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
奉教院附小 朱玲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中的故事及相关的课外资料,理解和体会“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
3、细读课文,通过朗读揣摩、理解人物动作、对话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及苇的象征意义,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并较深刻地体会采蒲台“人”和“苇”的关系。 2、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1、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的理解有困难,在书上做好批注(写清楚疑问)。
2、收集资料,了解白洋淀相关信息。 教师:阅读孙犁《白洋淀记事》,制作相关媒体
[教学设计]
一、
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1、师生谈话导入:
(出示苇塘图) 同学们,在河北省中部,有一方神奇的土地,叫白洋淀,这里风光秀美,盛产芦苇,人们依靠芦苇生活,作家孙犁就在白洋淀写下了著名的作品《白洋淀纪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十三课《采蒲台的苇》,就是摘自这部作品,课前,我收集到了孙犁爷爷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材料,请看——。
2、出示《孙犁和<采蒲台的苇>》一文 (1)生自由读,指名读
(2)交流:读了介绍,你对“采蒲台的苇”有什么新的了解? 说明:
1
这篇文章写于1947年,离现在的时代比较久远,学生缺少战争年代的那种情感体验,再加上本文的语言描写有一定的跳跃性,给学生学习文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始我先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尽量缩短学生与课文文字的时空距离,从而为充分激活课文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作一个铺垫。
二、学生质疑,确立研读专题
1、师: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跳跃性,有的句子含义比较深刻,不知道大家在预习时提出了哪些疑问,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1)交流,板书梳理共同有疑问的词句: 预设: 可能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板书:最好的) 为什么说“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板书:清白)
题眼是“苇”,课文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采蒲台的人?(板书:苇——人) “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疑问,说明大家都很善于思考,而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读书,请大家认真读课文4—11小节,等我们读了文中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慢慢走近采蒲台的人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出示研读专题:这是一群( )的采蒲台的人。 说明:
反复阅读教材后,我发现这是篇借物赞人的文章。课文看似赞苇,实则通过对无数抗日英雄的事迹的概述,以及一次为掩护掩抗日队伍宁死不屈与敌人斗争典型事例的具体记叙,歌颂了白洋淀人民团结对敌、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崇敬抗日志士的情怀。由此,我也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白洋淀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苇,苇是白洋淀人民战斗与生活的见证,苇是白洋淀人民精神的象征,这将成为整堂课贯穿始终的主线,而学生的质疑也恰恰集中于“人”与“苇”的关系。
但是,我觉得要学生感受到人与苇的关系,首先要了解采蒲台的人,设置一个理解的坡度,引导他们重点研读课文4——7节,通过阅读采蒲台的人们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感人故事,体会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为学生理解人与苇的关系埋下一个伏笔。
2
三、专题研读,感受品质 (一)完成填空,整体感知
一次,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的男女被日本鬼子围在冰上。妇女们机智地把怀里的孩子递给村干部,告诉他们把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闯过了一关。后来敌人捉住一个从苇塘打苇回来的男子,要他说出八路军在哪里,他守死不说,被杀害了。 说明: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始终是高年级学生阅读训练的重点,由于文中的故事是以对话形式推进的,因此,学生在概括的时候往往会不知取舍,表达罗嗦,这道填空给孩子们的概括提供了较为规范的句式,使之表达简洁、完整。 (二)简要复述,学英雄故事
指导学生尝试用上“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不约而同”、“闯过一关”“死得刚强”等词语线索简要复述这个故事。 说明:
通过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线索简要复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诠释课文内容,更为关注文中的一个个感人的情节。
(三)、细读文本,感受精神
(1)自由朗读,了解作者用对话的形式推进内容。 (2)指导朗读,在人物动作、对话中感受人物的内心。 说明:
抓住文中“偷偷”、“裤裆”、“顺手”、“不约而同”、“一个40多岁的人(家庭的顶梁柱)”、“砍断他半边脖子”、“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不是!”“没有!”、“简短有力的话”、“沙着嗓子”等这些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反复触摸、感受,
(3)再读,体会人物机智敏捷的战斗力及语言表达时的斩钉截铁。 说明:
在学生简要复述全文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精神可谓水到渠成。
(4) 小结交流:这是一群( )的采蒲台的人。
预设:(英勇无畏、机智勇敢、团结一心、宁死不屈、刚强、临危不惧„„ ) 四、释疑回归,感受“人——苇”关系
1、师:知道吗?像这样无数感人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采蒲台的苇塘中,这样的一群机智勇敢的采蒲台人民就是在苇塘中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读到这儿,回头再看课开始时的提问,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许多。为了呆会儿更好地交流,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些句子,把你读懂的内容用简短的语句或词语在课文的空白作批注,并选择其中的一句和伙伴交流。
2、伙伴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巡视点拨
3
说明:
看似这是一个思维广度很大的教学环节,其实,学生们在读文批注时,仍紧紧围绕“人”与“苇”间的关系来诠释自己所读懂的内容,由于有了上一个教学环节的铺垫,学生此时对采蒲台的苇与人已有了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 3、交流 (1)人苇关系 预设:
★人们依靠苇生活,大片的苇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朗读课文第1节
★在战争年代,苇又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它是人类生命的支撑。(出示)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是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理解“清白”的含义,点拨:
