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这是来自古代经典《礼记•大学》的一句话,此言何解呢?
按我的理解,所谓“聚敛之臣”,应该是指打着国家的名义,作出与民争利,而达到所谓
“充实国库”目的的人。而“盗臣”毫无疑问就是指贪污盗窃国家资产的人。
此两者有何不同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推行延迟退休,以及提高个人税收的人,可
称为“聚敛之臣”。而常说贪污者则可称为“盗臣”。
古人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是什么逻辑呢?粗略的算一笔账:贪污一亿
可称为巨贪了,出现一百个“盗臣”的损失是100亿。而只要有一个所谓“聚敛之臣”,
出台一个:每人延迟退休两年,假设每人每年只交1000养老金,领到的退休金是1000.
则对国库的贡献就是每人2000,按20亿人计,总额你算出了吗?是8万亿,需要多少
位盗臣方能做到啊!
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对统治者追求利益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中国历代凡是有
作为的君主,对于如何敛财都毫无兴趣。
隋文帝时期,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国富民丰,有关单位报告:“国库都爆满了,
财物都放不下了,甚至于已经堆到走廊上了。”皇帝老儿奇怪了:“不对啊,我既
薄赋于民,又经常大加赏赐和用度,怎么会这样呢?”回答说:“没办法,现在国
家富啊,收入多过支出,而至于每年的赏赐不过几百万,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于是
下诏:“宁可让财富积累在民众手中,也不要让它烂在在国库里,河北、河东今年
田租减三分之一,兵减半, 功调全免。”其在位期间,人口达到700余万户,造就
了
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他也成为了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
“圣人可汗”。
而当江山传到了他的富二代儿子杨广手里时,所作所为正好相反,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最终葬送了老爸辛辛苦苦创下的大好基业。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侍御史权万纪同志出于经济建设的考虑,劝皇帝开发宣、
饶二州的银矿,每年可为国家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结果当即就受到了唐太宗严厉
的申斥,他说:“我贵为天子,根本就不在乎什么钱财,而是发愁没有人向我提供
有益于人民的好建议。你作为御史,却从来也没有推荐过一个贤才,检举过一名不
法分子。汉朝的灵帝、桓帝是聚敛的君主,你是把我看作是他们的同道了吧”!
可以说:“聚敛之臣的出现是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