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渭北旱塬地区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

渭北旱塬地区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3期 农艺学 渭北旱塬地区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 张旭 (陕西省麟游县种子管理站,陕西麟游721500) 摘要 渭北旱塬地区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麦175及普冰9946可开展多点示范并进行适当推广,长武34~3、西农 318可进行种植示范观察。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渭北旱塬地区 中图分类号¥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23—0069—02 为了加快麟游县山旱地小麦品种更新步伐,特进行了小 品种进行计产,并进行差异性分析。 麦新品种引进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该县种植的小麦新品 2结果与分析 种【1-31,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2.1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013年9月上旬和中旬连续降雨,使小麦较正常年份 1.1试验地概况 晚播7 d左右,但是雨量充沛土壤墒情好,小麦播种质量高, 试验选择在麟游县东部塬区的九成宫镇桑树塬村贤坡 出苗整齐,无缺苗断垄现象。冬季没有有效降水,干旱严重, 村民小组(渭北旱原丘陵沟壑区)进行。前茬小麦收获后及 造成冬季分蘖减少,较正常年份减少3成,春季气温回升较 时深耕1次,土壤肥力中等,一般年份小麦产量6t/hmz左右。 快,雨量充沛,春季分蘖显著增加,成穗期气候适宜,分蘖成 1.2试验材料 穗率较高,小麦群体结构大,特别是晋麦47和运旱20410 供试小麦品种包括普冰151、西农219、西农323、普冰 受条锈病影响导致小麦籽粒秕瘦,参试品种干粒重较上年 9946、中麦175、西农189、运旱20410、长武34—3、西农318、 减少5-15 g。 长6359、晋麦47等。 2.2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结果 1I3试验设计 与对照晋麦47相比,增产的品种有中麦175、普冰 试验设11个处理,即一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晋麦47 9946、长武34—3、西农3l8、西农189、长6359、西农219、西 作对照(CK)。采用随机区组多排式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 农323、普冰151,增产幅度分别为43.1%、34.7%、29.2%、 积13.34 m ,8行区,行长6.67 ITI,行距0.25 m,播量300万 27.8%、26.4%、19.4%、15.3%、8.3%、6.9%;较晋麦47减产的 粒/hm ,全区收获计产,重复间走道宽O.5 m,试验区周围种 品种有为运旱20410,减产幅度为一9.7%(表1)。由F测验可 植3行保护行 。 以看出,重复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品种之间差异达到 1.4试验方法 极显著水平,还需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表2)。 试验期间观察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各 经新复极查差分析,可知中麦175、普冰9946、长武34—3、 表1 2013--2014年度渭北旱塬地区小麦新品种产量结果 表2 2013 ̄2014年度渭北旱塬地区小麦新品种产量 151与晋麦47产量水平差异不显著。 方差分析 3品种评述 3.1中麦175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2007年经北京 市和山西省审定通过,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冬性,中熟,幼 苗半匍匐,株高75 cm左右,株型紧凑,叶色深绿,颈上叶片 注: 表示差异极显著。 宽大,蜡粉层厚,穗蘖分离快,穗纺锤型,抗旱、抗寒性强,穗 西农318、西农189、长6359、西农219、西农323、运旱20410 层整齐,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2012--2013年度和 与对照品种晋麦47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晋麦47与普冰 2013--2014年度产量都居试验第1位。2012--2013年秋冬 收稿日期2014—10—21 春3个季节持续干旱,2013--2014年春季白粉病和条锈病 69 农艺学 严重发生,但是根据连续2年试验来看,中麦175抗旱、抗4结论 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3期 寒、抗条锈、叶锈强和抗白粉病,综合性状好,具有抗旱、抗 寒、分蘖强的特点,建议2014年秋播开展多点示范。 3・2普冰9946 试验结果表明,中麦175、普冰9946可在渭北旱塬地区 开展多点示范,可适当推广;长武34—3两农318第1年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与中国农科院联合选育,2011 年通过国家审定,连续2年较对照晋麦47增产,冬性,中晚 展引种试验可种植示范观察。 5参考文献 ,熟,幼苗半匍匐,株高105 cm,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 籽粒半角质,抗旱、抗寒性强,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 稳产、抗病、优质等特点。 3.3 长武34—3及西农318 [1]曹廷杰赵虹,王西成厕南省弱春性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演 变分析【JJ.河南农业科学,2010(9):13-16. 2013【 ] ,房春兴雕北地区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J.现代农业科技 ,,,赤霉病,田间综合抗病性明显优于晋麦 ,高产、 [3】 螽:1蔡,<高1'磊-7胡学明,等.47 具有抗旱、高优小麦区域试验的技术要点【JJ.农业科技通讯,2014(1):153—155. 【4J李成,吴文花,李燕,等.“建麦1号”弱筋小麦播种量(密度)试验研 2014年通过陕西省审定,定名为长航一号。西农3l8 『5l棠 警 盏 2014年第1年引进,建议下年继续扩大示范。 (上接第67页) (增):17—21. ,:o。。. 【6]小麦丰产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 [171聂以春,刘金兰,夏松波.棉花杂种一代和二代SOD和POD活性及 光合特性的研究初报【J1.棉花学报,1994,6(3):146—150. [18]袁有禄,张天真,靖深蓉,等.显性无腺体与隐性无腺体陆地棉品种 间杂种二代利用研究lJ1.棉花学报,1999,11(1):l1一l9. [111崔瑞敏,王兆晓,王志忠,等.陆地棉品种间 代及亲本主要经济性 状的通径分析【J].中国棉花,2000,27(4):10一l1. [12]杨芳荃.