说,这还只是小数目,对于未来,饮想派有自己清晰的发展规划:持续夯实创新研发优势,初步建立竞争壁垒;不断开拓合作经销商网络,通过互联网B端营销模式及CRM管理体系要达到超过10万家单店客户规模。
投资方乔景资本表示,他们选择饮想派,首先看重的是创始人和团队的行业积累以及他们对整个东、西部区域市场的把控;其次,以饮品为切入点的细分品类基本没人做过,经过一年时间的检验获得不错的成绩,并且随着消费不断升级,饮品在餐饮中所占的比例会提高,饮品自制、多功能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是趋势。
不管是快消品还是其他行业,消费升级都已经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热词,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却也是现在市场环境的真实写照。亿欧创始人黄渊普在最近一次演讲中谈到产业互联网、ToB服务和国际化三大方向。在大方向都正确的前提下,从餐厅饮品作为切入口也能够避重就轻,但饮想派究竟能够找到多少正确的人来做到正确的事情,仍是前进道路上需要花时间不断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毕竟对于饮想派而言,商业模式需要跑通,依靠的还是核心技术以及跑在产业两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