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著名紫砂公司及厂店概述
作者:谭文诚
来源:《收藏界》2014年第09期
清朝末年,长期的战乱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但也由此引发了睡狮的觉醒,使国人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得到了世界近代工商业的信息。故具有西方工商色彩的紫砂公司、陶厂、店号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股新生的力量与形象宣告文人雅士不再是宜兴紫砂业的主导,而亦堂亦商的紫砂实业家与厂主们才是紫砂市场的主人。
初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一战后国内外市场对日用陶器的需求剧增,宜兴的紫砂业迅猛地发展。当时的西蜀周围,上袁、中袁、西望、潜洛一带居民,“家家制坯,户户捶泥”,至1932年,从业人员达600多人,全年烧窑140次,年产量220万件。1936年是宜兴紫砂业的鼎盛期,全年共烧窑4740次,年产值440万元。
这时的宜兴紫砂制壶业已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并一改明清古老的手工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从采矿、练泥、制坯、刻字、装烧、包装、销售均由实业家们与店主总管统筹,行家里手分别执行。壶艺名家制作的高档壶具,在选料、题材、造型、纹饰、工艺烧造等方面,均比清代有极大的提高。这些名壶选料之精妙,工艺之规范,融汇了明清古壶的所有特点,集紫砂传统工艺之大成,并对建国后的壶,壶及现代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的宜兴陶业生产是以窑户为龙头,小一些的业主们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厂店一体灵活经营。而大的陶器公司在宜兴开设陶行,在上海、杭州、天津等地开设分店。立足国内销售,拓展海外业务,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地。比较著名的有:艺古斋陶坊、铁画轩陶器公司、吴德盛陶器公司、利永(利用)陶业公司、陈鼎和陶器厂、毛顺兴陶器厂、立新陶器厂、华信孚陶器厂、葛德和陶器店等。现分别概述如下:
一、艺古斋陶坊(1905—1930年)
由清末民初宜兴制壶名家兼紫砂实业家赵松亭于1905年创办。陶坊聘赵松亭师弟邵云甫(步云)、潘德根、郭其林、储铭为制壶技术师,聘程寿珍、范大生为客师,为沪上客户订制茗壶。在陶坊内,赵松亭还亲授其子赵乾泰(18-1953年)制壶技艺,由赵乾泰精仿古壶。 1925年,赵松亭投入所有资金重建川埠龙窑,定名“复兴窑”,并开始创烧“贡局”系列壶具。当时宜兴上袁有不少名家高手参与制作,除上述的七位名家外,还有王寅春、邵茂章、沈孝陆等人。他们所制的“贡局壶”、“独钮尖桶壶”、“朱泥水平壶”,泥料精选,工艺一流,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受东南亚人士的欢迎。
从艺古斋创办开始,赵松亭就开始了从制壶名家到紫砂实业家的完美转型,首开清末民初宜兴紫砂商业化之先河。他因经营得法,自1920年以后,“艺古斋”生意蒸蒸日上,产品供不应求,成为清末民初宜兴紫砂业的一面旗帜。到1930年,宜兴的公司店号纷纷效仿,聘名家仿精品,走紫砂实业之路。
赵松亭(1852-1934年),字九龄,号车溪,宜兴上袁人,清末民初制壶名家兼紫砂实业家。他师从上袁“邵家壶”嫡系传人邵甫廷为师,后又得清末陶刻名家吴月亭(号竹溪)的教诲,经过艰苦的磨练,形成了自制、自画、自铭、自刻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壶商双绝的紫坛全才,在清末民初的紫砂壶艺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
赵松亭之子赵乾泰亦是制壶高手,在艺古斋,他制作的朱泥水平壶精巧色艳,圆润超薄,制作的贡局壶造型独特,实用大方,誉满紫砂壶艺界。其弟子有陈宝生(1905-1967年)与沈孝虎(1914-1992年)。图1为近代壶艺大师程寿珍(1865-1939年)为艺古斋制作的《茄段壶》(此壶原为美国旧金山紫砂藏家谢瑞华旧藏)。 二、铁画轩陶器公司(1913—1956年)
