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总第150期)
内蒙古煤炭产业面临的
挑战及对策分析
AnalysistheCoalIndustryChallengesandCountermeasuresinInnerMongolia
韩凤永
HANFeng-yong
(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InnerMongoliaFinanceandEconomicCollege,HuhhotInnerMongoliaChina010051)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系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
为基础的能源工业体系,煤炭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国家重要的煤炭安全供应保障基地。伴随着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针对煤炭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煤炭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597(2009)03-0023-05
Abstract:Therearelargecoalresourcesreservesandbeingplentyofrichcoalandassociatedsymbioticmineralresourcesin
InnerMongolia
AutonomousRegion.Afteryearsof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acoal-basedenergyindustrialsystemhasinitiallyformed,thecoalindustryhasbe2comeapillarindustryoflocaleconomyandnationalcoalsecurity-assuringbase.Along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oalindustry,theproblemssuchaslowresourcescomprehensiveutilizationlevel,theshortindustrialchain,seriousenvironmentalpollutioninsomeareasandecologicaldamageandotherproblemsbecomingmoreandmoreprominent,accordingtotheabovementionedtheauthorputtsforwardsomerecommendations.
Keywords:Coalindustry;
Resources;Recyclingusage;Sustainabledevelopment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煤炭资源丰富,目前已
形成了煤炭资源勘探开采、综合利用、机械制造和科研等配套的较为完整的煤炭产业体系,煤炭产业已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在内蒙古一次能源资源中占90%以上,不仅为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同时也支持了我国中东部省市的能源需求。伴随着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内蒙古煤炭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概况
(一)煤炭资源的特点
1.分布广、总量多、资源集中。内蒙古目前查明
煤炭资源储量达到7016亿吨,居全国第一位,预测
煤炭远景储量12250亿吨,占全国预测远景煤炭资源储量的22%。全区已查明含煤面积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在探明储量中亿吨以上的整装煤田31处,其中:百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田8处,百亿吨以下十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田11处,十亿吨以下一亿吨以上的煤田12处。全区31处亿吨以上煤田占全区煤炭资源量的97.38%,一
[收稿日期]2009-03-30
[作者简介]韩凤永(1954~),男,内蒙古财经学院金融学院,教授。
—23—
韩凤永 内蒙古煤炭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半以上的煤田尚未开发。内蒙古目前有六大煤田和十四个主要矿区。六大煤田占全区煤炭保有储量的79%。从地理分布看,内蒙古东部的煤炭资源大致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从呼伦贝尔市到锡林郭勒盟的东北—西南向的狭长地带,以褐煤为主。其中的胜利、霍林河等煤田是国家目前重要的电煤开发区。内蒙古西部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市盆地,包括准格尔、东胜、桌子山三大煤田,约占全区保有资源量的54.39%。以长焰煤、不黏煤为主,煤质优良,具有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等特点,煤田规模大,适宜于露天或大型机械化开采,是理想的能源重点开发区。内蒙古东胜煤田与陕西神府煤田合称东胜—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中最大的一个。
2.煤层埋藏浅,厚煤层多。内蒙古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有四个,分别为伊敏、霍林河、元宝山和准格尔露天煤矿。霍林河煤矿是我国建成最早的现代化露天煤矿,准格尔煤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露天开采煤田。目前,内蒙古共有露天煤矿136处,设计能力2.4亿吨,占总设计能力的41%。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北郊的胜利煤田,是中国最大的、煤层最厚的褐煤田,煤层一般厚度200米以上,最厚处400米,面积675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59.32亿吨。3.煤种齐全、品质优良。低硫优质煤占总储量的70%。按照煤炭变质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各煤种所占的比重为:无烟煤占0.08%,贫瘦煤占0.32%,焦煤占2.9%,肥煤占0.1%,气煤占8.8%,不粘及弱粘煤占63.1%,长焰煤占10.8%,褐煤占13.9%。内蒙古西部的烟煤和东部的褐煤都具有易于液化和气化的优点,都是优质的化工原料。4.煤系生、伴生矿产资源丰富。煤系地层中的共生伴生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铝土矿、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甲烷及稀有元素镓、锗等。
(二)生产及综合利用情况
2008年内蒙古煤炭产量达到4.57亿吨,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30.6%,全年增量占全国总增量的55%以上。2001年至2008年内蒙古累计产煤18.66亿吨,2008年,全区矿业产值达到近千亿元(不包括油气矿产),占当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4%。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关闭、淘汰、整合等措施,加大对大型煤矿和煤炭企业集团的扶持力度,使得煤矿数量大幅度减少,截至2008年底,内蒙古共有—24—
煤矿606处。随着内蒙古煤炭—电力—化工一体化战略实施,围绕煤炭产业,初步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金”、“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产业链,能源、重化工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初具规模。煤炭产业链,转化率不断提高,逐步由资源生产型向能源重化工型、循环经济型的战略转型。
