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HDL四路抢答器的设计
设计要求:
1.抢答器同时供N名选手,(此处假设4个)分别用4个按钮S0~ S3表示。
2.设置一个系统“开始复位”开关S,该开关由主持人控制(当主持人按下该开关后以前的状态复位并且开始计时抢答)。
3.抢答器具有锁存与显示功能。即选手按动按钮,锁存相应的编号,并在LED数码管上显示,同时扬声器发出报警声响提示。选手抢答实行优先锁存,优先抢答选手的编号一直保持到主持人将系统清除为止。
4. 抢答器具有定时抢答功能,且一次抢答的时间(0-99S)。当主持人启动“开始复位”键后,定时器进行减计时。
5. 如果定时时间已到,无人抢答,本次抢答无效,系统报警并禁止抢答,定时显示器上显示00。
一、概述
抢答器的逻辑结构主要由抢答鉴别lock模块、定时模块、译码模块和报警器模块组成。在整个抢答器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实现抢答封锁,在控制键按下的同时计数器倒计时显示有效剩余时间。除此之外,整个抢答器还需有一个“复位开始”信号,以便抢答器能实现清零和开始。抢答器共有3个输出显示,选手代号、计数器的个位和十位,他们输出全都为BCD
--
--
码输出,这样便于和显示译码器连接。当主持人按下控制键、选手按下抢答键蜂鸣器短暂响起。
• 方案设计与论证
嘿嘿!将该任务分成N个模块进行设计,分别为:抢答器鉴别模块、抢答器计时模块、译码模块、报警模块,最后是综合。1ﻫ. 抢答器鉴别模块: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实现抢答过程中的抢答功能,并且能实现当有一路抢答按键按下时,该路抢答信号将其余个绿抢答封锁的功能。在这个模块输入端有WARN输入(以时间控制系统的WARN输出信号为信号源)、一个和“时间控制系统”公用的CLEAR端、4人抢答输入信号端S0,S1,S2,S3和有一个时钟信号端CLK,这个时钟信号是个高频信号,用以扫描S0,S1,S2,S3是否有信号输入。输出端有对应于S0,S1,S2,S3编号的4个指示灯LED 和4线2进制输出端STATES(用于锁存当前的状态),还有一个STOP 端用于指示S0,S1,S2,S3按钮状态(控制计时器停止)。
在此模块中高频时钟信号一直作用,此时,若主持人按下CLEAR即为开始抢答信号,所有输出端都自动清零。在有效时间范围(N秒)内只要有人抢答,STOP就有高电平输出至“时间控制系统”的STOP端以控制倒计时的停止,并且对应的LCD指示灯点亮,STATES锁存输出到译码显示模块,用以显示优先抢答人的组号,并锁定输入端S以阻止系统响应其他抢答者的信号。当有效时间到了之后还没有人抢答,则记时模块发出报警信号,同时反馈回来给抢答鉴别模块,禁止选手在抢答。
2.译码模块:
--
--
将抢答过程中锁存的BCD码转换成7段码用于LED的显示。
3定时器模块:
这个模块的输入端有时钟信号CLK1、系统复位信号CLEAR和一个STOP输入信号;输出端有秒时间状态显示信号高位HIGH和低位LOW,无人抢答时计时中止警报信号WARN。
这个模块中主要实现抢答过程中的计时功能,在抢答开始后进行N秒的倒计时,并且在N
秒倒计时后无人抢答的情况下显示超时并输出信号至WARN报警,或者只要N秒内有人抢答,由抢答鉴别模块输出的STOP信号控制停止计时,并显示优先抢答者的抢答时刻,输出一个信号经WARN传至“抢答鉴别系统”,锁存不再让选手抢答。
4报警模块: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实现抢答过程中的报警功能,当主持人按下控制键,有限时间内(N秒内)有人抢答或是倒计时到了之后蜂鸣器开始报警,输出SOUND有效电平为高.