由民初紫砂实业家戴国宝于1913年创办,原址在上海新北门吉祥街,后迁至上海豫园。 铁画轩专营高档紫砂器,除茗壶外,还经营瓶、罐、杂件等。其出品的紫砂器在宜兴蜀山潜洛制坯烧制,运至上海经销。除在上海、杭州销售外,还远销日本及东南亚。铁画轩产品格调高雅,器型别致,深得文人雅士及上层精英的厚爱。
戴国宝(1875-1927年),字铁芝,号玉道人,玉屏道人,访雪道人,铁画轩主人,江苏句容人,近代紫砂实业家。戴国宝自幼贫苦,父母双亡,十多岁到南京师从金陵画师华约三,学习在瓷器上刻画的技艺。
15年,艺成后的戴国宝从宁至沪,以瓷刻手艺在上海谋生,巧遇宜兴潜洛紫砂名家蒋祥元(号铭远,1868-1941年,中国工艺大师蒋蓉之祖父),两人相谈甚欢,并结为知交。后他又与蒋一同去宜兴考察,并将瓷刻技法运用于紫砂器并获成功。
1923年,戴国宝为创名牌与蒋祥元合资在宜兴潜洛办厂。聘壶艺名家范大生、胡耀庭、强义海、卢元璋、蒋燕庭(10-1943年,蒋蓉之伯父)为制壶技师,又聘陈少亭(号羽林逸人)、邵宏俊(号潜陶)、饶寿川(号若水)为陶刻技师,常年订购壶艺名家俞国良、吴云根、汪宝根、陈光明、史莲生、李宝珍、储铭的壶坯。铁画轩出品的壶具,大壶底钤:“铁画轩制”阳文篆书印,小壶底钤:“铁画轩制”阳文楷书印,盖内有名家的印款。
1927年,戴国宝病逝后,铁画轩的业务由其遗孀戴扬德宜(1882-1961年)接管。1942年,戴国宝之子戴相明高中毕业后,接手生意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
1948年,铁画轩少东家戴相明介绍壶艺泰斗顾景舟(1915-1996年)认识了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王仁辅等著名画家与篆刻家,顾景舟兴奋不己,主动精心制作了5把紫砂《石瓢壶》,由上述名家书画,顾的表弟陶刻名家谈尧坤(号岩生,1912-1988年)篆刻,此5把石瓢壶现已成为紫砂壶艺界的传世绝品。2008年11月,顾景舟制、唐云藏的《唐云石瓢壶》在上海工艺美术拍卖会拍出了315万元的高价。2010年5月,顾景舟制、戴相明藏的《相明石瓢壶》又拍出了1232万元的天价。
图2为近现代壶艺大师吴云根(12-1969年)为铁画轩制作的《犀登壶》(谢瑞华旧藏)。
图3为南京紫砂藏家王一羽(1920-2007年)收藏的近代壶艺名家胡耀庭(1882-1949年)为铁画轩制作的《汉方壶》。
三、吴德盛陶器公司(1916-1939年)
由宜兴紫砂实业家兼收藏家吴汉文1916年创办,原址在宜兴城中蛟桥边。公司专营中高档紫砂器,其制品用泥讲究,陶刻典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吴汉文(1874-1941年),号趺陶,趺陶主人,室名“松鹤轩”,宜兴芳桥人。吴汉文多才多艺,他自幼练文习字,对书法绘画情有独钟,对收具慧眼,能制壶擅陶刻,技艺全面,经营有方。
吴德盛陶器公司在开业之时,吴汉文聘范锦甫、王熙臣、冯桂林、储银兰为制壶技师,聘任淦庭、蒋永西为陶刻技师,又聘邵云如、卢兰芳、陈少亭、范大生、汪宝根、范福奎为客师,组成了制壶陶刻强大的团队,对制品重质量创品牌,故公司精品迭出,壶样翻新,众人争
购,供不应求。当时的元老于右任、蔡元培及书画家钱瘦铁、马公愚等都在公司的制品上留下墨宝。
吴德盛公司的壶具早期用“吴德盛”阳文篆书印,中后期用“金鼎商标”阳文图印,精品壶用“松鹤轩”阳文楷书印,盖内有名家印款。
1929年,京杭国道(今宁杭104国道)通车,宜兴是京杭国道必经之路,政要社会名流来往频繁。这时的吴汉文看准时机,设立《政要名人签名簿》,对来吴德盛公司购壶订壶者,吴均请他们用毛笔在《政要名人签名簿》上签名题词,计有蒋介石、宋美龄、林森、宋子文、陈果夫、孔祥熙、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张学良、何应钦、张群、汪精卫,以及陈布雷、郭沫若、胡适、章士钊、何香凝、张静江、黄宾虹、邓散木、潘天寿等人。此簿一直由吴汉文的孙子吴听敖保管,惜于上世纪60年代中被毁,使这段珍贵的历史宜兴永失。 吴汉文还是一位痴迷的紫砂收藏家,他对公司名家高手首创的精品壶,一概只收不卖,而作为“镇店之宝”放入陈列柜中展出。为扩大影响,1924年吴刊印了《吴德盛紫砂收藏珍品集》,分送要人与外地客商,为推广紫砂名壶、弘扬紫砂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11月,日机轰炸宜兴,吴德盛总店及各分店均被毁,吴汉文不顾危险从废墟中抢救出不少名壶及瓶罐,一部分由儿子带到蜀山,一部分由自己带至宜兴官林牛家村。这时的吴汉文悲愤交加,疾病困苦,于1941年病逝于牛家村,享年67岁。