二、内蒙古煤炭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近几年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较快,煤炭资源转化率、回收率以及煤矿废弃物循环利用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国内产煤的先进省份与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相比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方面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增长中能耗较高。在内蒙古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一直是主要能源,原煤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长期保持在90%左右,从能耗方面看,2001~2007年内蒙古能源消费增速都在19%以上,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1%。2007年内蒙古万元GDP能耗为2.305吨标准煤,居全国第五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4.879吨标准煤,居全国第四位。内蒙古属于能耗较高的省份之一,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强。2.资源浪费严重。煤炭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煤炭开采和煤系地层中的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回收率比较低。目前内蒙古煤矿数量为606处,但中小煤矿的比重很大。小煤矿由于采煤方法落后,资源回收率目前仅为30%,基本上每挖1吨煤要消耗2吨多资源。内蒙古煤系地层中的共生伴生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回收率很低,大部分共生伴生矿产资源浪费掉了。3.产品结构单一。煤炭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煤炭洗选比例较低,品种结构不合理。内蒙古煤炭企业原煤作为最终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比例较高,大量煤炭未经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原煤比例过高造成了商品煤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低,同时也加大了煤炭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煤炭产业链短,转化率不高。围绕煤炭产业,初步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金”、“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产业链。但从总体上看,原煤转化率并不高,产业链较短。在加工产品结构中初级加工产品比重高,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低。4.煤炭产业集中度和集群化程度低。内蒙古煤炭企业呈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总第150期) 小型和分散状态,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所占比重十分有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08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中内蒙古仅有3家。分散而众多的中小型煤炭企业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低下,影响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滞后于煤炭产业的发展
煤炭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但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源。煤炭开发利用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和废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开采煤矿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有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废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它们直接造成地表沉陷,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等。由绿色和平组织、能源基金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2008年10月27日共同发布的《煤炭的真实成本》报告指出:“我国每使用1吨煤,就会带来150元的环境损失;仅2007年,我国煤炭开采、运输和使用造成的外部成本达到1745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7.1%。”内蒙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系统整体上比较脆弱。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煤炭产地的生态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另外,内蒙古煤炭资源大部分分布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矿区和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其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不仅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甚至危及到城乡居民的生存。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挥发的碳氢化合物造成了区域性的环境酸化,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草场农田塌陷、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枯竭、地表植被大面积枯死的现象,而水资源的污染和矿区地下水下降又诱发了荒漠化、沙漠化的出现。一些地区和企业依赖资源的消耗而获得自身发展,短期效益特征明显。资源型企业在获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付出了较低的生态成本。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区重点监测的河流中,约二分之一的河流水质为良好或轻度污染,二分之一为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湖泊水质多为重度污染,水库为轻度污染;监测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城市有13个,其中,有6个城市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145.6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1.19倍,其中工业排放量129.6万吨;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363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2.1倍。工业固
体废物中产生量较大的是尾矿、煤矸石和粉煤灰,分