(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赶走了侵略者。用生命和鲜血洗清了我们中华民族曾受到过的屈辱。) (2)为什么说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采蒲台的群众用生命捍卫者,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每一片苇塘,其实就是一个抗敌的战场。)
(3)如果单纯的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随学生交流,补充相关资料。
★学生结合这段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上“不仅„„还„„”的关联词来说一说对它的理解(白洋淀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是因为哪里到处都是芦苇,景色迷人,还因为这里曾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 说明:
这句话的理解若是只拘泥于其间一些关键词句的,那么学生对于句意的理解就是平面的,标签式的,这段课外资料的补充,是学生对白洋淀人民的精神有了更感性的了解,那么,对于文中“名胜”的理解就较丰满、较立体化了。
4、师总结:苇养活了白洋淀人民,而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人和苇的关系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这样的和谐自然,我们看到了苇,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里的人,
4
想起了发生在这里无数英雄事迹。这篇课文明着写苇,其实是在写人。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说明:
在本册教材中,阅读理解的重点是:不仅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因此,在这里向学生点一下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力,并在写作方法上给予了指导。 五、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1、《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的故事。请同学们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
2.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采蒲台的苇》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文章以《采蒲台的苇》为题,好象是状物,其实是写人。文章着力描写的,是发生在苇塘中的感人的对敌斗争故事。“采蒲台的苇”,实际是采蒲台劳动人民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是说最感人的故事发生在采蒲台。通篇以苇喻人,借物赞人。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构思巧妙,揭示的主题又十分深邃。
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1、2节介绍了白洋淀的苇与人结合得那么紧,苇塘不只是一种风景,它更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3~11节记叙了一个发生在采蒲台的白洋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第3节是承上启下的小节,“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一句既是对第2节最后一句“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翼中的名胜。”的诠释,又自然引出了一个英雄的故事。 本文没有多少情节描写,语言简洁却含义深刻,需要细细体味咀嚼。
二、学情分析
《采蒲台的苇》这篇文章写于1947年,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学生在阅读时,存在着很大的时空距离,教材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离学生也很遥远,尽管文章写得朴实自然,但还是很难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就到我这儿提了一大堆的问题,文中有很多句子都让他们感到费解,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让他们查找了许多有关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资料,同时,在课开始时,为学生提供了《孙犁和<采蒲台的苇>》一文,告诉学生在采蒲台,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则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苇。
5
孙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台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孙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战斗中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成熟了。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采蒲台的苇》等一系列文章。这一段介绍,为学生亲近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中的故事及相关的课外资料,理解和体会“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句的含义。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但是所揭示的主题十分深邃,文中有不少词句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研读文中的故事及相关的课外资料补充等,使学生更立体、更全面地读懂句子的深层含义。
目标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
简要复述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目标,孩子已有一定的简要复述的基础,因此在本堂课中,方法的指导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我让尝试用上“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不约而同”、“闯过一关”“死得刚强”等词语线索简要复述这个故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复述中再次触摸到文中的一处处感人的细节,为下一环节的朗读品味做铺垫。
目标三:细读课文,通过朗读揣摩、理解人物动作、对话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文章第四到第七节着重记叙了一个发生在采蒲台的白洋淀人们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毕竟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学生无法感受这种血雨腥风,这种英雄气节。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语言文字,让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文本中“偷偷”、“裤裆”、“顺手”、“不约而同”、“一个40多岁的人(家庭的顶梁柱)”、“砍断他半边脖子”、“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不是!”“没有!”、“简短有力的话”等,这些语言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形象,都是需要学生反复触摸的语言,不是老师通过简单的引读所能体会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场景的触目惊心,让这些英雄的形象雕刻在学生心中,学生才有真感悟,学生对人与苇的关系才会有深入的认识。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这些形象,感受这些形象,把力气化在对集体和个体英雄形象的雕塑上。在教学中,我引导欣赏描写妇女们和一男子掩护干部的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品词析句等方法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采蒲台的人好!”