吴汉文这次抢救出的精品名壶,日后很大一部分为南京博物院、宜兴陶瓷博物馆、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收藏。如南博藏陈鸣远的《南瓜壶》,杨彭年的《曼生井栏壶》、《子治石瓢壶》,申锡的《秦权壶》,邵大享的《八卦束竹壶》,宜博及工艺厂藏黄玉麟的《鱼化龙壶》,俞国良的《传炉壶》,程寿珍的《掇球壶》,冯桂林的《五竹壶》,陈光明的《光明提梁壶》等均为吴汉文抢救出来的。对于吴汉文在危难之中抢救紫砂国宝之功,广大壶友与紫砂从业者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吴德盛公司与上述的铁画轩公司是宜兴紫砂界声震遐迩的名牌双雄,在宜兴的紫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4为近现代壶艺大师吴云根为吴德盛公司制作的《汉君壶》(谢瑞华旧藏)。 图5为藏吴德盛公司名师冯桂林(1907-1945年)的成名作《合桃壶》。 四、利永(利用)陶业公司(1912-1954年)
由宜兴前清秀才周文伯(物理学家周培源之父)1912年创办,聘前清秀才邵惠如(1866-1939年,其父邵大赦是清中期紫坛巨匠邵大亨的哥哥)主管业务,公司聘程寿珍、范大生、裴石民为技师,出品中高档紫砂器。
1921年,因周文伯要开发农业及蚕桑事业,精力有限,故将紫砂业务交由邵惠如之子邵咏裳(1880-1945年)经营,此时邵咏裳将利用分公司改名为利永公司,并创建“永安窑”。 1921年,利永公司开办“利永陶工传习所”,聘名家邵云如、程寿珍、俞国良、范大生、范福奎、江崇卿为壶艺老师,培养了20名艺徒,他们中的佼佼者后来都成为壶艺界的名家高手,如冯桂林、叶德喜、束金寿、强义海、郭其林、陈汉西、陈纪全、储铭等,为紫砂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1912至1921年期间,邵惠如组织了一批名家高手制作了“掇球”“仿古”等名壶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得了“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比利时国际博览会”、“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金奖与银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1930至1935年是利永公司的鼎盛期,员工达300多人,名家云集,产品齐全。此时所产名壶底部均钤“利用(利永)公司出品”的阳文楷印,盖内有名家印款,另外利用公司还用过“盛协”与“良友”的印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利永”与“利用”一字之差,一般紫砂收藏者极易将两者混淆,正确的是利用在前,利永在后,而且两者也有着传承关系,都为宜兴邵氏家族经营,有人将利用与利永分为两个紫砂经营实体是不对的。
图6为上海许四海藏利用公司出品的《周盘壶》。
图7为藏利用公司名师范大生(1874-1942年)制作的《鱼化龙壶》。 五、陈鼎和陶器厂(1920-1954年)
由宜兴陈氏兄弟1920年创办,业主陈元明(1863-1935年),字鼎和,号一叶轩。陶厂初期在宜兴,后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专门订制日本花盆业务,并由陈元明的长子陈福生(1885-1933年)、次子陈魁生(1887-1937年)、幼子陈付生共同经营。
陈鼎和陶器厂的产品多为商家定制,以笔筒、笔洗、花瓶为主,壶具一般为中档的通货,精品壶具较少。1935年陈元明去世后,业务由其长孙陈明泉(1912-1978年)接任。后因家庭内部矛盾,三兄弟闹分家,加之抗战爆发,陶厂上海办事处终于倒闭。由于生活艰辛,生意清淡,陈明泉于1940年后期转行,不再经营紫砂。
陈鼎和陶器厂的产品壶底有“陈鼎和陶器厂”的阳文方印或“陈鼎和造”的阳文圆印,精品壶的壶面上有“陈鼎和制”及“阳羡陈鼎和作于蜀山一叶轩”的刻款。
图8为南京博物院藏制壶高手郭其林(1901-1972年)为陈鼎和陶器厂制作的《东坡提梁壶》。
六、毛顺兴陶器厂(1932-1954年)
