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的超越与担当
先秦诸子的很多哲理接近于常识,却仍然深邃深厚,世俗中有高远,普通中见巨大。思绪沉浸在如此浩渺的神州文化之中,就仿佛是穿越千年与先贤会话。人们常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孔子与庄子同为圣贤,同为文化巨人,同为创造和弘扬中华灿烂文明做出不朽的贡献。他们的言行在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让我的心灵仿佛接受了一次神圣的洗礼!
至圣先师孔子创立了儒家文化,他标新立异,开辟了贫民教育时代,更是弘扬了周礼,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尽管在政治上没有太大作为,但在教育和文化思想上,却给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孔子毕生最突出的业绩要数他为抢救濒于灭绝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石,那么中国文化又从何谈起呢?而我们中华文化基石就正是人所共知的《六经》,它承载这中华民族文化最古老的信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我们世世代代都汲取其中的营养,才结出令世界惊诧的文化硕果。而这些古老而宝贵的典籍正是孔子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精神、用毕生的精力从那个的岁月中抢救出来的民族文化瑰宝。孔子与中华文明同在。而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会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结晶就是他的《逍遥游》,读罢让人感觉灵魂在遨游太空,是庄子引领着我们去思索人生,去感悟生命的价值及生活的意义。
面对圣贤流传下的经典,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传统文化的果实,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孔子以“事父母能竭其力”使我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以“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我们要先完善道德修养,再学习文献知识的处世之道;还以 “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传授我们一种勤奋、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如果说孔子教我们修身,那么庄子则更注重养性。庄子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人生在世,活着时常常看不透名利,到了终极大限,又往往看不破生死。于是庄子用“宁曳尾于涂”教我们看透名利,又用“鼓盆而歌”教我们看破生死。他用坦然欣慰的淡泊在贫困中自处,以乐生的方式不惧怕死亡。如果我们真正拥有庄子这样豁达的心态,定会减少许多牵绊和苦楚,自在遨游于天地之间。
孔子与庄子同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却有着入世与出世的强烈反差。孔子为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虽历经险阻却百折不回。 孔子一生仕途如流水般曲折,因为官不得重用,奔走列国14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卫国遭到驱逐,在陈、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社会现实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于是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 “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当他与弟子逃离宋国,累若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坦荡从容地对待挫折、坚持信仰。如果说孔子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么庄子则是一个内心有所判断,却不一定转化为行动的人。庄子,出生
于没落贵族家庭,困窘时织屡为生,面黄肌瘦,但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做国相,他却拒绝了。庄子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因而鄙弃荣华富贵和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他的心是那样的淡定,正因为庄子超越了功名利禄,方可逍遥人生。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人才真正为人。
其实,庄子著作中有很多判断跟儒家彼此呼应。只不过儒家看重的,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是人在此生中要建功立业,这样一种成全。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人的精神的自由,是人在最终成全后的超越。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而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但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还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追求,都将化作浩渺苍穹的一颗颗明星,指引着世人走好各自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