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刻艺术漫谈 汤建林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宜兴2 1 4200 【摘要】紫砂工艺陶是一种综合的工艺陶,它有千姿百态的造 型,丰富多彩的泥色,除在造型上以线型为主体装饰外,有色泥 彩绘、彩釉、塑器上浮雕装饰等装饰处理手法,而啕刻是紫砂工 艺装饰中的一个重要的主体部分。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文化艺术,陶瓷艺术 紫 砂颗璀陶璨,是的一明种珠。典型紫的砂手陶器工艺成陶型器,工艺是特中别,国手陶瓷工艺成苑型中是一主 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 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 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方面 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造型审美意识。 根据现有的有关紫砂陶艺的历史资料(尤以实物资料为证),我 fi]N以清楚地看到陶刻艺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走进紫 砂,古人云: “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紫砂陶刻的内容,题材是 非常之广的,历史有许多文人墨客都介入紫砂陶的创作,挥毫饰 壶,并留下后世称颂的佳作。 紫砂陶刻,据记载,在元末明初的紫砂传统器就有铭刻,但只是 记载,无从考证。明人蔡司君《荠园丛话》里记载道: “余于白 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之遗 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Eli,J,,道明、号清口,元末 人,曾以其居名为“且吃茶处”,开紫砂刻书之先河)。到明万历 年间,紫砂器的壶底刻款日渐风行。明时大彬制六角壶,壶底镌 “万历丙申年时大彬”二行楷书,还有“一杯清茗,可沁清脾”大 彬刻。至天启崇祯年间(一六二一—一四),更有陈子畦书法 晋唐风格,沈子澈款制古雅浑朴,项不损字法晋唐等陶刻风尚的 描述。但当B,1I ̄,O铭刻仅限于制壶艺人在壶底留下的款识。 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形成,必须产生于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和文 人墨客的参与,紫砂壶上“金石文化艺术”的形成也同样如此。 清嘉庆年间,精于金石书画的陈鸿寿酷爱紫砂艺术,他设计了流 芳后世的“曼生十八式”及许多传世佳作。以博大精深的艺术胸 怀积极参与倡导壶上金石文化艺术,从而使当时壶上金石文化大 为兴盛,大受鼓舞,形成了一种历史上难得的曼生壶文化现象。 据说他曾设计十八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 凤年、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以陈曼生的 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首先由壶手捏 制茶壶,待其坯胎干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 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开始进行烧窑步 骤。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个印章,包括壶手的、绘画的、雕 刻的和订制茶壶主人的室名。 从陶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由于包括陈 曼生在内的许许多多文人学士书画名流直接参与陶刻艺术的创 作,才使陶刻艺术真正完善和成熟,形成特有的艺术体系。因 此,陶刻艺术就必然深深地烙上了文人学士的烙印。 近年来,书画界和紫砂壶仍然有着不解之缘,在风格的追求上, 各具面貌,或飘逸潇丽,或顿挫有致,书味浓郁,用刀的变化亦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了个人的风格,章法的布白上亦是千变 万化,或通卷,或分主次面,或身通盖,面貌各一,其著名书画家 有:唐云、启功、陈大羽、程十发、陆俨少、冯其庸、韩美林诸大 家,尤其是名书画家范曾以古典题材,古典人物的线描装饰,银 钩铁划,又给紫砂陶刻装饰增添了新的题材,新的艺术领域。 用陶刻的手法在壶上装饰,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根据各种不 同的造型,各种不同的装饰部位操作,不能干篇一律一个模式, 同时要掌握切实的基本功,真正达到“壶随字意,字以壶传”。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 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 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 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 书画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闲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赏 壶 涤滤烦忧,当余甘留舌之时,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当能理 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今天,紫砂陶艺(包括紫砂壶艺和紫砂陶刻艺术)已经为大多数 人所享用,必须有计划地对陶刻艺术进行系统深入的宣传,以引 寻人们深入认识现代紫砂陶刻艺术,提高对陶刻艺术的欣赏水 平,使广大人们也都能从欣赏紫砂陶刻艺术中得到高层次的精神 享用。 【参考文献】 [1]赖福来.阳羡砂器精品图谱.台北淑馨出版社,1 985年版 [2]曾柱昭.宜兴紫砂壶的鉴定历程中国文物世界,1 986年 [3]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宜兴陶瓷公司.陶都精华中国和平出版 社,1987年 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