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浮躁抵达沉静,传承文化发展教育
--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教育事业
各位老师: 晚上好!10月11日—16日我在长沙陋园宾馆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全省高中教科室主任研修班的培训,期间公听专家长达3个半小时左右的讲座8堂,参观学习了师大附中的教科室管理模式和明德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很多老师很羡慕我有这样的机会能暂时摆脱繁杂的工作,走出校园轻松愉快地呼吸新鲜空气。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走出校园,听专家讲座与大师对话,接受灵魂的洗礼;走出校园,回头看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不再迷茫不再疲惫。 那么接下来,我就把我这五天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总结归纳,与大家汇报,或共享、共勉! 一、听专家讲座,重新认识我们教育的困惑 ﹙一﹚知识本位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何谓“知识本位教育”?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几组数据:
1、据统计1999-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学、中国6所名牌大学在世界著名的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量:6所中国一流大学共发表20篇,美国哈佛大学共发表399篇(奖金$50万/篇);
2、1980-2004年,75项诺贝尔奖中,美国获得60项,占80%;2004-2009年,19项诺贝尔奖项美国分享16项,占84%,46人或的此奖,其中30人为美国籍,占66%; 3、2005年统计中国申请国际专利共2452项,名列世界第十,而韩国4747项居第六,日本25245项居第二,美国45111项居第一;
4、据统计,中国理工科毕业生占大学生总数的59%,美国则占32%,中国科技人员和科研人员数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
5、2008年,调查发现,在对中国、日本、美国等12个国家的中小学生、留学生和奥赛获奖学生的各种成绩调查中发现,中国学生各项成绩均居第一。所以专家们总结: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大成就就是知识教学的成功,最突出的经验是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面对这些数据,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是否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基础教育的辉煌无法延续到高等教育,无法延续到社会各行各业?为什么学生那么好的成绩无法产生巨大的创造力?日本学者研究发现:知识、野心、执着心、乐观、理性的思考和对美的感受是创造力的六大条件。然而我们的教育重在“知识本位教育”,即:
1、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不该忽视的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培养; 2、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只告诉学生“what”而不授予学生“how”“why”和“who”; 3、过于注重授受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缺乏主动性。
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给予的知识,而不关注学生的后续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老师们,我们现在无不感到身心疲惫,总觉得我们的学生不论成绩好坏,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越来越不爱读书,越来越情感冷漠。其实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大学毕业了,我们还有几人有终身与书为伴的好习惯?说彻底,我们都是受同样的教育熏陶的牺牲品,我们总是把高考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只为了一个阿拉伯数字而奋斗。没有人告诉我们:高考之后的人生才刚开始,高考的独木桥那头的光明不是永恒的太阳,而只是在风中摇曳的烛光。面对如此困境,我们该如何接受新课改的挑战,完成时代交给我们的重任呢?
首先,我们要注重知识教学。因为知识是极为重要的。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是发展与竞争的基础,是首要条件。然而,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在当今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获
取知识的平台、渠道很多,拥有知识的人也很多,在这个知识份子的海洋中,知识已不再是竞争取胜的砝码了。人际关系、表达能力、责任意识、创新能力、自信心、精神承受能力、情绪理智自控能力等已成为一个人胜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了。所以其次,我们该注意的是: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授予学生应学的知识,更应该授予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勇闯独木桥,也要教会学生游泳的技能,要使他们在跌落后还能坚强地游向光明的彼岸;我们要不断鼓舞学生勇于竞争,更应该教会学生理解宽仁、关爱、和谐发展,就不会再有第二个马加爵。第三,我们不可过于注重“授受型教学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决他的地位和重要性,毕竟知识是先人经过反复实验反复总结归纳出来的经验,不是我们的学生一时半会就能探索出来的,先讲授后理解创造,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少点迷茫。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把握其中的“度”,把握“怎样讲授”“学生怎样接受”的教学模式研究。我们还应该学会根据我们学生的情况对书本知识进行教材知识的选择、开发与整合,依赖教材却不完全顺从教材。 ﹙二﹚专家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之重要问题辩与立
近年来,教育论坛百家争鸣,课程改革显像万生。大部分专家的闭门造车使得我们一线的教师们无不迷茫困惑。时而“要求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学取代以教师为中心”,时而 “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论来论去,人人亦云,各圆其说。幸运的是,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实践,那些从课堂教学中走出来的专家终于以冷静的头脑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了。他们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课堂”本质之辩与立。
