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习总结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习总结

来源:华佗小知识
病生理简答题

14级临床9班 邵达明

简述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过程

一、葡萄糖与胰岛β细胞上的葡萄糖转运体2结合,在ATP、葡萄糖激酶、谷氨酸脱氢

酶(亮氨酸为激活物,使谷氨酸代谢生成大量ATP)、谷氨酸等多种物质的参与下转化为葡糖-6-磷酸,在线粒体发生酵解,产生ATP

二、胰岛β细胞内ATP:ADP比值改变,使K+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

通道开通,Ca2+内流,作为激酶激活剂激活一系列激酶,使胰岛素合成增加,以囊泡形式分泌。

三、体内精氨酸可增强在葡萄糖刺激下的细胞膜去极化,促进胰岛素分泌,单独无作用

休克早期的代偿意义

一、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与血压

(1)自身输血:容量血管与储血器官的血管收缩、微循环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器官微循环灌注↓,回心血量↑,有助于动脉血压维持。

(2)自我输液:微循环灌<流,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降低,组织液由组织间隙进入血管,补充循环血量+促进血液稀释,血流阻力↓

(3)RAAS系统激活,醛固酮分泌↑,保钠保水/ADH分泌↑,水重吸收↑ (4)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和多种缩血管物质增多,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维持血压;儿茶酚胺还可使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心输出量↑ 二、血液重分布,保证心、脑血液供应

在皮肤、内脏血管收缩时,由于交感缩血管纤维在脑血管分布稀疏,儿茶酚胺增多对脑血管无影响;反而可以激活心脏β受体,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同时,外周微循环灌流减少可以通过自身输血的方式维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供。

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氨升高的机制和脑毒性

一、氨升高机制 (1)氨清除减少:

肝功能障碍,鸟苷酸循环障碍:ATP减少,代谢酶活性下降; 门-体侧支循环形成,氨不进入肝脏。不进行鸟苷酸循环。 (2)氨合成增加:

胃肠道产氨增加:

门脉回流受阻,胃肠道淤血、水肿,菌群活跃,产氨↑,在肠道pH↑下,不易形成NH4+,胃肠道吸收氨↑;

肝功能不全者可合并肾功能不全,出现氮质血症,血尿素排出↓,弥散入肠道,在活跃的肠道菌群尿素酶作用下产氨增加。 肌肉产氨增加:

患者容易出现躁狂与扑翼样震颤的表现,骨骼肌腺苷酸分解,产氨↑。

二、脑毒性

(1)干扰递质间平衡

早期:

氨产生↑,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下降,α-酮戊二酸增多,可转化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引起大脑兴奋。患者表现为躁狂、精神 进展期: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患者表现为神志淡漠、嗜睡或昏迷。 <1>氨产生过多时,谷氨酸与NH3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谷氨酰胺; <2>抑制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γ-氨基丁酸增多;

<3>抑制丙酮酸向乙酰辅酶A的转化,后者不能与胆碱生成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2)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1>影响三羧酸循环关键酶,ATP生成减少; <2>氨与谷氨酸生成谷氨酰胺的过程消耗大量ATP <2>α-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时,消耗大量NADH

(3)抑制神经细胞膜作用

干扰神经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影响膜电位,细胞的兴奋与传导; 线粒体内膜通透性转换孔孔径扩大/通透性增加,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释放入细胞,经细胞色素C途径造成神经细胞凋亡。

急性肾衰竭少尿的机制

一、大量失血、肾缺血等原因:经肾小球滤过水分直接减少。 二、循环血量减少、肾缺血/中毒等原因——肾灌注减少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多,肾皮质外层血流减少; (2)激活RAAS系统,血管紧张素产生增多,收缩肾血管;

(3)肾扩血管物质PGE2、NO等产生减少。最终导致肾血流量减少。 (4)血流粘滞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白细胞粘着,血小板聚集等 三、肾小管管腔阻塞

肾缺血、肾中毒等原因,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细胞碎片脱落,蛋白滤过增多形成管型,阻塞管腔

<1>直接使原尿排出受阻; <2>肾小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肾滤过停止 四、原尿反流

