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西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应用发展探究

中西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应用发展探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0年4月第8期

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中西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应用发展探究

杨小林

重庆市开州区云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 405400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工作的发展现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融合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与预防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提升中西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应用效果的思考与建议。【关键词】中西结合;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8-0033-02

随着医学理念及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与创新突破,中西医结合疗法发展迅速,在许多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这也使得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发展与应用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与焦点。但是,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许多疾病的诊治中的应用还有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就中西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应用发展展开论述和剖析。

1 中西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的优势

1.1心血管疾病症状与特点 心血管病是心脏和血管疾患引起的,发展症状主要有:出现眩晕健忘现象、胸闷、呼吸出现困难、经常打哈欠等。究其原因,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是使用烟草、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除了先天因素之外,经常久坐不动、精神压力比较大的脑力劳动工作者,如司机、医生、教师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以高发的急性心肌梗死为例,急性心肌梗死常常并发很多危险情况,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因为心肌梗死发病急,死亡率高,所以人们谈之色变。其中,冠心病是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便秘、抽烟酗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都可能诱发心肌梗死。由此可见,心血管疾病,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都是极大的折磨和威胁,对于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1.2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的发展现状 心血管疾病的诊治,目前主要依托于彩超和心电图等传统诊治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应用较为的成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确诊有较大较好的帮助,但是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探究和进步,例如通过检测官腔大小和粥样斑块,提取必要的组织信息来诊治心血管造影等新技术正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和突破。除此之外,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技术来诊断冠心病等一系列措施都在实践中慢慢的推进和普及。然而,由于心血管疾病种类繁多,引起疾病的因素也不尽一样,这也导致了目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与预防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上,医院及医护人员对患者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指导等一系列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一直都有开展,但是进度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同时患者不重视预防,对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重视度不够。此外,生活习惯不健康,饮食不合理,缺乏锻炼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1.3中西结合诊治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和价值 中医

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可谓博大精深,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特色突出,临床实践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有很多特色,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受益无穷。中西结合疗法的优势在于集中了中医和西医的精髓,以中医的理念,采取西医的先进技术,对各类心血管疾病进行分类而治,进而取得更好的诊治和预防效果。具体而言,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心血管不是说单一用哪一类药物能够取得很好普遍的疗效,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即便患上同一种病,每个人的表现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充分个体化的治疗,而这种充分个体化的治疗就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所以,对所有心血管疾病来讲,在诊断清楚的基础上,如果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就能够更精准的为病人治疗,更精准的治疗便会使患者更好的受益,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疗法诊治心血管疾病,能够把西医学中最先进的技术、最安全的技术应用到疾病的治疗,同时又能够把我们的中医疗法,包括中医的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融入到治疗当中,也包括中医健康理念和康复理念,能够让病人从疾病的诊断治疗到康复、预后等,全过程受益,具有从治疗效果到经济优势两个方面的优势。

2 中西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应用分析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无论是用来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还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都有很好的疗效。这些古代经典方剂在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副作用也比较小;西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发展形成了许多西药和先进的诊治技术,但是这些常用药这有很多禁忌症,同时也可能产生较大的副作用。这也就是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而生的主要原因。融合了中医理念和西医技术的中西结合疗法,可以有效的减少西医的药量,减少其副作用,同时中医的治疗和康复理念对于心血管疾病中的呼吸困难、心悸、水肿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后期的预防过程中也能够发挥其优势。相关研究表明,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中医和西医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中西结合的重点思想就是中西并重,如何来平衡中医和西医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权重和措施选择,需要根据哪种治疗方式能切实治愈疾病为前提,哪种治疗方式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及其临床预后,在这样的背景前提下,便可决定以哪种方式为主,哪种方式为辅。例如,近些年来西医的介入治疗方法,对于很多心血管疾病的诊治起到了不错的效果,那么中医在其中应该如何立足和发展就成为了许多人探究的焦点。以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式治疗为例,细究之我们可以发现,西医的介入式治疗方法,仍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医学食疗与健康