5.在这个模块中是对前4个模块的综合。
三.单元电路软件设计及仿真
1.抢答器鉴别模块VHDL程序及模块:
--
--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实现抢答过程中的抢答功能,并且能实现当有一路抢答按键按下时,该路抢答信号将其余个绿抢答封锁的功能。在这个模块输入端有WARN输入(以时间控制系统的WARN输出信号为信号源)、一个和“时间控制系统”公用的CLEAR端、4人抢答输入信号端S0,S1,S2,S3和有一个时钟信号端CLK,这个时钟信号是个高频信号,用以扫描S0,S1,S2,S3是否有信号输入。输出端有对应于S0,S1,S2,S3编号的4个指示灯LED 和4线2进制输出端STATES (用于锁存当前的状态),还有一个STOP 端用于指示S0,S1,S2,S3按钮状态(控制计时器停止)。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ALL;
ENTITY LOCK IS
PORT( CLK,CLEAR:IN STD_LOGIC;
WARN:IN STD_LOGIC;
S0,S1,S2,S3:IN STD_LOGIC;
--
--
STATES: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STOP:OUT STD_LOGIC;
LED: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END LOCK;
ARCHITECTURE ONE OF LOCK IS
SIGNAL G: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BEGIN
PROCESS(CLEAR,CLK,S0,S1,S2,S3)
BEGIN
IF CLEAR='1' THEN G<="0000\";LED<=\"0000\";STOP<='0';
ELS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
IF WARN='0' THEN
IF( S3='1')AND NOT(G(0)='1' OR G(1)='1' OR G(2)='1') HEN
--
T--
G(3)<='1';LED(3)<='1';
ELSIF( S2='1')AND NOT(G(0)='1' OR G(1)='1' OR G(3)='1') THEN
G(2)<='1';LED(2)<='1';
ELSIF( S1='1')AND NOT(G(0)='1' OR G(2)='1' OR G(3)='1') THEN
G(1)<='1';LED(2)<='1';
ELSIF( S0='1')AND NOT(G(1)='1' OR G(2)='1' OR G(3)='1') THEN
G(0)<='1';LED(3)<='1';
END IF;
STOP<=G(0) OR G(1) OR G(2) OR G(3);
END IF;
END IF;
CASE G IS
--
--
WHEN \"0001\"=>STATES<=\"0001\";
WHEN "0010\"=>STATES<="0010";
WHEN \"0100\"=>STATES<=\"0011\";
WHEN "1000\"=>STATES<=\"0100";
WHEN OTHERS=>STATES<="0000\";
END CASE;
END PROCESS;
END ARCHITECTURE ONE;
2.译码模块VHDL程序及模块:
将抢答过程中锁存的BCD码转换成7段码用于LED的显示。
LIBRARY IEEE;
--
--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 CODE IS
PORT(INSTATES: IN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QOUT: OUT STD_LOGIC_VECTOR(6 DOWNTO 0));
END CODE;
ARCHITECTURE TWO OF CODE IS
BEGIN
PROCESS(INSTATES)
BEGIN
CASE INSTATES IS
WHEN \"0000"=>QOUT<="0111111\";
WHEN \"0001\"=>QOUT<=\"0000110\";
--
--
WHEN \"0010\"=>QOUT<="1011011\";
WHEN \"0011\"=>QOUT<=\"1001111\";
WHEN \"0100"=>QOUT<=\"1100110\";
WHEN \"0101\"=>QOUT<=\"1101101\";
WHEN \"0110\"=>QOUT<="1111101\";
WHEN \"0111"=>QOUT<="0000111";
WHEN \"1000\"=>QOUT<=\"1111111\";
WHEN \"1001\"=>QOUT<=\"1101111\";
WHEN OTHERS=>QOUT<="0000000\";
END CASE;
END PROCESS;
END ARCHITECTURE TWO;
3.定时模块VHDL程序及模块:
--
--
这个模块的输入端有时钟信号CLK、系统复位信号CLEAR和一个STOP输入信号;输出端有秒时间状态显示信号高位HIGH和低位LOW,无人抢答时计时中止警报信号WARN。
这个模块中主要实现抢答过程中的计时功能,在抢答开始后进行N秒的倒计时,并且在N
秒倒计时后无人抢答的情况下显示超时并输出信号至WARN报警,或者只要N秒内有人抢答,由抢答鉴别模块输出的STOP信号控制停止计时,并显示优先抢答者的抢答时刻,输出一个信号经WARN传至“抢答鉴别系统”,锁存不再让选手抢答。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 COUNT IS
PORT(CLK,CLEAR,STOP:IN STD_LOGIC;
--
--
WARN:OUT STD_LOGIC;
HIGH,LOW: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END COUNT;
ARCHITECTURE THREE OF COUNT IS
SIGNAL HS: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SIGNAL LS: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BEGIN
PROCESS(CLK)