湖南省杂交棉的研究与应用【J1.棉花学报,1995,7(4):206— 208. 【l3]马丽华,靖深蓉,董双林.抗虫杂交棉F,、F。代抗虫效应研究[c]//第 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郑州:第三 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1998(1o):537—539. [141王兆晓,闰芳教,崔瑞敏,等.转Bt基因棉杂交种一、二代产量及主 要农艺性状研究lJ].中国棉花,2002,29(8):2O一21. 【l5]陈金湘,李瑞莲,陈步阳,等.棉花杂交种F 、F 纤维品质性状比较 研究Ⅲ-}帛花学报,2004,16(6):338—342. 【161郭衍龙,聂以春,郝三辉,等.华杂棉H318 F 杂种优势及F 正反交 差异比较[J】.中国棉花,2012(1 1):19—21 ・—・ *+一+一+“+n+-+・・+一+・・+・・+”+一+--+ [19]吴夫安,韩长胜,李泽田,等.转基因双抗杂交棉F,、F:代高产优质 研究进展lJI.中国棉花,2002,29(7):16—17. 【20】杨桦,金世杰.特早熟杂交棉F 代产量性状分析及应用前景【c】/,中 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安阳:中 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2005:198—200. [21】肖松华,刘剑光,狄佳春,等.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转研究lJJ. 棉花学报,2001,13(6):351-355. [22]陈旭升,狄佳春,马晓杰.双亲等位点抗虫杂交棉F。、F 农艺性状比 较lJ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79—81. 【23】郭旺珍,孙敬,郭玉芳,等.利用F: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新策略fj】_ 棉花学报,2001,13(4):200—203. 一+-—- -—— 一+一十-+一+”十一十-+-+一十-+-+ (上接第68页) 凑的植株为选择定向,且株高应保持在’90~100 em。三是多 和育种水平【121。实施水稻“品种设计”战略,可极大地缩短不 育系选育进程,提高水稻育种水平,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紧 抗。不育系必须高抗病虫害,通过完善的鉴定、检测手段来 确定有苗头的不育系抗性非常有必要。四是柱头外露率高、 配合力强、异交易结实。选择时,应注重颖花开张角度、柱头 密结合品种资源研究、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绿 色水稻”,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使农民增产 增收,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113-14I。 4参考文献 …1王宝和,周长海,白和盛,等.浅谈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策略『J1.安徽 农业科学,1999,27(4):310—311. [2]龙彭年.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发成就和发展策略Ⅲ.世界农业, 2002(8):36—38. 外露率低或配合力、异交结实率等方面性状,对不合格的予 以淘汰。五是严格控制育性。镜检观察经目测合格的入选不 育株,并套自交袋观察其自交结实情况。 3展望 3.1着眼生产需求。选育“双低”两用不育系 [3】何强,蔡义东,徐耀武,等.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 对策I J1.杂交水稻,2004,19(4):l~5. [4】杨文清,卢华金,林恭松,等.温州两系不育系选育方法初探IJ】.温州 农业科技,2006(6):10—13. “双低”指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和自身生理不育 下限温度低。选育临界温度低的不育系,以解决制种风险。 若临界温度能降到23℃以下,就能大大降低长江流域盛夏 季节制种风险。根据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与光温变化关 系的基本规律,袁隆平提炼出实用光温敏不育系的4项具 体指标,其中最关键的指标不是育起点温度低l1ll。另外.水稻 生理不育的下限温度越低,耐低温能力越强,繁殖时对产量 的影响越小。 [5]潘润森,毛大梅,陈志伟,等.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的实践和思 考『JI.杂交水稻,2005,20(5):6—9. [6]程式华,翟虎渠.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策略….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0,21(3):147—150,154. 3.2着眼时代前沿.转变育种思路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蓬勃发展,这也为水稻育种提供了 前所未有的机遇。2l世纪的水稻育种将朝哪个方向发展.是 I 7l方国成,熊佑能,曾庆四,等.两系杂交粳稻主要性状亲子关系与组合 选配lJ1.湖北农业科学,2007,46(2):196—199,313. 【8]李培德,方国成,徐华山.两系杂交粳稻两优2887母本直播高产制种 技术『J1_现代农业科技,2012(24):50—51. [9i邓华凤,何强,舒服,等.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JJ.杂交水稻, 2006,21(1):1-6. [10]邱福林,庄杰云,华泽田,等.北方杂交粳稻骨干亲本遗传差异的 SSR标记检测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2):101—104. 每个育种人都应考虑的问题。当前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诸 多理念或构想,如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朱祯博士提出的“品种 设计”的育种理念:通过研究水稻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 f111方国成,李培德,徐华山,等.优质早熟杂交粳稻粳两优2847的选育 及栽培技术fJ1.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2967—2969. Il2】杨振玉,高勇,赵迎春,等.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 展Ⅲ.作物学报,1996,22(4):422—429. [13】王绍林,桑海旭.两系法选育杂交粳稻的实践与思考lJ1.垦殖与稻 作,2001(4):7-9. [I4]黄殿成.长江中下游杂交粳稻亲本产量和品质性状优异配合力标记 基因型筛选与配合力改良研究[D1.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阐明全部(或绝大部分)水稻基因的功能,建立“数字水稻” 模型和规模化水稻生物技术育种体系,以提升水稻基础研究 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