由毛顺兴业主毛顺生(1901-1977年)创办,毛氏原籍常州,后迁至宜兴蜀山。毛氏家族人口众多,原以制作“盘底壶”闻名。毛顺生之弟毛振声(1905-1984年)师从壶艺名家杨阿时(18-1938年),以制作高档茗壶为主。后因家族资金充足,销路广开,于是自办陶厂,聘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沈孝陆、陈宝生、吴纯耿、施福生为制壶客师,又聘任淦庭、蒋永西为陶刻技师,自产自销中高档茗壶。此时产品壶底有“毛顺兴出品”阳文楷印或壶面有“毛顺兴制”的行书刻款,盖内有名家印款。
另外,毛氏家族在上世纪30年代于蜀山北厂还开过一家“毛云兴陶器厂”,工厂规模不大,时间较短,至抗战爆发后就关门停业了。
图9为藏毛顺兴陶厂名师陈宝生(1905-1967年)制作的《平豆柿圆壶》。 七、立新陶器厂(1940-1954年)
由立新业主束禄度(1908-1976年)创办,是宜兴紫砂后期的著名厂店。束氏原籍江苏丹阳,上世纪20年代迁至蜀山。束禄度原在宜兴利用公司分店“蒋洪汝陶器店”做学徒,由此他学会了收坯、烧制、包装、验货一系列经营方法,一心想自主创业。
1940年,束禄度开设立新陶器厂,聘其兄束金寿(1905-1946年)为主管技师,聘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吴纯耿、邵陆大为制壶客师,陶厂的粗货销往山东,细货销往上海,产品以中高档壶具为主。这时的产品壶底有“立新陶器厂”或“立新出品”阳文楷印,壶面有“立新”的行书刻款,盖内有名家印款。1954年,束禄度加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
另外,后期的1941年宜兴潜洛人许立生也创办过“立信陶器厂”,经营中高档壶具,立新、立信,一字之差,望广大壶友在收藏时仔细辨认。
图10为南京紫砂藏家沙志明藏壶艺名师邵陆大(1904-1967年)为立新制作的《四方传炉壶》。
除以上介绍的一些著名的紫砂公司及厂店外,时在江南各地还分布着一些小型的紫砂店号,如宜兴的“万丰”、“豫丰”、“吉德昌”、“华信孚”、“葛德和”,上海的“鲍生泰”、“鲍鼎
泰”,无锡的“蒋义茂”,常州的“永大昌”,苏州与镇江的“鲍信成”等等。本文因篇幅有限,只能列举两家简述如下: 八、华信孚陶器厂
华信孚陶器厂创办于初年,业主华荫棠18岁辍学回家,子承父业,因经营有方,产销两旺。1933年华荫棠在浙江曹娥江畔开设义兴窑货店,1936年又迁往杭州,一时宜兴紫砂陶器几乎占领整个杭州市场。1937年日军侵华,店号损失惨重。抗战胜利后,华家从废墟上重建复兴,改店名为“信昌陶瓷店”,因经营得法而名震沪杭。
后,华先生先后担任陶联处主任、企新陶瓷厂厂长、陶瓷公司董事长等职。 华荫棠先生热爱收藏古玩字画,曾收藏明清紫砂茗壶珍品多件。上世纪80年代,他把珍藏的清中期壶艺名家杨凤年所制的《竹段壶》与《风卷葵壶》捐给国家,现陈列于宜兴陶瓷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图11为《杨氏竹段壶》,原为华荫棠旧藏,现为宜兴陶瓷博物馆珍藏。 九、葛德和陶器店
葛德和创始人葛诚斋,出身贫寒,生于太平军前。其子葛逸云(1842-1928年)继承父业,在上海开办了“葛德和·申号”。元年(1912年)他与日商和田合资,在大阪开设陶器店,从此葛德和进入全盛时期。
葛逸云有四子,其中第五子葛品生的儿子葛伯寅(1902-1979年)1920年毕业于江苏省常州中学,后考入北大化学系,两年后辍学回家主持陶瓷业务,并在家乡修桥铺路,兴建小学,在民众中口碑甚佳。
葛伯寅早年受家庭教师邹韬奋的影响,关心民族兴亡。在北大就学期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回宜后与宜兴地下党关系密切,曾多次掩护宜兴籍家潘梓年、潘汉年。后他被选为区人民代表、区工商联副主委等。
葛德和期间以生产紫砂花盆为主,紫砂茶具为辅,底款均用“葛德和造”阳文楷印。 图12为葛德和出品的高档紫砂花盆。
在当前的古玩市场中,壶中一般店号的产品,即便有残缺,只要一露面,立即就会被壶友收走。而艺古斋、铁画轩、吴德盛等名厂出品的名作,更是壶中的“官窑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今天当我们静心地审视这些各大厂店出品的色彩缤纷、姿态各异的名壶
时,虽经近百年时光的洗礼,它们依然是那样的光彩照人,气韵非凡,传承有绪,藏用两宜。(责编:雨岚)
注:本文所用的茄段壶、犀登壶、汉君壶均为谢瑞华旧藏。
谢瑞华女士号琴轩,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原馆长,世界著名的唐卡专家、花边图案专家、宜兴紫砂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