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安全社会学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剖析——以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为例

基于安全社会学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剖析——以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为例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7卷第9期 2011年9月 中全生产科学技术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7 No.9 Sep.2011 文章编号:1673—193X(2011)一09—0085一o4 基于安全社会学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剖析 以上海“11 ・15’’ 特大火灾事故为例 刘 康,陈国明,畅元江 (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青岛266555) 摘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11・15”特大火灾事故的具体情况,运用社会学视角,从技术和理性 的局限、效益和安全的博弈、人因和制度的瓶颈三个方面透析由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难以解决这一 现状暴露出的社会学问题。并提出有利于从深层次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的三点 建议:调整引发不安全因素的社会结构;提升有利于确保安全的技术能力;加强的社会控制功 能。本文针对我国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频发的现状,揭示了“11.15”特大火灾事故带来的警示和反 思,就高层建筑火灾防范提出了改进方法,对建筑、消防等部门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安全社会学;高层建筑火灾事故;上海“11・15”特大火灾 中图分类号:X915.2 文献标识码:A Accident analysis of high-rise fire based on the safety sociology ——Setting the high-rise fire accident in Shanghai on November 15th as an example LIU Kang,CHEN Guo—ruing,CHANG Yuan-jiang (The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55,China) Abstract:Combining with China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 and speciifc character of the high.rise fire accident in Shanghai,based on the sociology,from the limitation of technical and rational,game analysis of the profit and safe— ty,and the restriction of human factor and institution,the sociological issues reflected by the fact that fire of high— rise building is exasperatingly diiculft to handle were dialyzed.Being conducive to people’S lives and public proper- ty on a deeper level,three recommendations were presented:adjust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resulting in the unsafe factors;improving the technology benefit to ensure safety;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social control of govern— ment.Aiming at the status that the high—rise fire in China turns out to be recurrent nowadays,the caution and intro— spection from the high—rise fire accident in Shanghai on November 15th were discovered,Method improvement in ire protection of high-rise was put forward with practice reference sifgnificance for the management task of construc— tion and fire protection procurement in a certain degree. Key words:safety sociology;high—rise fire;high—rise fire accident in Shanghai on November 15th 1 引言 收稿日期:2011-O4一o1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高层建筑以惊人的 速度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作者简介:刘康,研究生。 ・86・ 中全生产科学技术 第7卷 2010年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一栋高层建筑发生 特大火灾事故,死亡58人,再次为高层建筑安全工 作敲响了警钟。为永远铭记这次事故的惨痛教训, 警钟长鸣,11月15日已被设为上海“城市公共安全 日”。对于如何减少高层建筑火灾事故这个世界性 难题,本文结合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从安全社会学 城市的不二法宝。然而,高层建筑应急灭火技术却 远远落后于此。据悉,我国消防水车能达到的高度 只有100m。直升机灭火也不是一种好途径,有专家 分析,直升机悬停在失火大楼上产生的强大气旋,可 能会助燃大楼的火势,不利于灭火救援。在此次火 灾事故中,对于这栋高度上并不算太高的28层建 的视角进行解析,旨在为高层建筑火灾事故提供一 种新的分析思路,从深层次上提出解决方案。 筑,水覆盖高度只能到六七层,仅有一架云梯可以 达到20层楼的高度,其余的云梯最多能到十几层。 2安全社会学剖析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频发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 的必然现象。很多学者认为,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导 致经济结构分化,进而引起社会结构变迁,期间突发 事故频繁是一种必然现象。这种说法无疑具有统计 学上的科学意义。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倒J假 设”和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假设”都属 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J。