33

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无法保证万无一失,仍有20%的患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同时对于微血管的闭塞是无法进行介入治疗了。但是,结合中医学中的中药则可以很好的改善血管微循环;除此之外,西医西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和改善方面无法起到固本的改善效果,但临床数据显示,中药则在这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可以应用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例如,对于危重病人的救治,可以通过西医的介入疗法进行救治,然后在康复过程中再主要以中医药解决再灌注和微血管堵塞等问题,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同的切入点和融合点将中医药整合到现代医学中来,将优势互补,使两者进行内在的有机结合。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疗法是将两种治疗模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规范,针对西医治疗薄弱的环节,加之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进而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需要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和药物的应用效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掌握和认识,进而为患者的疾病诊治和预防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提升中西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应用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于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明显优势和应用效果,持续提升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并不断推广和普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为此,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展望[1-5]。

其一,加大对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基础探究和临床实践应用,完善中西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技术与措施。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每一个阶段能发挥出怎样的功效,在某个阶段或环节应该如何搭配才能更为有效等问题都是需要在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去探索,深入探究中医学理念与西医学思想之间的契合点和共同发展的可能性,不断融合中医与西医的思想,只有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才能一步步的提升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心血

(上接第32页)

2020年4月第8期

管疾病诊治与预防中的应用效果,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其二,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工作。中西医结合疗法目前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充足的重视,同时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工作也在有序的展开,但是在预防方面,目前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进展却不尽如人意,健康教育和普及程度也远远不够。因此,提高对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视,从思想理念到实践措施都将中西医结合疗法融入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中来,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健康生活提供助力。

总的来说,丰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理论与实践措施,高效的将中西医结合疗法融合到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与预防中去,更好的规避心血管疾病的的致病因素,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效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治服务和预防指导。

4 结语

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与预防中,中西医结合疗法,融合了中医学理念和西医学的先进技术,确保在治疗的各个进程中都能有较好的诊治技术和措施。同时,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持续丰富中西医结合疗法,那么才能不断提升中西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治质量和预防效果。参考文献

[1] 王秀勤. 中西药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8): 1021-1022.

[2] 高荣敏, 侯远鑫. 中西药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配伍禁忌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10): 4-5.

[3] 王艳松.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 6(3): 81-81.

[4] 任厚德.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J]. 中医临床研

究, 2017, 9(10): 145-146.

[5] 董晓瑞. 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心血管疾病[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8): 201-201.

性抑制物质,对病毒进行抑制,从而减少鸟苷三磷酸,阻碍蛋白及病毒mRNA合成,达到抑制病毒复制、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本研究联合应用中西医疗法后,所取得的实验数据一一证实了以上说法:结合组发热症状、局部淋巴结肿胀及疼痛评分均低于西医组;结合组WBC水平明显高于西医组;结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59%)较西医组(75.68%)高(P<0.05)。

综上,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疗效,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发热症状,改善淋巴结肿痛情况,增加机体白细胞含量,促进恢复。参考文献

[1] 江俊, 孙媛, 陈英, 等.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

展[J].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9, 19(02): 128-130+136.

[2] 靳汝辉, 黄子慧, 钮晓红, 等. 银僵Ⅰ号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

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17, 12(07): 1604-1607. [3] 汪丽蕙, 许广润, 张树基. 现代内科诊疗手册[M]. 北京: 北京医

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合出版社, 1994: 391.

作者简介:侯申(1992-),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学历,护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护理。E-mail:houshen@163.com

3 讨论

在西医学中,坏死性淋巴结炎属于较为罕见的自限性疾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发热、淋巴结肿痛、白细胞减少等,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有明确定论,临床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或感染相关。在中医学中,坏死性淋巴结炎属“痰毒”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与热、毒、痰、瘀相关。机体本虚,卫表不固,风热邪毒由表入里,壅塞气血,阻滞经络,致血运不畅,灼津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卫气郁遏或卫阳亢奋,致恶寒发热;热毒蕴结于少阳之络,阻滞经络,致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当以解毒化痰、清热疏风为原则。

利巴韦林别名病毒唑,属于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主治病毒性感染疾病,而淋巴结炎恰恰由细菌沿患者淋巴管侵袭淋巴结而引起。相关研究表明,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情进展与机体血清IP-10、Mig、FasL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再次提示本病病因与病毒感染具有密切相关性。利巴韦林进入人体病毒感染细胞后,能够迅速磷酸化,产生病毒合成酶的竞争

3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医学食疗与健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