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官职》教案
常德市第七中学胡永红
一、教学目标
1. 由《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 》 《张衡传》《陈情表》等传记文探讨古人姓名文化常识和官职文化常识。
2. 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姓名文化
1、给名字找家。把下列四个选项的字填入横线上。
A . 孟坚 B. 子房 C.平子 D.籍
(1)项 ,字羽, (2)张衡,字 (3)班固,字 。 (4)张良,字 小结常识一:古人姓名有姓、名、字或号。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补充:名是婴儿出身后几个月后一般 由父亲命名的; 字是20岁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号是一种别名,因此又称别号,一般是自己起的。帝王将相死后有谥号,谥号是根 据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
2、连线题,是谁在和项羽说?(左边加横线词语全是指项羽)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范增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刘邦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项羽 再拜献大王足下。 项伯 唉,竖子不足与谋。 张良
小结姓名常识二: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或尊称、蔑称。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练习题:
3.根据以上常识,判断谁说话最谦虚?( D )谁最傲慢?( E ) A.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 B.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
1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李陵 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 E.且相如素贱人。——廉颇
小结姓名文化常识:(1)古人姓名有姓、名、字或号。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2)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或尊称、蔑称。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第二板块官职文化 古代官职分为君与臣。
4.填表题。根据你的常识,你觉得在哪些方框中填入“大”字。 生 皇 后 嫡长子 其他儿子 封王的机率 大 大 立太子的机率 建储的机率 大 大 嗣位陛位的机率 大 妃嫔生的儿子 5.填空,在横线上填入“大”或“小”字。
“昭帝既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苏武传》)”汉昭帝是汉武帝 小 儿子。 填动词: 夺 项王天下必沛公也。(继 、夺) 小结常用识一:帝位一般由皇帝嫡长子继承。
6.选择题,下列谁做官的途径与其他三人不同。( A ) A.苏武——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B.张衡——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李密——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蔺相如——臣蔺相如可使,……拜相如为上大夫。
小结常识二:汉以前选官制一般是世袭制、察举制。补充:隋朝开始科举制。 7.填表:
2
院试 县试 各省举派 童生、儒生 生员、 省城 特派 会试 礼部 宫殿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考名称 钦差大臣 皇帝 贡士 生员、秀才 举人 举人 贡士
8.排序,下列三句话中的三种官职按离皇宫的远近排序。 (1)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排序:(1)>(3)>(2) 9.给官职分类
(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4)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地方官有:( ) 官有:(
小结常识三:古代官职有官和地方官,两者可以调动。官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隋以前),或三省六部(隋以后)。
补充:①.填空,三公: 太尉 、丞相 、 御史大夫
②将六部填在相应的位置。
10.给下列句子中表官职升贬调辞的词语画横线,并解释该字。 (1)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提升 )
(3)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 (4)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转任 )
(5)所居之官则积年不徒,自去史职。( 提升 )(离开) (6)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 ( 升 ) (7)出为河间相。( 离开朝廷 )
(8)上书乞骸骨( 辞官。 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
小结常识之四:常见官职升贬辞的动词:举、除、拔、 擢、 拜、转、徙、去、迁、出、乞骸骨、 致仕、移疾。 总结知识点。
第三板块:找规律,寻方法。 11、综合练习:
3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顼是( D )(3分) A.补、授、擢均为古代的任命方式,补:补充空缺官职。授:授给、给予官职。擢:在原官上提拔。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中进士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谥号、古人死后,朝廷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及其它有名望的人,谥号由朝廷赐予。有美谥、恶谥之分。
D.经史:“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史,即正史,是由皇帝钦定的,以纪传体为体例的二十四部史书,如《资治通鉴>>等。
错误类型:解释不当
解题方法:知识迁移法、排除法。
史:除正史外,还有一些有史料价值的野史。如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的通称。
B.朕,文中为皇帝自称。“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号: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欧阳修号醉翁。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长官为兵部尚书。
错误类型:偷换对象。 解题方法:审察对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成。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分析,偷换概念,应嫡长子)
错误类型:扩大范围 解题方法:找实例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D)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4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太绝对)
错误类型:过于绝对 解题方法:根据常识找个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错误类型:缩小范围 解题方法:知识迁移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释义:古代 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上书称病,实际是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曲解文意)
错误类型:强加条件 解题方法:立足文本
原文: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释义:旧时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 的婉辞。
小结:错误类型:分类解释不当、偷换对于象、范围扩大或缩小,过于绝对、强加条件。 方法:排除法、知识迁移法,立足原文、根据常识找个例。 6.文段练习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别驾。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父曾,内园使。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赵思绾叛,遣郭从义讨之。郡县
5
吏供给①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转运使李谷谓曰:“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迁左补阙,掌大名市征。开宝五年,连知贡举。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七年,蒙上书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历,送史官。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 ,优恤之言 ,发自宸衷 ,可书简策者 ,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 ,以备史官撰集。”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诏褒之。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未几,卒,年七十二。赠右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兴也。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故自太平兴国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多著述,有《鳌山集》行于世。
注①供给:提供给养物资( 《宋史 列传第二十八》 有节选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6
解析:选B。B项“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