社会转型中经济、技术、 制度及人员等各方面的不协调都为事故的频发埋下 了祸根。在国民身份地位逐步转换的今天,人民群 众对生活物质文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中事 故发生的隐患大大提高。例如本次火灾就发生在对 高层建筑外墙节能改造的过程中。 2.1 技术和理性的局限 制度经济学家K・阿罗的“有限理性”假说指 出,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相对 的。环境的能量转换是人类思想和技术难以完全把 握的,人类只有在有限的时空范围改造自己的环境, 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方向变化 J。这与 “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 法相一致。特别是在我国科学技术还不算发达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的生存发展同技术的进步和 不足之间始终是一对哲学上的“悖论”,并将长期存 在着。 纵观此次“11・15”特大火灾,建筑技术和建筑 材料与相应的消防安全技术之间的“矛盾”是导致 此次灾难的重要原因。 首先,我们知道高层建筑火灾由于火势蔓延快, 人员疏散难,扑救难度大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我国 频发具有必然性 。随着建筑能力的提高,为解 决大城市人口集中问题,建设高层建筑成为了各大 由于整栋大楼处于立体式燃烧状态,火势大浓烟大, 直升机使用索降对屋顶的救援也以失败告终。 其次,我国现今的建筑体保温技术广泛采用聚 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性能好且易施工,但可燃性 高,燃烧产生剧毒气体。上海消防局指出,此 次事故中大楼外大量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快速燃 烧产生剧毒氰化氢气体,是导致多人死亡的主要原 因。由于涉及严重的防火问题,美国早已有2O多个 州禁止使用聚苯乙烯泡沫(EPS);英国18m以上建 筑不允许使用EPS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德国则 规定22m以上的建筑不允许使用该系统。但在我 国,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具有安全隐患的材料一直被 使用着。 建筑技术对社会的功能显示了它对国民生活的 正面效应,但由于材料、应急、消防技术支撑不足又 显示出了它的负面效应。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但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仍需用科学理性的态度来探索 解决问题的途径。安全问题没有完结,技术造福人 类的使命也就仍无完结 J。 2.2效益和安全的博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在彰显 人性的同时,对利益追逐最大化的弊病也日益 暴露。目前,在我国经济实体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各 类中小型企业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各类生产组织之 间的生产标准各不统一,安全方式也各有不同。多 元化的经济实体产生了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群体和 阶层,利益需求的不同反过来又促使生产组织的复 制和繁殖。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前期,法律制度建 设相对滞后,生产组织的巨大增长和利益主体的不 同需求必将导致人的正常经济理性演变为恶性竞争 和非法生产现象。对国家现有安全生产标准和制度 视之若无。调查组在认定“11・15”火灾五 大问题时指出,装修工程违法违规,层层多次分包, 第9期 中全生产科学技术 -87・ 导致安全责任不落实,施工作业现场管理混乱,安全 措施不到位,存在明显的抢工期、抢进度、突击施工 的行为 。 遇到一时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的情 况,只能采用模糊应对的方式,因此安全文化和安全 常识非常重要¨ 。在这次事故中逃生者在楼道中 只死了一个,大部分死在了屋里,其中3个人死在2 楼的卫生间里,这一血的教训足见非正式制度建设 的重要性。 另外,工程承包交易中不施行安全投入,大量使 用安全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偷减工料,忽视法规,不 可避免的导致了安全事故的频发。 资料表明,上海起火楼施工方存在违反安全规 再者,从微观个体层面而言,生产操作工人安全 定的行为却多次中标工程。此次失火的胶州路 节能改造工程,总包方为上海市静安区建设总公司, 并由其分包给上海佳艺。静安区网站信息公开 栏资料显示:自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上海佳 艺在静安区对外招标的装修工程中标36 项。而在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记录中, 上海佳艺因不具备安全条件的问题被两度“点名”。 2006年,上海佳艺被上海建交委列入“取得安全生 产许可证但已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企业名 单”,被通报要求整改并被扣除企业安全生产许可 证。2008年,上海佳艺列为上海城乡建交委公布的 “未按规定开展2008年度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的企 业”名单之中 。 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 社会中的“关系本位”应该被“能力本位”所代替。 执政党应在疏导问题、协调关系、平衡利益方面发挥 作用 。 2.3人因和制度的瓶颈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如文化中的 道德习俗等就属于非正式制度,这与中国的国情和 文化背景有关。我国现有的安全生产分散性的管理 和机制的现状一时难以适应当前生产的发展, 目前的垂直管理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安全生产监 管制度建设明显滞后。据悉,有关部门安全监管不 力,沪起火住宅工程存在违法分包问题,事故现场违 规使用大量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令人 震惊的是,该工程的监理单位——静安建设工程监 理有限公司,在2010年10月15日发现该工程已建 设到7层左右的脚手架,但未送审安全施工专项方 案,令其整改,规定于11月15 13进行复查。隐患早 已暴露,施工单位竞对制度冷漠隔离,对安全条件的 保障毫不作为 。 其次,非正式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安全常识的 培养和安全文化的建设。生产主体或当事人会经常 技术素质含量偏低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经济体 制、社会、就业的变革,使得从事建筑劳动 力的主体为农民工承担。在“城市一农民工一农 村”的社会模式中农民工身兼两职——身份上的农 民和业务上的工人。国家没有对其用工制度加以规 范,企业也担心由临时农民工的流动性带来人力资 源的不稳定,因此不积极主动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和 安全培训。