目标四: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及苇的象征意义,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
这一个教学目标是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策略,我先让学生品读文中的故事,感受文中的英雄形象,再由人到苇,辐射全篇,就水到渠成了。
6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 背景资料适切补充,营造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的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学生在阅读之前对读物所能满足自己某种需求的期待,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有关研究指出:阅读期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为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很有必要的。《采蒲台的苇》这篇文章写于前夕,其间描写的这些动人的英雄故事,对于我们这些在蜜水中泡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遥不可及,这便成了孩子们阅读文本的一大障碍,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离不开对文章背景资料的恰到好处的补充。 1、课前的预习指导
课前,我就在预习指导时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孙犁,写于1947年,摘自《白洋淀记事》,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查找相关书籍来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那个地方、那个年代、那里的人民的一些特点,学生们找了很多资料给我看,并对白洋淀的人和苇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还兴致勃勃地找来了白洋淀苇塘的照片,有了这样较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就会急于想读懂文中许多耐人寻味之处的真正含义。 2、课始的背景交代
在课前,我已基本了解了学生们的资料搜集情况,发现他们对于孙犁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意图及文中白洋淀人民与苇之间那种息息相关的联系还是很模糊,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份背景资料:
孙犁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清新、流畅,短篇小说《白洋淀》被人们广为称颂。1947年春天,孙犁在冀中安平地区采访,他遥望着白洋淀漫开的芦苇,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蕴藏在其中。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千条,就像迷宫一样。白洋淀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得发黑,芦苇万顷,俯仰吐穗。它们生长得很快,狠狠往上钻,像一支支箭,直刺云霄。他想,这样大好的河山,怎容得日本鬼子玷污她?在这里,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则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苇。孙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台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孙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战斗中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成熟了。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采蒲台的苇》等一系列文章。
学生读了这段话后,再来学习文章,就会感觉颇有亲切感了。 3、课中的材料补充
7
在指导学生理解“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翼中的名胜。”这句话时,我抓住对白洋淀为什么能成为“翼中的名胜”的理解展开。补充了参考资料中的这段内容:
白洋淀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有利的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雁翎队”也因此闻名中外。白洋淀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雁翎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安新县城,建有“雁翎队纪念馆”,展示着当年雁翎队的游击队员们机智勇敢地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实物和文字解说。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司令员在指挥清风店、石家庄两大战役时,曾来白洋淀视察。白洋淀的光辉业绩载入了中国的史册。
我让学生细读这一段话,再结合这段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上“不仅„„还„„”的关联词来说一说对它的理解,使学生明白,白洋淀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是因为哪里到处都是芦苇,景色迷人,还因为这里曾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
这段资料的补充看似节外生枝,实则丰富了学生对白洋淀这一根据地的了解,对于名胜的感悟也随之真切起来。
(二)架设阅读阶梯,逐步深入理解主题
《采蒲台的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文章,学生在阅读时存在似乎有较大难度。其难度主要表现在:1、文章不是按一般记事文六要素的写法叙述,而是把叙事、咏物、赞人揉合在一起,运用了引伸象征的手法。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不易理解;2、本文是叙事兼有述评的抒情散文,中心虽很明显,但结构比较“散”(散文的结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学生难以一下子认识文章的结构,就有碍于对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全文的精神命脉:人苇结合,交映生辉,让学生品读文中有关凸显人苇关系的语句,在读读议议中,感受人与苇结合得很紧密。然而由于学生对许多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深意无法体会,因此这种认识只能限于浅层次;因为缺少对文中故事中英雄形象的真切感受,所以学生的认识也只能是模糊的。一堂课上下来,只是我与个别学生的对话,课堂参与的面不广,特别是中下学生,他们未能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