肾小管上皮下基底膜因缺血/中毒而断裂,原尿反流至间质造成肾间质水肿,可压迫肾小管,加重管腔阻塞;还可压迫肾周围毛细血管,使肾脏血供减少,加重少尿。

男,72岁,液化气烧伤全身,卫生所抗休克治疗两天后入院,入院清创,测得体温39℃,心率120次/分,血压128/72mmHg,血钠浓度180mmol/L,尿量300-400/天

一、患者发生哪种水电解质紊乱?说出诊断依据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依据:患者有烧伤病史,具备经皮肤失水的条件;尿量减少、心率加快、脉压加大为循环血量减少引起脱水的表现,从症状上看出现了脱水;血钠180mmol/L>150mmol/L,失水>失钠,诊断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二、解释上述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1)烧伤引起大量组织液渗出,循环血量减少,脉压增大

(2)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率加快 (3)RAAS系统—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分泌—肾血管收缩,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加—少尿

(4)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ADH分泌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少尿

(5)失水>失钠--皮肤蒸发减少—脱水热

试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困难的发病机制

一、阻塞性通气障碍 1、支气管狭窄

长期炎性刺激,引起支气管黏膜腺体增生、支气管管壁充血水肿、管壁结构破坏后出现纤维化,造成小气道的狭窄。 2、内分泌物增多

黏膜腺体分泌大量黏液,与坏死脱落的黏膜上皮等形成团块阻塞管腔 二、性通气障碍

长期阻塞性通气障碍使患者的呼气阻力大于吸气阻力,久而久之肺部将过度通气,肺残气量增加,形成肺气肿。肺泡扩张受限,发生性通气障碍。 总体来讲,患者因有效通气量较少而发生II型呼吸衰竭,引起呼吸困难。

试述肝性脑病患者的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在肠道中,酪氨酸与苯丙氨酸在(脱羧)酶作用下转化为酪胺与苯乙胺。正常情况下,酪胺与苯乙胺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在(单胺氧化)酶作用下分解。 当出现肝功能不全时,门静脉高压导致静脉回流不畅,酪胺与苯乙胺经侧支循环沿体循环进入大脑,在(非特异性β-羟化)酶催化下转化为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这两种物质的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类似,可被神经元摄取、储存和利用,但生理活性远远低于正常神经递质,因此被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假性神经递质产生后,将取代正常神经递质,使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功能失常。例如正常神经递质多巴胺松弛肌肉作用↓,出现以扑翼样震颤为表现的肌张力升高。

水中毒和高渗性脱水对神经系统影响机制

一、水中毒

(1)细胞外液含量增加,渗透压降低,大量水分进入细胞,使得细胞内液量增加,渗透压下降,出现脑细胞和脑组织水肿,患者表现为神志淡漠、嗜睡等; (2)脑细胞肿胀,脑水肿可升高颅内压,引起头痛、恶心等,严重时形成脑疝,压迫延髓,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二、高渗性脱水

(1)细胞外液量减少,渗透压增加,水分由细胞内进入细胞外,细胞内液含量下降,渗透压上升,脑细胞脱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幻觉与躁动的表现 (2)脑细胞大量脱水时,脑体积因脱水而缩小,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张力增大,导致静脉破裂,出现局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无复流现象的机制

解除缺血后血流重新开放,缺血组织得不到足够血液灌注的现象。

一、缺血-再灌注后,缺血部位中性粒细胞增多,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阻塞毛细血管,产生无复流现象。

二、缺血-再灌注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因损伤而肿胀,血管腔狭窄,血流阻塞。 三、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扩血管物质减少,缩血管物质增多以及氧自由基产生等原因导致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大,微血管痉挛、阻塞。

四、中性粒细胞激活后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引起组织细胞炎性损伤,细胞肿胀、痉挛,压迫周围组织细胞,加重组织细胞损伤。

五、由于血管内皮细胞与组织损伤,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广泛微血栓形成,使得缺血组织得不到灌注。

