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宜兴紫砂壶奥妙之处

浅析宜兴紫砂壶奥妙之处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 第40卷第1期 2007年2月 江苏陶瓷 Jiangsu Ceramics Vo1.4o.No.1 February,2007 浅析宜兴紫砂壶奥妙之处 夏 颖 (壹兴訾砂工艺厂,宜兴214221) 摘 要 阐述了宜兴紫砂矿土的特色,成型工艺的特点,紫砂茗壶的功能。紫砂陶人 通过利用物质材料,提升砂壶艺术内涵,深入浅出,揭开了紫砂壶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 紫砂;手工成型;茗壶 U 刖舌 漏,不老化,且越用越光润。紫砂泥中所含水云母、石 英、高岭土、赤铁等矿物,成分比较合理,在成矿时矿 土已配比好了,这种粉质细砂岩紫砂土是大自然的恩 赐。宜兴陶瓷工匠在大量生产各类日用陶瓷的原料中 发现优异的紫砂矿土,并将各类矿土物尽其用,在宜 兴陶业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它是宜兴紫砂陶人智 慧的结晶。紫砂矿土生成于石英顶板下,典型的丁山 1966年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司礼 太监吴经墓出土的海棠形提梁大壶,是明嘉靖年间 有纪年可考的紫砂壶。它标志着宜兴紫砂壶从日用 煮水器具走向紫砂壶艺术的进程。明代江阴人周高 起著《阳羡茗壶系》,记有“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 瓷而尚宜兴陶……”。时至今日,茶文化遂成风尚,紫 黄龙山矿甲泥层中散布着紫红色的底糟青泥、天青 泥、红棕泥、大红泥、中槽青泥等块状紫砂泥,在顶板 龙骨夹脂层中蕴藏薄薄的一层浅绿色的本山绿泥,在 嫩泥砂中散露着小颗粒的褐红色红泥。紫砂泥是一种 脊性粘土,呈鳞片状结构,似块状的泥岩,需露天堆放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待其松散后,方可粉碎过筛、捏炼 成制坯用的成品泥。紫泥、本山绿泥、红泥组成紫砂的 基础泥。为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可以把几种基泥 配比调和,亦可在单一基泥中加入氧化物着色剂,使 产品烧成显现天青、紫红、朱砂、墨绿、黛黑等多种颜 砂壶作为品茗佳器,成为上流人士的雅好。他们不惜 重金寻觅、收藏、怡情、赠友、玩赏,一度使得土与黄 金争价。其奥妙之处有以下几点: (1)得天独厚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能发茗茶之 色香味,伴随藏家久用蕴发紫玉香温,似古玉生辉。 (2)壶艺家与书画家享有同等地位。在作品上签 署自己的名号,为同道志士认可。艺道中宏物品类价 值不凡。名品、真品在玩壶鉴赏家手中,似掌上明珠, 百看不厌,品茗中得其余甘。 (3)紫砂壶艺,包融性甚强,中华民族优秀技艺, 皆为之用。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光素器、筋纹器、花 素器,囊括古今中外各种造型设计。随着当今视野的 色。将不同颗粒泥料相掺合,则产品烧成珠粒隐现,产 生梨皮状的质感。穷工毕智,紫砂匠师在简朴的紫砂 土上大作文章,奏出丰富多彩的乐章。以目前情况看, 国内外还尚未发现第二处类似宜兴紫砂的优良矿土。 扩大,宜兴陶艺为世界各国的陶艺家们所瞩目,热衷 紫砂陶艺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美术的文人,共同 创造着紫砂陶艺,使之成为中国特有的艺术珍品。 2风格独特的成型工艺 宜兴紫砂壶历经多年的技术革新,其成功者既 需结构上的改良,亦需工艺技术上的改进。凡紫砂工 1得天独厚的紫砂矿土 宜兴紫砂矿土乃是“泥中泥,岩中岩”。它产于宜 兴陶瓷产区附近的“甲泥”矿内,紫砂原矿在整个矿层 艺产品仍须沿袭传统技艺的形成及发展规律,方可 使作品成为观赏品评之上品。这亦与紫砂泥的特色 结构中时现时隐,且储量较少。以1953年至1985年 历年开采量的统计,紫砂泥的产量仅占总开采量的 1%-2%左右。紫砂泥矿的泥质细而均匀,具有合理的 颗粒级比,抗折强度较高,可塑性、结合性都优于“甲 泥”,烧成温度的范围较宽,色泽丰富,收缩率仅为 10%左右,显微结构中存在大量的团聚状物,制品不渗 收稿日期:2006-10-15 有关。紫砂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较小的干燥收缩 率,较高的生坯强度。这为多种多样的造型提供良好 的工艺条件。千变万化的线条,形成多样的结构。制 作过程的反复塑造、修饰促使手工成型工艺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聪慧的紫砂艺人,采集百家之长,兼收 并蓄,使之形成紫砂壶的独特风格。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夏颖:浅析宜兴紫砂壶奥妙之处 紫砂壶传统的成型方法:打身筒法和镶身筒法。 它可根据设计意图,用手工拍打泥片,或依样裁片粘 接而成。熟悉紫砂壶成型技巧是完善工艺的关键。