别占总量的32.9%、28.7%和16.4%,合计为78.0%。据内蒙古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为9.33亿亩,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52.6%,沙化土地总面积为6.23亿亩,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35.16%。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煤炭产业的发展,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严重。
(三)内蒙古中西部水资源紧缺
内蒙古中西部属于性半干旱地区气候,水资源相对不足。中西部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区25%,年降水量普遍少于300毫米,年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资料显示,锡林郭勒每年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9.6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3.98亿立方米,其中实际可提供的有效水量仅为3.1亿立方米。2007年全盟用水总量已经接近3亿立方米,这也就意味着锡林郭勒根本没有更多地表水来满足新建能源项目的用水需求。按照国家规定的能源工业用水定额:百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需水标准为1.0~1.2立方米/秒,煤炭矿区综合用水低限标准为2立方米/吨原煤,其中开采煤炭的需水标准为1立方米/吨原煤。内蒙古中西部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四)煤炭输出缺乏高效便捷的通道
我国主要的煤炭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内地,内蒙古煤炭要输送到消费地需要长距离的北煤南运。目前内蒙古煤炭运输主要是铁路和公路。公路运输的缺点是运能小、长距离运输成本高,并且对公路周边地区造成一定污染,所以,在煤炭外运中只是起辅助运输作用。长期以来内蒙古煤炭外送主要靠铁路,铁路的运能一直都很紧张,蒙西煤炭主要是经由集运线路通过晋煤外运线输出到京津冀、华东和华南。内蒙古主要的煤炭产地至主要的煤炭消费区和港口缺乏高通过能力输送渠道,蒙西蒙东的一些大煤矿企业只能以运定产。挖出的煤炭由于运不出去长期自燃和风化,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为高浪费、高污染的小发电厂、炼焦厂提供了低成本的生存条件。由于运输紧张导致煤炭
—25—
韩凤永 内蒙古煤炭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运价过高,使中间环节的盈利高于生产者,直接影响了煤炭合理定价机制的形成以及正常的市场秩序。为保证煤炭的北煤南运,国家应加强现有铁路的扩建和改造,提高过货能力,地方也要加大投入搞好区内的公路建设,加快商品煤的流通。
(五)技术和装备水平偏低
内蒙古煤炭产业由于中小企业占比较大,煤炭开采技术和装备水平总体偏低,科技研发投入较少,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煤炭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依靠大规模增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为主,科技进步尚未成为主导因素。一些老煤矿存在着设备老化、超期服役、主要设备技术性能低等问题,集体和乡镇煤矿大都是半机械化或非机械化开采。就全国来讲,尽管我国在利用煤炭资源某些技术上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一些关键的高端的煤炭开采和转化技术、设备自主开发能力依然相对薄弱。我国目前煤矿主要关键设备新度系数不到30%,小煤矿基本沿用原始落后的采煤方法。
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做好煤炭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煤炭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提高全民的能源资源的保护意识;做好煤炭资源精查工作,科学编制煤炭资源保护规划;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认真执行国家产业和行业准入条件,杜绝落后生产能力向区内转移。近几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调整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发展。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推进产业升级是今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5.积极推进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集群化的提高。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要求,淘汰技术落后、效率低、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生产能力,使资源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关联度,逐步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的优势产业集群,从而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2008年出现的金融危机给我国能源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调整机遇。金融危机使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和,内蒙古要抓住这次机遇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煤炭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使煤炭产业步入良好的持续发展轨道。
(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内蒙古草原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关系到“三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和建设好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人民的重要职责。所以,内蒙古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煤炭产业的发展,明确煤炭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强度,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1.强化环境法治,加强监管。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尽快完善矿区开发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能源补偿机制,使资源、环境和社会约束条件成为煤炭生产的硬约束。2.坚持保护优先、控制或不合理的煤炭资源开发活动。要按照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承载能力规划煤炭产业的规模。对于特殊地区应实行特殊的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实行性开发。例如,锡林郭勒盟是京、津地区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煤炭资源开采首先要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将这里的生态保护好就是对国家做出了最大贡献。3.国家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应采
三、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加强煤炭资源的保护,提高综合利用水平1.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品种。扩大原煤洗