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源头上就 是由无证电焊工违规操作引起的 。“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的言语解释了人是此次灾难性安全事故 的主要始作俑者。 3总结及建议 上海“I1・15”特大火灾反应了诸多的社会问 题,其教训是深刻的。通过这次事故我们应该痛定 思痛,进行深刻的反思,特从安全社会学的角度提出 以下建议: (1)调整引发不安全因素的社会结构 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 制方面进行调整。合理化干部人事制度,加强为人 民服务的理念,使其更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合理化收入分配,调整建筑行业结构,引导 建筑企业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竞争观念;加快城乡 结构的调整,健全社会公平机制,树立国民社会公正 的理念;倡导安全理念,从意识形态和安全文化等角 度培养建筑工人正确的价值观。 (2)提升有利于确保安全的技术能力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高层火灾仍以预防为主。 因此,首先必须提高火灾预警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 预警方式,杜绝火灾的发生;再者改善保温材料,合 理规划建筑结构,提高材料安全和建筑安全技术;另 外应该开阔思路改善现有高层灭火技术,建立完善 的火灾应急机制,如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处置机 ・88- 中全生产科学技术 第7卷 制等。 (3)加强的社会控制功能 责任乃至善之路。在社会转型期间, 权威整合力有可能出现波动,关键是其执政合法性 基础必须牢固,必须负起与其职位相称的责任来,始 终坚持“执政为民”“以公共利益为重”,做一个负责 任的。如完善高层建筑的安全法规之类的社会 ,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其有效实施。 高层建筑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构成了 城市的风景线,给城市增添了现代化的亮丽光彩,但 高层建筑的增多,也给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带来了 新的挑战。其实,现代化的进程原本就是这样,一个 矛盾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会有新的矛盾产生。既然 我们选择了高层建筑作为工作、生活、娱乐之地,我 们应找到应对它的“软肋”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的 共同探索,最终降低高层火灾的危险,保证人民群众 的生命和财产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刘铁民.危机型突发事件应对与挑战[J].中全生 产科学技术,2010,6(1):8-12 LIU Tie-min.Crisis・type emergency response and chal- leng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6(1):8—12 [2]颜烨.安全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 高云,张浩,弋俊楠.高层建筑火灾致因因素分析与防 火安全对策[J].中全科学学报,2009,6(19): 149.152 GAO Yun,ZHANG Hao,YI Jun—nan.Analysis on Fire Causes ofHigh--rise Building and Fire SafetyCountermea-- sure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9,6(19): 149—152 [4] 王麒蘅,卢国斌.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及对策[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5(29):66-68 WANG Qi—heng,LU Guo—bin.Hidden troubles and court・ termeasures for ifre safety in high・irse buildings[J].Jour— 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0,5(29):66-68 [5]李红民.b3'A在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 中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4):153.156 LI Hong-min.Application of bl'A in fire prevention man— agement of high—irse building analysi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4):153—156 [6]杨金志,俞正声.绝不能回避上海大火.更不能轻轻放 过[EB/OL].http://news.qq.com/a/20101221/ 002150.htm?pgv_ref:aio.2010・12—21 [7] 吴伟.上海起火楼施工方曾违规仍多次中标工程 [EB/OL].http://news.qq.corn/a/20101118/000331. htm,2010—11-18 [8]颜烨.利益分割时期的安全事故与改进问题[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3):104-1 1 1 YAN Ye.The Relation Between Safety Accidents and Governments Improv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Interests Segmentation in China『J 1.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 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7,6(33):104—111 [9] 王奕.上海火灾当日原定进行安全检查.隐患早已暴 露[EB/OL].http://news.qq.corn/a/201 Ol 1 18/00 0324.htm.2010 11.18 [10] 高晓勤.特大火灾定量与定性风险管理技术应用探 讨[J].中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6):108—110 GAO Xiao-qing.Talking about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 titative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 from the serious fire accident of the center hospitla of Liaoyuan city Jilin province.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2(6):108—110 [11]赵一海.11・15上海大火后被拘的农民工[EB/OL]. http://news.qq.eom/a/20101203/O012651.htm, —2O10.12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