手 工成型需配置泥凳、搭子、转盘、规车、尖刀、旁皮刀、 明针等基本工具,以及随时制作因产品工艺要求的专 用工具线梗、蔑子、刮子、牙子样板、印模等。同时需理 解紫砂壶艺基本要素,如:壶体转折、结构、口盖、的、 嘴、把附件的配置,组成统一和谐的整体。匀称流畅, 寓变化之中。整齐划一,于刚柔并济,骨肉亭匀的权衡 比例。成型技艺的高低不仅仅是制作,更重要的是文 化知识的运用、升华造就紫砂工艺的价值。手工成型 工艺的关键是对泥坯表面的精加工,进行精细的括平 修整、装饰处理。从泥料制备到成品的烧成一体化的 造型设计制作,是紫砂陶优于其它陶瓷之处。 紫砂陶的作者的作用: (1)紫砂泥颗粒较粗,有许多不同颗粒组成,且 成鳞片状,加工泥坯时,须掌握泥中水分,用拍子拍 打、压挤,用竹蔑压挤规整,用明针反复刮光,其目的 是将坯体表面凸起的粗颗粒向下压挤,将坯体修整 光润平整,在外表形成一层较细的表层,达到脱手则 光滑照面,山炉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烧成后因大 小泥料砂粒烧成收缩不一致,犹如梨皮状的砂质隐 现,且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 物组成等因素,而形成空隙,产生双重气孔,使之形 成透气而不渗漏的气孔,蕴发茶的色、香、味,隔暑不 变味的实用功能。 (2)紫砂壶造型别致多变,装饰与造型制作为一 体,均由作者从泥料的配置到成品的加工独自完成。 它表面肌理裸露,不可施釉,必须把坯体处理得轮廓 分明、结构严谨、线条清晰、装饰得体是制作的基本 要求。光素器必须达到珠圆玉润,点、线、面、体转折 有序。筋纹器需达到纹理清晰,口、盖转换吻合自如。 花塑器需达到简洁、明快、适用,模拟夸张自然物体 寓象之中。壶体装饰手法选择浮雕、半浮雕、浅雕等 艺术风格,溶于制作全过程中。这三类造型形制几乎 包罗各种造型的可创性。随着现代艺术进入陶瓷领 域,对紫砂传统技艺形成了撞击,丰富了紫砂器的表 现形式。紫砂文化博大精深,它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力 特别强,并促使新的成型工艺技巧的产生。 3品质独优的茗壶功能 中国人对茶再熟悉不过,上有达官贵人、帝王将 相,下至平民百姓、文人墨客。喝茶、品茶、茶艺、茶痴 技艺探讨 25 代表了不同人对茶的理解。随着对茶的品评鉴赏,喝 茶择器亦成为一种时尚的追求。除了品尝茶香美味 之外,通过欣赏茶具的设计、造型、装饰等,使人获得 更多的艺术享受,并增加了文化的交流,增进友谊。 我国茶文化中,茶具器皿十分丰富,但仍以紫砂壶为 最,被誉为瑰宝。明代废团茶为散茶,可直接冲泡,各 类精美的茶壶就应运而生。以制壶妙手供春、时大彬 为代表,所制的宜兴紫砂壶,在明代中期蓬勃兴起, 价胜金玉,为人所珍,久盛不衰。追根溯源,关键在于 宜兴紫砂壶品质独优的茗壶功能: (1)紫砂壶体致密,质坚,表面不上釉,取天然泥 色烧制而成,具备开口气孔与闭口气孔的显微结构。 盛茶不渗漏,又有一定的透气性。用其泡茶既不夺 香,又无熟汤味,能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冷热适应 性好,冬天注入沸水或者文火炖烧均无胀裂。壶体大 小合宜,一壶在手,手感光润,摩挲品评,茶汤养壶, 倍觉亲近。使用年代愈久,愈显色泽古雅。它之所以 受到历代人间的珍视,主要在于它内蕴的日趋臻境 的实用价值。 (2)紫砂壶依附于茶文化,它要表达作者的意 境,要求环境和茶艺追求的意境相一致,一把好壶往 往是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于 一体。紫砂的自然色泽加上陶艺家的创造,自然比金 玉其外,珠光宝气的物品价值高得多。历代紫砂壶的 创造吸引着许多的文人墨客、商贾要人的参与,促进 了紫砂文化的日益兴盛。 (3)紫砂壶主要以器型取胜,随时代而演进,适 应潮流。有历代名家珍品的光素器、筋纹器,有精品 竞艳的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贡品的紫砂壶,有陈鸿寿 创导“字随壶传”的曼生壶,有近代紫砂艺人走向海 外获奖的掇球壶。它饱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经 制壶艺人之手创造千变万化的壶式,显示风姿,在创 造紫砂文化的同时,亦造就一大批制壶名家。 (4)因地制宜,从容量大小到款式要求,分层次、 分特色,有适应普通百姓喜爱的工艺壶,有文化人士 品茗收藏的名家壶,有供闽南地区冲泡功夫茶的朱 泥小平壶。从紫砂壶产生之时起,随时代发展而变 化,工艺技术上不断提高,造型日趋完善,装饰风格 越来越多样化。但它始终遵循本身的特征和规律,紫 砂具有质地朴实、素净、清雅,色泽深沉、古朴的特 点,除特有使用功效外,其造型高雅浑朴,与陶塑一 样能给人美的享受。中国文人在美学上追求幽雅之 趣,正契合了紫砂壶雅致素净的风格,他们不仅十分 喜欢,而且亲自参于设计,题诗作画,促进了紫砂壶 (下转第27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周定芳:紫砂“三泥”之我见 技艺探讨 27 烧成后形成的沧桑感,是无法人工完成的。早有人用 庸、亚明等等,这对宜兴紫砂文化内涵的扩展和深化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一现象是其它工 艺领域中所罕见的。而其中影响深远的则首推陈曼 生。