什么是课堂?是“教室”?是“课堂教学”?是“学习共同体”?三种理解皆成立。然而对课堂理解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模式。当然我们会选择第三中理解“学习共同体”。因为他是“把教室当作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传授知识是培养人才的手段,目的的人的培养”。“共同体”既强调注重个体的权利与自由,又提倡积极主动参与集体生活,使个体自由与集体生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但是,我们又不要再往另一个误区里继续钻下去:只要是“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就是我们该选择的新潮流,是评价我们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我们要辩证地选择:中小学课堂的“完全自主学习”容易导致“放任自流”和“盲目学习”,不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探究性学习可能只适合于自然科学课程;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知识的学习仍然是“阅读与背诵”,背熟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数、理、化的主要学习方法还是“思考与练习”;艺术课程的学习重在“模仿与赏析”;技术课程侧重“设计与制作”;合作学习首先要强调“思考”和“合作行动”,才能谈得上“有效”合作。
第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之辩与立。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指“教育目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应试”还是“素质”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再也不能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进行着全面的“应试教育”的工作了。“应试教育”只能面向那些“有学习能力、有学习志向”的优生(不排除各种形式的培优和补习),面对绝大部分学生,我们除了教给他们知识,我们更应注重学生今后技能思维和社会交往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要“为发展”而教育。 第三,课堂教学研究对象之辩与立。
专家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将重心放在“学生、教师、问题”三个中心上,保证课堂教学模式的稳健性。以“教师”为中心,在“启”中学,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问题”为中心,在“例”中学。三种模式相互补充,互不排斥。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生活的主体,教师精彩的讲解、生动的描述也是一种语言文化的熏陶、教师思维灵顿魅力的展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而诸如教师学生、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要素的分项研究都应该统一到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生活之中来。
二、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和心理状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职业幸福。 近来,我们会经常发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局面,甚至令人尴尬的境地。比如,本学期我们在安排兴趣小组辅导老师的时候,我和胡蓉老师是尴尬至极。出于尊重和礼貌,我们在考虑各小组特点和需要,以及老师们的工作量之后,以商量的语气通知每一位老师,然而,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我们根本无法继续商量下去了,因为没有一个老师回答“OK”,全部是噼噼啪啪的说了一大堆拒绝的理由,令我们无地自容。只好采取一律服从安排的办法,一次性在大会上公布。可接下来我们接到的“请求辞职”电话还是那么多那么令人伤心。我在这里举此例并非是埋怨或怪罪我们的老师。因为我能理解大家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我知道,我们老师中没有谁一定要针对谁而拒绝工作,没有谁不给谁面子,也没有谁存心要让我们的工作陷入尴尬的境地。是因为我们在“紧张”“压力”和“繁杂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迷失了方向,也变得有点浮躁和功利性了。
老师们,我们是教师,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你在乎与否,只要你在岗一天,你就在承担着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特殊职责。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蕴含着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如果我们仍就整体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无奈的面容,拿着沉重的书本,操着低沉不变的声调,重复着那昨天的故事。我们的课堂能焕发出什么魅力?我们的学生除了顽强地与惰性抗争、与瞌睡作斗,能不想点办法溜出去走走散散心吗?能不感到沉闷与压抑吗?因为我们只授予了他们知识而没有传播给他们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没有精神支柱的群体能不是一盘散沙吗?我们自己能不感到身心疲惫吗?我们真的很累。学生素质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复杂、经济腾飞带给教育的后果,使得我们迷失了方向,淡漠了价值观与人生观。我们时常为管束学生而累,为人际关系而累,为家庭琐事而累,为金钱而累,为情感而累,为生活而累……身心疲惫的我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浮躁、逆反甚至抗拒的功利性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中用这样的心态进行教育,长此以往,偏离正常轨道的不仅是我们的教育,更是我们老师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身心健康。所以,我很想以半个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呼吁大家:远离浮躁,抵达沉静,远离功利,抵达本真;以一个教师的身份重新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规划好自己的教育人生,在苦中乐,在教育教学中寻找自己的幸福观和成就观。困了、累了,躺下来,静下来,读本好书,多读好书,充实自己的智慧,充实自己的思想,努力做一个有思想、有智慧、有情感、有责任的新时代教师;以“和谐”的心态来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因为有和谐才有发展,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才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教育价值取向。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既有见识又有思想、既有成就又有健康的人民教师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