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力衰竭的机制

急性肾衰少尿期水中毒和高钾血症的机制

一、水中毒

(1)少尿期经肾排尿↓,大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形成水中毒 (2)机体分解代谢↑,内生水↑,造成水中毒

(3)少尿期,细胞外液量较多,渗透压较低,若在此期输入或医源性输入液体过多,可加重细胞外液低渗,加重水中毒。 二、高钾血症

(1)肾滤过功能障碍,排K+减少;

(2)组织损伤,机体分解代谢↑,细胞内K+释放↑

(3)代谢产物在血液内淤积造成酸中毒,H+进入细胞而K+转移至细胞外 (4)摄入K+增加(给患者送橘子)

试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引发水肿的机制

试述休克代偿的不利因素

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1)休克早期,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心率加快,舒张期过短导致冠脉供血不足。

(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可引起心室重塑,表现为心肌肥厚,了冠脉对于心肌的血供。 二、RAAS系统活化

醛固酮分泌增多,机体钠水潴留,增加的心室前、后负荷可加重心脏负担,促进心肌局部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心肌重构或血管壁增厚。 三、心脏自身变化

(1)心脏发生肌源性扩张时,心肌细胞肌节长度超过2.2μm时,心收缩力下降,心搏出量下降。

(2)心脏β受体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时可出现Ca2+超载

(3)心室重塑可引起线粒体数量的增长相对不足,ATP生成减少、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Ca2+处理功能障碍等

休克引发心力衰竭的机制

一、休克期,由于毛细血管后阻力>前阻力,血液淤积于微循环,有效循环血量↓,冠脉血流量↓;

机体的代偿:心率加快,心收缩力使得心肌耗氧量↑,在冠脉血流量减少时可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发生坏死。

二、随着休克不断进展,机体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抑制心肌功能,心机泵血能力下降,出现心力衰竭。

三、休克时,由于无氧酵解产物增多,机体出现酸中毒,继发高钾血症→心肌收缩力、兴奋性、传导性等均下降↓,并可出现心律失常。

四、休克时,心肌内可出现DIC,且DIC可与休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造成心衰

1、血液浓缩,粘滞性↑,血细胞聚集; 2、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3、组织破坏,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4、生成大量促凝物质。 五、多种毒性因子抑制心功能

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两种情况及机制

一、VA/Q降低

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气道阻塞性疾病,或因为肺实变、肺不张引起的肺泡扩张障碍类。此时肺泡通气量不足,而血液灌流量并未下降。 (1)功能性分流/静脉血掺杂

肺泡通气障碍,肺毛细血管灌流无异常,静脉血经过通气不足的肺泡时气体成分未能得到及时更新,未能成为动脉血,掺入肺静脉的回心血液中。 (2)解剖分流/真性分流

肺毛细血管部分静脉血经动静脉吻合支/支气管静脉等直接流入肺静脉; 肺实变/肺不张的肺泡完全无通气功能,但血流未减少而掺杂入肺静脉,也属于解剖分流。

二、VA/Q升高

肺泡通气功能无障碍,肺动脉栓塞、DIC等原因引起肺血流减少。表现为通气量无变化而血流灌注量减少。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相当于生理无效通气量,因此称为死腔样通气。

代谢性酸中毒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一、心脏变化

(1)Ca2+依赖性生物氧化酶活性↓,ATP↓,阻碍心肌代谢,影响心肌功能; (2)H+↑,降低心脏β受体对NA的敏感性→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 (3)竞争性抑制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心肌收缩力下降。

(4)血液中升高的H+进入细胞,使胞内K+外移;肾小管上皮细胞H+-Na+交换增多,K+-Na+交换减少,肾脏排K+减少,引起高钾血症,可降低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与收缩性。 二、血液系统变化

H+可引起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及微动脉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导致外周血管紧张度降低,扩张外周血管。 三、神经系统

(1)抑制大脑的酶活性,氧化磷酸化减弱,能量供应下降; (2)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增高,γ-氨基丁酸生成增多; (3)磷脂酶活性增强,溶酶体酶释放,造成神经损伤。

