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嘉定区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一、文言文(25分)(一)默写(6分)1.(1)明时思解愠,(2)。(《孤桐》),志在千里。(《步不出夏门行》)。(《满江红》)(3)壮士饥餐胡虏肉,(4),故人言是丹青。(《题郑防画夹》)。(《黔之驴》)(5)稍近,益狎,(6),止增笑耳。(《狼》)参:(1)愿斫五弦琴(2)烈士暮年(3)笑谈渴饮匈奴血(4)欲唤扁舟归去(5)荡倚冲冒(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3题(3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这首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元曲,展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这种情感浓缩于此曲的“”这一点睛之笔中。1分)2分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曲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苍凉的气氛。B.全曲以乐景衬悲情,反衬游子孤寂愁苦的情绪。C.“小桥流水人家”,表达游子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想象。D.“断肠人在天涯”,篇末收束抒发了游子悲凉悲苦的心境。参:2.断肠人在天涯3.B(三)阅读下文,完成4-7题(8分)黠鼠赋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声,岂其鬼耶?”覆而也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拢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4.《黠鼠赋》作者是(朝代)的。2分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6.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篇理趣兼备的寓言小赋,首段叙鼠之黠,次段叹人。B.文中鼠假死骗人而逃脱,童子困惑惊怪与措手不及,生动逼真。C.文章“鼠之黠”与“人之智”的较量形成了一种讽刺和自省的效果。D.文章将故事情节、人物对话与理性思维相融,行文独特,引人入胜。7.我们从“黠鼠”身上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参:4.宋苏轼5.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6.A7.从黠鼠身上得到的不为假象所迷惑的启示。(四)阅读下文,完成8-11题(8分)宋仁宗忍饿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①,外面遂以为例②。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注】①禁中:皇宫里。②外面遂以为例:指官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何不降旨取索?()(2)思食烧羊()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10.宋仁宗宁可挨饿是因为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2分参:8.(1)要(2)吃希望开启无穷的杀戮。9.怎么能不克制一时的饥饿,而开始无止境的杀戮呢?10.不11.昔日的皇帝,尚能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虚耗民财;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更要学会关心别人,不能处处随心所欲,尽量做到不给他人增加麻烦。二、现代文阅读(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6分)博览与深察刘占文①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见蛟龙。”我读了王充《论衡》中这段话,不禁拍案叫绝,他无疑给我们有益的启发:读书既要博览,又要深察。②丰富的知识来自博览。历史上凡有建树的学者,几乎皆是广览博闻之士。科学家祖冲之“专攻数术”,“搜练古今”唐代大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著名学者韩愈“少好学问,五代工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王安石则“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朱小说,无所不读,农夫成功无所不问。”可见,博是知识得以高耸的基石,也是又博才能成为耳聪目明的学者。③丹麦有句著名谚语:聪明的人接触各种知识。但它是从精通当中去认识世界的。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广博,而且要精神。④因为“博”虽然可以使自己的知识面广,什么都知道一些,这固然不错,但最好在某一些科学或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会取得成果。正如鲁迅先生所告诫我们的:“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还不行,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抉择而入于自己爱的并擅长的一门或几门。在这方面,列宁就是一个光辉的典范。