课后,经过一番反思,我发现课文中对采蒲台人民与敌人斗争的典型事例的描写十分生动。虽然笔墨不多,但字里行间凸现“人”的坚贞不屈,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二次教这篇课文时,我决定首先讲读课文的第三部分,让学生先学习故事,来体会人的精神。。有了这个斗争故事为依托,前文的一些难以理解又说不太清的句子就迎刃而解了。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故事中这些场景的触目惊心,让这些英雄的形象雕刻在学生心中,学生才有真感悟,学生对人与苇的关系才会有深入的认识。
在这之后,,我再让学生把视线投向全篇,来感受作者写“苇”的真正用意。将文章“人”和“苇”两大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从浅显的内容,到深奥主题;从具体
8
的事例,到抽象的内涵,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又使学生初步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感受到作者独具匠心写作所带来的无穷的语言魅力。
关于课后反思
说实在的,教这篇课文的历的挺辛苦,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可谓“博采众长,群英荟萃”,不料,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拼盘”并没有任何共鸣。于是,开始回顾课堂上的种种细节,发现自己只追求教学环节的行云流水般的流畅、顺滑,却忽视了对于学生具体的学情的了解,因此,自认为天衣无缝的教学设计一到课堂上,就成了我和个别几个好学生的独角戏,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还是没有达成,于是,我又对整堂课进行了再思考和再思考,才顿悟,自己把学生的阅读起点定得太高,学生没有在文中的字里行间对故事里的英雄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形象聚焦,又如何能一下子整体感悟文中的人苇关系呢?于是,又回归到一种自己原先看来有些老土的环节设计,让学生先研读故事,通过朗读品味,感受人物品质,之后,再来谈采蒲台的人与采蒲台的苇之间的关系,再来理解“清白”、“名胜”等词句,学生就不再如雾里看花了。更可喜的是,学到最后,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人和苇产生了强烈的认同与敬佩,读到动情处,已是泪光盈盈。
于是乎,顿悟,教无定法,适合学生的教法才是最好的。
案 例
„„
师: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不是八路,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不是)
师:敌人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地又蹦出了两个字——(生:没有)
师:敌人凶狠地喊叫起来,可是我们的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们的还是两个字(生:没有)。
师:面对这一悲壮的场面,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着泪水,一齐沙着嗓子喊——(生:没有,没有)
师:他被敌人杀死了,倒在冰上,血冻成了鲜红的一滩,他的血是坚定的,他的死是刚强的。
师:你听,这位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生齐读:没有------)
9
这一段是课文学习的高潮处,打苇回来的男人面对敌人的严刑拷问,他自始至终只回答了简短的两句话“不是”“没有”,一个“不是”一个“没有”,语句虽短小,但字字却铿锵有力,震撼人心,透过这两个词让我们看到了打苇回来的男人以及白洋淀的人民像苇一样坚忍不拔、永不屈服的崇高品质,我引导学生从这两句简洁的语言文字品读入手,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角度地读,深层次地读,在读中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情感的闸门,使他们感受到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写照,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正义之音,他将永远响在白洋淀人们的耳边,刻在白洋淀人们的心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学到此处,学生已然接受了一次次对生命的心灵洗礼,白洋淀人们英勇抗敌、宁死不屈的刚强骨气永远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实现了课堂上的价值引领,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使课堂真真切切奏响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在解读40多岁的男子英勇牺牲的过程中,我通过层层深入的情境式引读,逐步剖析人物的精神境界,学生的感受逐层加深,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角色,对英雄的崇敬之心都在朗读中表现了出来。
关于训练材料
一、查字典,读准字音
采蒲( )台 血( )液 血( )冻结了 白洋淀( ) (有些字,例如“蒲”很容易读错,在课后可让学生再复习一下。) 二、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及提示的信息填空
《采蒲台的苇》的作者是 ,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 。 三、读文填空
这里到处是苇,村里的人们 (怎么做) ,日本鬼子来,村里的人们 (怎么
做) ,游击队员 (怎么做) 。
四、拓展阅读:课后阅读《白洋淀纪事》其他故事,进一步体会人与苇为何结合得这么紧。
关于探究、实践活动
活动一:《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的故事。请同学们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
活动二: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