简述DIC分期及各分期特点

一、高凝期

凝血系统激活,凝血酶增多,凝血因子活化,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性↑;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纤溶系统尚未激活 主要表现:微血栓形成,组织缺血性损伤 二、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血液凝固性↓;纤溶系统激活 表现:出血 三、继发性纤溶增强期

促凝物质大量消耗,血浆凝固性显著↓;纤溶酶、FDP↑,纤溶系统功能进一步↑,抗凝与凝血功能紊乱

表现:出血难以抑制,大量失血出现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

肝性水肿的发生机制

一、肝功能不全患者,门静脉回流受阻,出现门脉高压

导致毛细血管内压↑,有效滤过压↑,组织间液增多,引起水肿 二、低白蛋白血症

肝功能不全患者合成白蛋白↓,出现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组织间液滤出↑,引起水肿。 三、肝静脉受压,肝窦内压↑

肝硬化患者肝静脉血回流受阻,肝窦内压↑,血液从肝窦渗至窦旁间隙,导致淋巴液生成↑。当增多的淋巴液量超过淋巴管回流时,淋巴液会从肝表面渗出,漏入腹腔。 四、激素灭活障碍

肝功能障碍时醛固酮与ADH灭活减弱,出现钠水潴留。

肥胖导致II型糖尿病的机制

一、高脂血症

肥胖人群,不饥饿情况下脂肪组织也会分解,进入循环系统,形成高脂血症。 (1)脂肪沉积可通过ROS增加引起胰岛素抵抗,外周葡萄糖利用减少 (2)血液中过多的游离脂肪酸可对胰岛β细胞产生毒性. 二、脂肪内分泌紊乱

肥胖患者脂肪内分泌功能紊乱,升糖因子产生增多,降糖因子产生减少,瘦素发挥升糖作用,导致:

(1)脂肪因子分泌紊乱,产生胰岛β细胞毒性

(2)促进胰岛素分泌与作用的降糖因子分泌减少,抑制胰岛素分泌及其作用的升糖因子分泌增多,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的功能下降。

钙超载产生及其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一、缺血-再灌注时钙超载的产生

(1)无氧酵解↑,H+产生↑,H+-Na+交换↑,细胞内Na+↑; (2)ATP合成↓,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Na+↑

二者共同引起细胞Na+/Ca2+增加,胞内Na+外排,胞外Ca2+内流,引起钙超载 (3)细胞膜损伤,通透性↑,Ca2+大量内流/细胞膜钙泵功能障碍,Ca2+外排↓ (4)线粒体膜损伤,通透性↑/线粒体膜钙泵障碍,二者共同引起细胞质内Ca2+↑ 二、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2)加重酸中毒 (3)破坏细胞(器)膜 (4)线粒体功能障碍 (5)激活多种酶

急性肾衰少尿期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机制

一、高钾血症

(1)肾滤过功能障碍,排K+减少;

(2)组织损伤,机体分解代谢增强,细胞内K+释放↑

(3)代谢产物在血液内淤积造成酸中毒,H+进入细胞而K+转移至细胞外 (4)摄入K+增加(给患者送橘子) 二、代谢性酸中毒

(1)肾小球滤过障碍,GFR↓,导致酸性产物不能滤过,聚集于体内 (2)肾小管泌H+及泌NH3功能障碍,NaHCO3重吸收↓ (3)分解代谢↑,固定酸(如乳酸、丙酮酸等)产生↑

ARDS的发病机制

一、病因

由胃液误吸、弥漫性肺部感染等因素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由休克、重症胰腺炎等激活细胞和体液因素,引发肺内乃至全身过度、失控性炎症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释放的炎性物质引起对自身组织的破坏性损伤。 二、发病机制

(1)肺泡II型上皮损伤,表面活性物质分泌↓,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过度收缩形成肺不张。

(2)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释放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大量炎性物质。

<1>肺泡膜通透性↑,血液进入间质形成肺水肿,弥散功能障碍 <2>中性粒细胞于血管处黏附、聚集,同时血管在炎性物质作用下收缩,造成血管口径↓,血流↓,形成死腔样通气;

<3>炎性介质使支气管痉挛,通气出现障碍,形成功能性分流;