据统计,仅在《列宁全集》中,它应用过的自己看过的书就有一万六千多册,这确实称得上波澜了。但他曾强调指出:”最好是有深入地研究点东西,否则这一般的读没有多大好处。”⑤由此可见,博览是“弓”,深察是“箭”,只博览不精察,“弓”便无用;只精察不博览,“箭”也射不远;即博览又深察,才能“弓”响“箭”飞,准确中的,这就是王充所说的“尤甚者观蛟龙”。⑥有些人认为:只要博览就行了,用不着钻得太深。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这样的人虽看是知道的很多,像个“百事通”,实际上这种人只见到一些“虾”或者一些“鱼鳖”,而没有见到“蛟龙”,最终也不能取得多大成就。也有人把深察错误的理解为只读一门,这样必定会把读书面约束得很窄,结果是孤陋寡闻对其他知识既“聋”又“盲”,这是一种片面的“深”,同样也不会有成就。总之,凡割裂了“博览”与“深察”的关系的观点,都是不足以取的。⑦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快的惊人。如果我们不博览群书,了解新情况,学习新知识,就会成为现代科学的“聋子”和“瞎子”,就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同样,只博览不深察,也难以有新的突破。所以,我们既要博览,又要深察,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⑧我们青年人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段,让我们每个有志青年快快驾起博览和深察的双桨,向知识的海洋深处奋勇航行吧!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3、第④段列举了列宁的事例,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4、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有别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A博览是“弓”,深察是“箭”。B凡割裂了“博览”与“深察”的关系的观点,都是不足以取的。C结果是孤陋寡闻对其他知识既“聋”又“盲”。D如果我们不满博览群书,了解新情况,学习新知识,就会成为现代科学的“聋子”和“瞎子”。15、本文题目是“博览与深察”,文章第()段作者高度阐述了“博览”与“深察”的关系。据此,请找出第⑦段画线句中表述错误的句子,并加以改正。(4分)错误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在下列四个事例中,请找出不符合本文的一项:第()事例,并阐述理由。(4分)(1)春秋孔子博览群书,达到韦编三绝的境界。他深入研究教育,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核心思想,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2)南北朝祖冲之在黑暗动荡的时代不甘寂寞,学富五车,历经对科学的真谛上下求索的艰难过程。他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3)战国孟子从小认真读书、博览群书。“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入人心,孟子在读书时能“入境”,“入静”,这对孟子集中而深入地理解与学习儒家思想提供了保障。(4)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植深入研究诗歌,把无言诗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建安文人中一个杰出的人物。第()个事例,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12、读书既要博览,又要深察。13、列举了列宁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还不行,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抉择而入于自己爱的并擅长的一门或几门”的观点。14、B15、第5段16、略(二)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2分)雁石钟山1人们先是看见那只孤雁在村头的上空盘旋,雁发出的叫声凄冷而又孤单。秋天了,正是大雁迁徙的季节,一排排一列列的雁阵,在高远清澈的天空中,鸣唱着向南方飞去。这样的雁阵已经在人们的头顶过了好一阵子了,人们不解的是,为什么这只孤雁长久的不愿离去。2人们在孤雁盘旋的地方,先是发现了一群鹅,那群鹅迷惘地瞅着天空那只孤雁,接着人们在鹅群中看见了那只受伤的母雁。她的一只翅膀垂着,翅膀的根部忍在流血。她在受伤后,没有能力飞行了,于是落到了地面。她应和着那只孤雁的凄叫。在鹅群中,她是那么地显眼,她的神态以及那身漂亮的羽毛使周围的鹅群黯然失色。她高昂着头,冲着天空中那只盘旋的孤雁哀鸣着。她的目光充满了绝望和恐惧。3天空中的雁阵一排排一列列缓缓向南方的天际飞,惟有那只孤雁在天空中盘旋着,久久不愿离去。4天色近晚了,那只孤独的雁留下最后一声哀鸣,犹豫着向南飞去。受伤的雁目送着那只孤雁远去,凄凄凉凉地叫了几声,最后垂下了那颗高贵美丽的头。5这群鹅是张家的,雁无处可去,只能夹在这群呆鹅中,她的心中装满了屈辱和哀伤。那只孤雁是她的丈夫,他们随着家族在飞往南方的途中,她中了猎人的弹。于是,她无力飞行了,落在了鹅群中。丈夫在一声声呼唤着她,她也在与丈夫呼应,她抖了几次翅膀,想重返到雁阵的行列中,可每次都失败了。她只能目送丈夫孤单地离去。6张家白白捡了一只大雁,他们喜出望外,人们在张家的门里门外聚满了。大雁他们并不陌生,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大雁就会排着队在他们头顶上飞过,然而这么近地打量着一只活着的大雁,他们还是第一次次。7有人说:“养起来吧,瞧她多漂亮。”8又有人说:“是只母大雁,她下蛋一定比鹅蛋大。”