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传媒实务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信息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王洪俊 章劲松 徐 航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 南京 210019)
摘 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媒体融合也迈向深水区,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越来越多,主流媒体信息化发展在媒体融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报集团要以信息化技术为抓手,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本文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思考并阐述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未来信息化的发展路径,论证信息化发展在媒体融合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党报;媒体融合;信息化建设;媒体信息化;技术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34(2021)09-120-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1.09.038
本文著录格式:王洪俊,章劲松,徐航.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信息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21(09):120-122.
1.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化建设在媒体融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华日报》是在战火中诞生的一份的报纸,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报社的发展经历了“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现在则进入了“智与云”的时代。
“铅与火”。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华日报》和全国其他报纸一样,都是铅字印刷。这种印刷方法要经过铸字、制版、排字、拼版、纸型、浇版、印刷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1981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给传统印刷业带来了性的突破。1986年,《新华日报》引入中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
“光与电”。计算机汉字输入、拼版、激光打样到激光胶片输出,使工作流程大大缩短,工作效率极大提升,而印刷能力和质量也有质的飞跃。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带动了报纸的快速发展,1998年1月起《新华日报》实现全面彩色印刷。
“数与网”。全面实现策、采、编、发流程的网络化、数字化,报纸版面通过电脑排版,预输出报纸大样,经电子签发后,通过网络传输到印刷厂解密印刷。远程传版系统迅速及时向异地代印点传送报纸版面信息,让外地读者能看到最新报纸。2012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提出规划设计信息厨房,建设全媒体业务平台。2014年,集团迁入河西新楼,信息厨房全面投入使用,为集团媒体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智与云”。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将大数据分析、机器人写稿、智能检校、用户画像、智能推荐等技术应用于采编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开启了全新的新闻内容智能生产模式。2017年以来,
集团开通专线连接公有云和私有云,以统一云管平台构建一体化的混合云——“交汇云”。2019年1月,集团全媒体指挥中心正式启用,在交汇云、融合中台组成的两大基础支撑上,构建了“融媒生产、智媒拓展、指挥管理”三大平台,实现了媒体矩阵采编发的“网状流程”,以及符合县域融媒发展需求的“多域架构”,同时采用“指纹服务”技术贯穿多个系统环节,实现统一ID稿件的全流程管理,为集团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目前,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4份报纸、8份刊物、13个新闻网站、9个移动客户端、1份手机报、100多个微媒体账号的主流媒体矩阵,在互联网阵地上,信息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2020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1]对媒体信息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信息化发展对媒体融合起到什么作用?2.1 助力内容生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沉浸式应用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大量涌现,影响着各行各业。万物互联,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这就要求主流媒体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媒体新闻报道、经营、人才、运营等各个方面提供有效支撑,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2021年全国报道中,集团依托全媒体指挥中心和“交汇云”平台,做足内容优势,以5G、人工智能、图解、数据新闻、H5、动漫、直播、音视频、Vlog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在报道中打造了大批让人耳目一新的融媒体产品,使传播形态更多样化。前方报道小组通过指挥调度模块,完成选题策划、任务分派,采编审发全流程都在指挥中心“交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传媒实务121
3.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信息化的发展路径3.1 搭建适应媒体融合的技术平台
党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媒体时代,必须着力打造高质量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下一步,集团将在指挥中心二期、5G融媒体、AI智媒体、超高清视频、智能媒资库和区块链等方面进行提升和拓展,更好地支撑媒体深度融合。3.2 构建融合发展的内容生产体系
媒体融合离不开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息化技术的进步让融合成为可能。[4]集团坚持把流程再造作为内容生产机制创新重点,根据媒体融合的发展需要,逐步推进采编架构、采编流程的改造。集团通过应用全媒体指挥中心平台,深化“报、网、端、微、屏”一体化,形成新闻生产的“策、采、编、发、控、传、馈”的完整闭环,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构建新型全媒体联动矩阵。
传统采编受制于各种因素,生产效率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发展的要求。全媒体指挥中心的建设始终贯彻“移动优先”的理念,实现从生产端到用户端全程支撑。指挥中心和前方记者可以实时视频联动,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采编人员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写稿、报题、上传音视频。总编也可以在手机上查看大数据分析,进行选题策划、任务下达,快速完成审稿、签发,并查看大样和发布结果,了解传播情况。新闻内容通过手机端发布,以秒级速度送达用户。
媒体融合也给媒体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编辑要成为新技术的熟练使用者、深度参与者。小到信息化系统的某个功能,大到整个框架背后的设计逻辑、各个环节相辅相成的运作机制,理解认识这些之后,更有可能高效率地“烹调”出独具魅力的新闻“大餐”。[4]3.3 推动关键技术的不断开拓创新