肝功能衰竭时血浆氨基酸的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浆氨基酸变化

(1)患者胰岛素降解↓,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支链氨基酸BCAA↑,血中BCAA↓

(2)胰高血糖素降解↓,出现高胰高血糖素血症,组织蛋白分解↑,肝脏和肌肉释放芳香族氨基酸AAA↑;同时肝降解能力下降可增加AAA浓度。 二、对机体的影响

血液中的BCAA与AAA均结合同一转运体入脑,当BCAA浓度下降时,AAA与转运体结合增多,转运入大脑。

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可抑制多巴胺的合成,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同时自身可转化为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影响正常神经递质的功能。

I型呼衰与II型呼衰的比较

一、I型呼衰

致病原因:肺换气障碍,主要因气体弥散障碍,如呼吸膜增厚、肺泡膜面积减小或肺血流时间过快,导致肺泡中的O2来不及弥散至血液中,但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高,弥散速度较快,因此对CO2无影响 血气变化:PaO2↓

呼吸变化: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反射性加深加快,通气↑ 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碱中毒:通气无影响,过度通气,CO2大量排出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共同):缺氧,无氧酵解↑,乳酸、丙酮酸产生↑ 离子平衡紊乱:呼吸性碱中毒为主,引起低钾血症 治疗:持续吸高浓度纯氧

二、II型呼衰

致病原因:肺通气障碍,主要因性或阻塞性通气不足引起,肺泡O2分压↓,且血液中CO2排出↓,导致肺泡CO2分压↑。因此血液中的O2与CO2均发生异常 血气变化:PaO2↓,PaCO2↑

呼吸变化:除了PaO2下降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还可通过PaCO2刺激中枢和外周感受感受器;当体内PaCO2浓度过高时将引起CO2麻醉,抑制呼吸中枢 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酸中毒:通气障碍,CO2排出↓,潴留于体内,形成呼吸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共同):缺氧,无氧酵解↑,乳酸、丙酮酸产生↑ 离子平衡紊乱:酸中毒引起高钾血症 治疗:改善通气,低浓度低流量吸氧

缺血-再灌损伤的自由基学说

一、自由基的产生 1、黄嘌呤氧化酶增多

缺血缺氧时,ATP↓,引起钙超载,Ca2+依赖性酶活性升高,黄嘌呤脱氢酶向黄嘌呤氧化酶转化增多,黄嘌呤氧化酶产生增多,促进次黄嘌呤向黄嘌呤与尿酸的转化,同时生产大量氧自由基。 2、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

缺血-再灌注后,在补体等趋化物质作用下,中性粒细胞迅速激活并聚集,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 3、线粒体功能障碍

缺血缺氧导致线粒体功能损伤,利用氧气进行代谢的能力↓,产生氧自由基↑ 4、儿茶酚胺氧化增多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缺血、缺氧时兴奋,发挥代偿作用,但再灌注后氧气的增多可使儿茶酚胺氧化↑,产生自由基 二、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性反应 1、脂质过氧化

(1)破坏膜的正常结构 (2)膜蛋白功能受抑

(3)促进自由基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生成 (4)ATP生成障碍 2、蛋白质功能抑制

抑制酶活性、蛋白质变性、受体构型改变 3、核酸与染色体破坏

设计实验,证明中枢性钠钙比值变化对发热的作用及选用什么指标

1、指标:脑脊液cAMP

cAMP在脑重浓度较高,也是调节细胞功能和突出传递的重要介质。被认为是EP性发热的主要中枢介质。动物脑内cAMP升高可迅速引起发热反应,且只在EP性发热中水平升高。脑组织中cAMP含量增多与体温上升呈正相关。 2、实验步骤:向动物脑室内灌注

(1)高浓度等比值液体:cAMP水平不变 (2)CaCl2溶液:cAMP↓ (3)NaCl溶液:cAMP↑ (4)EGTA降钙剂:cAMP水平↑

(5)先灌注CaCl2再灌注EGTA:cAMP水平不变。

(6)同时注射NaCl与EGTA:cAMP水平↑,且上升幅度大于(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