BEGIN
IF CLEAR='1' THEN
HS<=\"1001\";LS<=\"1001";WARN<='0';
ELS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
LS<=LS-1;
--
--
IF LS="0000\" THEN
LS<=\"1001\";HS<=HS-1;
IF HS="0000\" AND LS="0000\" THEN
WARN<='1';HS<=\"0000\";LS<=\"0000";
IF STOP='1' THEN
HS<=HS;
LS<=LS;
WARN<='1';
END IF;
END IF;
END IF;
END IF;
HIGH<=HS;LOW<=LS;
--
--
END PROCESS;
END ARCHITECTURE THREE;
4报警模块VHDL: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实现抢答过程中的报警功能,当主持人按下控制键,有限时间内(N秒内)有人抢答或是倒计时到了之后蜂鸣器开始报警,输出SOUND有效电平为高.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ENTITY ALARM IS
PORT(CLEAR,WARN:IN STD_LOGIC;
SOUND:OUT STD_LOGIC);
END ;
--
--
ARCHITECTURE FOUR OF ALARM IS
BEGIN
PROCESS(WARN,CLEAR)
BEGIN
IF CLEAR='1' THEN ELSIF WARN='1' THEN
SOUND<='1';
ELSE SOUND<='0';
END IF;
END PROCESS;
END ;
• 设计电路的仿真波形图
1抢答鉴别模块仿真图:
OUND<='0';
--
S--
2.译码模块仿真图:
3记时模块仿真图:
部分仿真图(1):
部分仿真图(2):
--
--
4报警模块仿真图:
五主电路连线图:
主电路仿真图:
--
--
六、心得与体会
经过三个星期的EDA课程设计,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地设计出了数字式四路竞赛抢答器。回首这几周,虽然因为初次涉及EDA技术及MAX_PLUSⅡ软件,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都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甚为欣慰。
在这次课程设计的前期,我们先系统地学习了EDA概论,VHDL描述语言和设计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得能够较熟练地使用MAX_PLUSⅡ软件进行设计开发,用原理图输入及VHDL语言等设计输入并编译仿真,同时我们对以往学过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我们的课题为数字式四路竞赛抢答器,根据电路的特点,我们采用层次化结构化设计,将此项设计任务分成若干模块,规定每一模块的功能和各模块之间的接口,然后再将各模块合起来调试。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先思考,查找资料。到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和其他组研究讨论,向指导老师请教。这样既提高了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
--
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很好地培养了交流合作的精神。
但是最后的成品却不一定与仿真时完全一样,因为,再实际接线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条件制约着。而且,在仿真中无法成功的电路接法,在实际中因为芯片本身的特性而能够成功。所以,在设计时应考虑两者的差异,从中找出最适合的设计方法。本实验通过EDA软件muxlus2的实现,让我对VHDL语言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说,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对于这些电路还是应该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才会有深刻理解。
通过这次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对EDA的了解,让我对它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每一个子模块编写调试成功时,心里特别的高兴。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
总的来说,这次设计的抢答器还是比较成功的,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辛勤的指导下,终于迎刃而解,有点小小的成就感,终于觉得平时所学的知识有了实用的价值,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不仅学到了不少知识,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对以后的路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经历数日的课设眼看尘埃落定,感觉忍不住要长出一口气。结果怎样已然不再重要,在这几日里,我们经历了阶段性成功的狂喜、测试失败后的绝望、陷入困境时的不知所措,重新投入的振作。这已经就足够了!嘿嘿!
八、参考文献
--
--
[1] 、李国洪,沈明山:《可编程逻辑器件EDA技术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2]、江国强:《EDA技术习题与实验》,电子工业出版社
[3]、曹昕燕,周风臣,聂春燕:《EDA技术试验与课程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4]、黄仁欣:《EDA技术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