陈曼生善画山水,风格简淡意远,一生酷爱壶艺, 借鉴其它陶瓷的烧成方法,来试图寻求紫砂的变幻 莫测,试验带来意外收获的同时,也往往令陶艺者们 倍受有得必有失的真实结局,找到了丰富变化,跑掉 了泥性的纯净,特别是用作饮具时,无疑丢失了泥的 优势。若想在色彩上、外观上求得一种变化,又不失 他所设计的壶雅称“曼生壶”。他的壶型质朴、简练、 大方,为前代所没有,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自 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 生时期才完善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紫砂文化中的 一紫砂固有的纯净及它与生俱来的优良特性,这无疑 已是不断探索紫砂泥性和表面肌理变化的新动向, 更印证新一代紫砂发展的新气象。 相传明正德年间,吴颐山的书僮供春“给役之 暇,窃仿老僧心匠”,试着跟金沙寺僧捏制茶壶。周高 起《阳羡茗壶系》中嘉誉供春的作品云:“栗色暗暗, 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则矣!”泥质温润凝 重,造型浑厚健朴可谓砂艺之典模。供春成为紫砂陶 艺史上第一个被记载下来的大师傅,被誉为“泥性” 始祖。 个“情”字达到了新高度。 紫砂壶在众多陶艺中能自成一体,形成自己独 特的语言风格,归根到底的根本原因还是泥情。泥的 性质决定了紫砂的昨天和今天,还将影响明天。它的 可塑性造就了砂壶现有的语言,又制约了砂壶独占 鳌头的尊贵未来。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 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 六百多种。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书 法、绞泥、泥绘等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 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壶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世 三、泥情——气质之美 宜兴紫砂壶经久用、久养的功夫培养,养成了浑 圆脂润、方敦厚重、珠玑隐现、肌体丰满、亚光宝气、 似玉洁莹,像是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看到了完美肌理 的真容。紫砂段泥壶,有人认为“段泥壶泡茶容易脏, 代传承,当代的紫砂人更是鬼斧神工,作品神、气、形 (力)三者皆成一气,泥性、泥味、泥情交相辉映,推陈 爱者甚少”。然而养好的段泥壶,如铜质之色,似玉石 之光,击之有铿锵声,胡玉胡金别有一番精神,朴质 可爱。泥情便也在此中诞生了。 宜兴紫砂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自明迄今,有诸 多文人参与设计、书法、题诗、绘画、刻章,与陶艺师 出新,变化莫测,达到了紫砂文化的新高峰,为中国 陶艺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参 考 文 献 共同完成作品。题诗镌刻,以壶寄情,以致于“字依壶 传”“壶随字贵”。其中较著名的有陈继儒、董其昌、郑 【1】 李正中,刘玉华.中国紫砂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l995 [2】 张浦生,王健华.宜兴紫砂鉴定与鉴赏[M】.南昌:江西美术 出版社,2000 板桥、陈曼生、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唐云、冯其 (上接第25页) 的文化风格的发展,使之独树一帜。它与中国山水画 参 考 文 献 相似,寥寥数笔而意境深远,而这也正是紫砂壶的 魅力所在。 【1】周高起.宜兴茗壶系【M】.丁西版影印本 【2] 清吴.阳羡名陶录[M】.美术丛书.江苏大籍出版社,1986 【3】 蒋赞初,杨振亚,贺盘发,等,宜兴紫砂的历史及现状嗍,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结 论 宜兴紫砂壶的奥妙所在正如紫砂著述中指明的 “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紫砂壶艺有今日这种浓重的文化氛围,这与中国茶 [4]江苏宜兴陶瓷公司.紫砂陶瓷造型【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 版社.1978 [5】韩人杰,叶龙耕,贺盘发,等.宜兴紫砂陶的生产工艺特点和 显微结构[J].江苏陶瓷,1981 【6]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艺、茶文化分不开,紫砂壶艺的发展,实际上是热衷 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美术的文人共同创造的。 [7】 叶龙耕.紫砂陶的起源及生产工艺探讨【J】.江苏陶瓷,1990 【8]李壮大.宜兴紫砂怎样成为中国名陶.油印本19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