选加工比重,满足市场多层次的商品煤需求。从提高洗选煤技术和增强利益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提高商品煤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洁净煤技术,使煤炭真正成为优质能源,从而保持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2.积极推进煤炭资源的转化。在继续推进煤电转化的同时重点加大大型煤炭液化、煤焦化、甲醇、二甲醚、甲醇制烯烃、煤焦油、腐植酸、尿素深加工项目建设。美国是世界上煤炭生产和出口大国,为实现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美国能源部从1985年开始投入巨资,引导企业资金用于煤炭洁净燃烧和洗选加工及煤转化方面的研究,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3.提高煤炭共伴生资源和煤矿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地方应调动财政、信贷等多种手段鼓励支持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尽管资源的综合利用受资金、技术以及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地方的思想认识和决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实实在在的行动。4.加强煤炭资源的保护。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内蒙古—26—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总第150期) 取特殊的,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由于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单靠内蒙古自身的力量来恢复生态环境困难较大。国家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内蒙古环境治理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和推广。4.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避免高耗能产业向区内转移。“十五”以来,内地的高耗能企业受到当地电力的而向西部转移较多,加重了西部区节能减排的压力。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的要求,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小煤矿、小火电机组、小水泥、小电石、小焦炭等落后生产能力。5.完善地方的政绩考核制度,避免用单一的经济增长速度来衡量地方的工作和业绩,更多的要体现资源环境成本和人民生活质量因素。内蒙古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各级都希望当地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去赶超其他省市。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浪费的项目上马。6.加快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经济的发展虽然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但对能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上看,为了节约一次能源和保护环境,降低燃煤对大气的污染,能源技术和消费结构都向清洁、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各国都在降低煤炭生产量,甚至有的国家宣布要停止煤炭的开采。
(三)提高水危机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煤炭开发和加工转换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水资源成为内蒙古中西部能源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内蒙古要发展煤炭产业必须充分考虑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1.提高水危机意识。加强宣传,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2.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禁止或延迟煤炭资源的开采。3.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的规模。把是否采用了高效的节水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作为引进能源投资项目评估的重要指标。4.严格控制工业直接使用地下水,对企业严格执行核定的用水量,实行以水定产,建立节水的经济激励机制。5.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需要处理大量的煤矿疏干水,鼓励煤矿生产企业最大限度地使用疏干水。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煤炭企业的装备制造和节能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缩小与发达国家煤炭工业的技术水平差距。2.通过技术改造促进采掘机械化装备水平升级。对超期服役和采掘机械化程度低的设备,要根据企业的条件和特点,通过技术改造促进其升级。3.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才能使技术创新符合市场需求,企业成本降低利润增加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所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化的进程和的支持力度。4.加强煤炭生产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同有关国家在洁净煤利用和煤炭转化项目等重大技术方面的合作。
[参考文献]
[1]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TA4511-PRC咨询专家组.建设内
gov.cn.2007-12-26.
[5]国家统计局.200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
蒙古自治区新型国家战略能源基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2.
[2]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2008-07-14.
[6]陈 伟.内蒙古煤炭产业优势及发展———国家战略能源基地的
通)[EB/OL].2006-05-24.门户网站http://www.gov.
cn.
[3]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
未来[J].西部资源,2006,(6).
[7]白喜辉,戴 宏.2008年内蒙古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全国最低[EB/OL].www.nmg.xinhuanet.com新华网内蒙古频道.208.2009-02-0209:42.
[8]张丽娜,柴海亮.内蒙古煤炭工业优化升级初步实现又好又快发
划[EB/OL].2006-10-27,内蒙古经济信息网http://61.138.111.
231:8080/index.aspx.2008-1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EB/OL].二○○七年十二月,发展改革委网站http://www.sdpc.
展[EB/OL].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09-03-03.
[责任编辑:张建荣]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