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清明诗里读清明

清明诗里读清明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举llIl 中学语文・语文立交 清明诗里读清明 画孟春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 1.扫墓缅怀 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其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历代诗人 对清明也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清明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 供祭在亲人的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风吹旷 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 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9) 【答题思路】(1)确立观点;(2)解释“血”“血型”的 内涵;(3)联系文本解释用“血”好在哪里(从内容、矛盾 冲突、主题来考虑作答);(4)明确得分点(解释内涵2 分,概括了什么内容2分,体现了什么矛盾冲突2分,暗 含了什么主题2分);(5)分条作答,要点分明。 【答案】我认为不合适。(1)血,让人联想到血脉、血 缘、血性等多种含义;血型的意思显得单一了。(2)本文 写的是外省人和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3) 标题“血的故事”即文章的线索,体现了外省人和人 的矛盾冲突和融合。展现了情节结构。(4)以“血的故事” 为题暗示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两岸一家亲的主题。 三、怎样赏析小说的开头 1.基础知识 (1)开头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 (2)开头为后文做铺垫。 (3)¥IJ造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场面描写,交代时间和主人公的活动场所。 (5)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6)运用倒叙,吸引读者。 (7)叙事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2.真题示范(2013全国I卷) 小说前文着重写影子表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6分) 【答题思路】(1)确立答题方向,“小说前文”跟开头 差不多,可从开头的作用中找答案;(2)明确答题的侧 重点——“着重写影子表演”;(3)凡作用题,都要从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4)明确答案要点,6分一般三 个要点,分条作答。 【答案】(1)通过影子表演,营造了神秘氛围,激发 了读者阅读兴趣。(2)通过影子表演,表现了主人公高 超的技艺。(3)¥1J造了悬念,吸引了读者,为后文揭示真 相埋下伏笔。 四、怎样赏析小说的线索 1.小说线索的作用 (1)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更清晰。 (2)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 ・110・ 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3)引发矛盾冲突,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走向。 (4)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2.真题示范(2o15全国I卷)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6分) 【答题思路】(1)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2)从情 节分析;(3)从人物形象方面分析;(4)从主题分析。 【答案】(1)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 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29)(2)设置麻婶母 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 质,丰富小说的主题。(2分)(3)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 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2分) 五、怎样赏析小说的结尾 1.小说结尾的作用 (1)呼应前文,照应标题,使睛节完整,结构严谨。 (2)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 深思,回味无穷。 (3)有的出入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故事的 戏剧性、可读性。 (4)富有诗意,充满诗情画意,使小说更具画面感 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5)营造了美好和谐的环境,衬托人物形象。 (6)升华了感情,揭示或深化了主题,画龙点睛。 (7)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使主题深刻,含蓄隽永。 2.真题示范(2014全国I卷)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题思路】(1)从文章结构上答;(2)从情感表现 上答;(3)从人物形象上答;(4)从思想内容上答。 【答案】(1)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 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2)情感表现上, 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 了表现苦难的力度。(3)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 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 丰满。(4)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 渡夫追求自由生活,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作者单位:贵州盘县第十二中学。 中学语文・语文立交 II『l攀 生前虽然喧嚣一时,但死后若干年却落得坟前冷落,无 生离别处。”(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清明扫墓,祭祀 人祭扫,反不如黎民百姓,生前平淡,但死后却祭拜不 缅怀先人的景象历历在目。“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 断,人情如旧。 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南宋 7.悼亡愁绪 高翥《清明》)郊野祭扫,悼念亡人的情形如在眼前。 与清明相关的节日是寒食。寒食节时不举火而 2.踏青游春 食。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祓除不祥,扫祭祖先坟茔,引 清明节除了到郊外祭祀先人外,文人踏青的风气也 发的万般愁绪自然也挥之不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极盛行。“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相将踏青去,不解 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 惜罗衣。”(唐李嘉祜《春日淇上作》)诗人以欢快的笔调, 人吊念逝去的亲人,悲思愁绪,伤心欲绝。“宿草春风又, 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清明时节相伴 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北宋杨万里 踏青的画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 《寒食上冢》)诗人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睹物伤怀,把干言 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 万语归结为一个“愁”字,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哀伤心境。 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 即事》)春光明媚,踏青游春的景象扑面而来。 3.郊游玩乐 古人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蹴鞠、荡秋千、 放风筝等。诗人描写这些习俗,凸现了古人清明郊游 玩乐的场景。“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在美妙的春光里,人们或蹴鞠, 或荡秋千,尽情欢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 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 居》)一群活泼的孩子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为美好 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乐趣。 4.遥祝亲人 清明这一天,不少身居异乡的游子,只能在其漂泊 之处感应清明的气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寄告,祝 福亲人。“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 是持新火,点做孤灯照洞房。”(唐权德舆《清明弋阳》) 哀婉的诗句,写出了游子清明盼归的心声,流露了几许 淡淡的惆怅。“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明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无客不思家”道出了万千游 子清明思归的心绪。 5.关心疾苦 关心人民疾苦,关心家国兴亡,历来是文人的优良 传统。就是在清明这个节日,诗人们也不忘忧国忧 民。“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 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阊门即事》)清明本 是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农夫却被“召募”去服劳役,倾 诉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 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 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战事不绝,祸乱四起,人烟 萧疏,民不聊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自不待言。 6.人生无常 清明也被称为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之一。 因为有亡故的因子,便也自然引发诗人对人生的思 考。“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干载知 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北宋黄庭坚《清明》)诗人由 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 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 叹。“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泾有梨花。一樽竟藉青 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南宋赵鼎《寒食书事》)权贵 8.韶华易逝 清明是春分之后的一个节令,此时已入暮春时节, 百 目继调谢,容易引起人们伤春惜春的情嗉。“向谁夸 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唐罗隐 《寒食日早出城东》)在热闹的寒食节日场景里,诗人看 到高飞的风筝,不禁生出韶华易逝功业无成的惆怅情 绪。“节序太无情,不肯留停,留春不住送春行。忘却罗 衣都湿透,花下和笙。”(清郑燮《浪淘沙・暮春》)春雨既然 不肯停留,那就干脆伫立在雨巷花荫深处,吹一支悱恻 的笙曲,为春送行吧。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怀。 9.思妇闺怨 清明时节,春风骀荡,春色迷人,正是举家出动或 三五好友一起到郊外春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身处闺门 的女子,无法与心上人一起游春,人生悲苦自然而来。 “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 下。”(北宋晏几道《生查子》)闺门女子天天盼,月月盼, 寒食节过去了,梨花开了又谢了,一次次地等待,始终 没有等到丈夫的音信,随之而来的,只是一次次失望! 只能在秋干架下,默默地承受相思之苦,无处诉说,也 不想诉说。“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北宋杜安世《鹤冲天》)她在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 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 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 10.抒发悲情 清明是一个让人感时伤怀的节日,面对春目的景 象,诗人或抒顾影自怜悲情,或发家国破亡喟叹。“无花 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北宋王禹俑《清明》) 即使在清明节,也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去欣赏 山花烂漫的春景,更没有邀约友朋饮酒作乐,反而过着 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凄苦之情痛彻肺腑。“故国江 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 年怆客心。”(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虽有亡国之恨却 难有回天之力,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 诗人将幽愤之情借助清明表达得深沉蕴藉。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行走 在诗意的节气——二十四节气诗词赏析校本读本开发 研究》(课题编号:GS[2O16]GHB03o8)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永昌县第七中学。 ・ 1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