《意见》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1]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当前新形势下,更要大力培养全媒体技术人才,不断探索研究新兴互联网技术。只有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依托全媒体指挥中心平台,集团相继成立新华烽火、新华传媒智库等公司,持续对外输出技术,为教育、金融、卫健、电力、交通、零售、财经等行业200多个机构用户提供舆情和信息服务,动态发布各类分析报告,推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落地生效。3.4 组织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要求。[5]这意味着媒体融合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流媒体要将增强传播效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赋能信息传播全流程,扩大媒体品牌影响,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快更广,让主流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新技术加持下,
汇云”平台完成,打破物理空间的,实现前后方的工作协同,为内容生产提供有力支撑。2.2 创新传播形式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媒要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这就要求用好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及传播形态,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构建多渠道传播矩阵,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地助力宣传思想工作。
2019年8月,集团就联合江苏移动成立了江苏首家“5G融媒体实验室”,探索研究5G相关技术应用。集团乘借“新基建”的东风,利用5G消息强关联、强触达、强互动等特性,2021年江苏省和全国期间,推出“5G消息通”,和交汇点客户端联动,推送文字、语音、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多形式媒体综合信息,以无应用模式提供用户一站式的参与体验,传播效果显著。2.3 强化与受众的连接
当前形势下,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在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媒体不断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应运而生。面对这些,主流媒体应在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加强创新,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2]
疫情期间,集团在武汉、黄石的前方报道人员通过指挥中心平台完成各项报道任务并回传采访素材。通过平台完成了“江苏医疗队出征黄石”“对话新冠肺炎康复者”“省卫生厅疫情防控指南”等多场直播,同时在线人数达30万。2.4 持续为业务赋能
*总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要在此前提下,推进技术+渠道融合。通过数据化方式解决内容融合,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技术融合,通过共享和整合的方式解决渠道(平台)融合。[3]新形势下,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技术认知、技术自觉、技术敏感,这样才能在有好的创意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创新融媒体产品,占领制高点,更好推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在,集团技术人员每天都参加内容部门的策划会和采编会,了解内容业务,为采编人员介绍信息化技术发展情况。2021年期间,通过技术为内容赋能,先后策划推出了《V话》系列报道、智能语音合成、工作报告历年关键词比较、“一五”到“十四五”新闻报道高频词看江苏发展、《百年风华正青春》MV中AI机器人演唱、“点一点,百年亮彩”老照片智能上色等融媒体产品。疫情期间,开发疫情大数据报道地图,设计制作大数据研判场景,协助采编部门制作报道传播力分析报告。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22传媒实务
集团12家融媒体创新工作室,生产了“E起学习”“习语常听”“国旗漫卷”等原创现象级爆款。创建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线上线下累计吸引2000万人次,并获中国新闻奖。“十四五”期间,集团将深化品牌优势,不断探索建立覆盖传媒同行、知名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教研技术联盟,加强核心技术的自我创新能力。3.5 完善信息化人才保障机制
媒体融合的关键还在于注重人才培养。一是要掌握新媒体技术,建设和完善智慧融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作用,提高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水平。二是要加大引进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力度,完善人才评价标准、用人机制、考核机制、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激发人才潜能。三是要实现技术工作的“破圈”赋能,让技术人员具备新闻素养,懂新闻、懂融合、会策划,形成“内容+技术+运营”的同频共振,更好地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支撑。结语
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转型发展中,将不断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把信息化平台作为集团新闻宣传工作的“承重墙”,把信息化技术作为服务内容传播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2]程文静. 深刻认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N].光明日报,2019-12-16(6).
[3]李斌,张德泽,古建祥. 学习领会*总关于媒体融合发展论述的思考[J]. 网络传播杂志,2018(10):83-85.
[4]曾晓晨.浅谈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EB/OL].华
声
在
线,http://opinion.voc.com.cn/artic
le/202007/202007301129113371.html,2020-07-30.[5]张晓红,郑宏民. 2021:党媒担当 主流传播[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1-05.
作者简介:王洪俊(1975-),男,江苏仪征,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研究方向:媒体信息化建设;章劲松(1973-),男,安徽绩溪,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技术装备部主任,研究方向:媒体技术发展;徐航(1986-),男,江西九江,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技术装备部软件开发科科长,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责任编辑:陈旭管)
(上接第104页)
论走向,有效避免了群众恐慌。加之后续对各地发出疫情管控的及时跟踪报道,使人们在抗疫期间的工作生活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结语
Web2.0时代的到来,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以往的统治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毫无疑问,新媒体为公众话语权的建立和公识的苏醒奠定了重要的社会性基础。新媒体本身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缺乏权威性、信息碎片化严重、传播把关难度较大等,但是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同样不可忽视。未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新媒体平台的运作将进一步成熟,新媒体的作用也将得到充分有效的拓宽。
[J].饮食科学,2019(8):25-26.
[2]秦宪.新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和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 2017(32):56-58.
[3]秦仿洁.新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冲击及影响[J].传播力研究,2020(16):50-51.
[4]吕涛.新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7(3):97-98.
作者简介:王春颖(1978-),女,沈阳广播电视台 全媒体公共服务事业部副主任、FM98.6副总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媒体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影响。
(责任编辑:李净)
参考文献
[1]李佳林.新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