9人们议论着,新奇而又兴奋。10张家的男人和女人已经商量过了,要把她留下来,当成鹅来养,让她下蛋。有多少人吃过大雁蛋呢?她下的蛋一定能卖个好价钱。11张家的男人和女人齐心协力,小心仔细地为她受伤的翅膀敷了药,又喂了她几次鱼的内脏。后来又换了一次药,她的伤就好了。张家的男人和女人在她的伤好前,为了防止她再一次飞起来,剪掉了她翅膀上漂亮而又坚硬的羽毛。12肩伤不再疼痛的时候,她便开始试着飞行了。这个季节并不寒冷。如果能飞走的话,她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家族,以及丈夫。她在鹅群中抖着翅膀,做出起飞的动作,刚刚飞出一段距离,便跌落下来。她悲伤地鸣叫着。13人们看到这一幕,都笑着说:“瞧,她要飞呢。”14她终于无法飞行了,只能裹挟在鹅群中去野地里寻找吃食,或接受主人的喂养。在鹅群中,她仰着头望着落雪的天空,心里空前绝后地悲凉。她遥想着天空,梦想着南方,她不知道此时此刻同伴们在干什么。她思念自己的丈夫,耳畔有依稀想起丈夫的哀鸣,她的眼里噙满了绝望的泪水。她在一天天地等,一日日地盼,盼望着自己重返天空,随着雁阵飞翔。15一天天,一日日,她在企盼和煎熬中度过。终于等来了春天。一列列雁阵又一次掠过天空,向北方飞来。14她仰着头,凝望着天空掠过的雁阵,发出兴奋的鸣叫。她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丈夫。丈夫没有忘记她,当听到她的呼唤时,毅然地飞向她的头顶。丈夫又一次盘旋在空中,倾诉着呼唤着。她试着做飞翔的动作,无论她如何挣扎,最后她都在半空中掉了下来。17她彻底绝望了,也不再做徒劳的努力,她美丽的双眼里蓄满泪水,她悲伤地冲着丈夫哀鸣着。18这样的景象又引来了人们的围观,人们议论着,嬉笑着,后来就散去了。19张家的男人说:“这只大雁说不定会把天上的那只招下来呢。”20女人说:“那样的话,真是太好了,咱们不仅能吃到大雁蛋,还能吃大雁肉了。”21这是天黑十分张家男女主人的对话。张家一把鹅群和他感到了自家院子里,空中的那只大雁仍在盘旋着,声音凄厉绝望。22不知过了多久,这凄厉哀伤的鸣叫消失了。23第二天一早,当张家的男人和女人推开门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两只雁头颈相交,死死地缠在一起,他们用这种方式自杀了。24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17.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àn()然失色18.联系上下文,第14段母雁“心里空前绝后的悲凉”的原因:(2分)(1);(2)。19.请分别理解第17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她彻底绝望了,也不再做徒劳的努力了,她美丽的双眼里蓄满了泪水,她悲伤地冲着丈夫哀鸣着。”(2分)。20.第1段中,“人们不解的是,为什么这只孤雁长久地不愿离去。”为下文第(2分)2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11段划线句:“张家的男人和女人齐心协力,小心自信地为她受伤的翅膀敷了药,又喂了她几次鱼的内脏。后来又换了一次药,她的伤就好了。”(1)他们这样做是为了(2)小说塑造这两个人物的用意是(2分)(3分)段内容埋下了伏笔。参:17.黯18.(1)她发现自己无法再飞翔(2)她不得不在鹅群中苟且活着19.“蓄满”是说母雁眼中满含泪水,表现了她在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能飞走的绝望。“冲”是回应丈夫的呼唤,表现了母雁在这一刻只能向丈夫诉说的无助和悲凉。20.221.(1)养好母雁的伤,让她下蛋卖钱(2)讽刺人利欲熏心的丑恶,与大雁的纯洁无辜形成强烈的反差,更突出其高贵;以人来制造大雁悲惨的遭遇,暗示大雁为了爱情和自由而死的结局。三、综合运用(7分)22.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1)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竹子的相关资料。《竹韵》小报“编者按”中,编录了竹子的特点。请把以下四则资料的序号与表现竹子的特点一一对应起来。(4分)【资料一】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资料三】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资料四】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画作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资料()表现竹子外形坚硬、坚贞不屈。资料()表现竹子顽强生命、高尚人格资料()表现竹子超凡脱俗、志趣高雅资料()表现竹子坚忍不拔、不屈不挠(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2分)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A.野泉声入砚池中C.梅梢月斜人影孤。B.清香移在菊花枝D.空谷幽兰绝美人23.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将编入此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1分)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参:22(1).三、四、二、一23.两岸竹缘22(2).D四、写作(40分)24.题目:最好的陪伴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要出现真实校名和人名,若不可避免,请用A老师或B同学等代替。3.字迹端正,文面整洁。写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