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伤外科 2019 年 4 月第 24 卷第 2 期 ZH J J Traumatic, April 2019,Vol.24,No.2•326«•诊治分析・颈动脉斑块、狭窄与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杨光亮王震【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狭窄与早期缺血性脑卒中(IS)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早期IS 患者128例作为早期IS组,同期选取无早期IS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检査颈动脉斑块与狭窄情况.分析颈动脉斑块、狭
窄与早期IS的关系 结果 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早期IS组和对照组斑块发生率、性质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斑块不稳定和颈动脉IMT增厚、重度狭窄是早期I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
论 颈动脉斑块与狭窄与早期IS的发生有关,提示应加强对斑块不稳宦和颈动脉IMT增厚、重度狭窄人群的干预,应能够有效预防早期IS【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狭窄;预防;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 1009-7147.2019.02.056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临床上常见的 脑血管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 在我国发病率为250 /10万,仅次于西伯
病;④有慢性感染性、免疫性、严重出血 表示采用£检验,对等级资料采用秩和
倾向等疾病;本研究经伦理会审批通过
Z检验,对计量资料比较以&土$)表示采
用/检验,早期IS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 单因素分析,颈动脉斑块、狭窄与早期IS
1.2方法:①资料调査,采用回顾性调
査分析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
利亚地区(300 /10万),且随着我国社会 老龄化、人们生活和饮食的改变,其发病
1月本院收治的早期1S和无早期IS患、
者的资料进行查阅,查找一般资料和超 声检查颈动脉斑块与狭窄情况,统计所 有患者的资料,并分析颈动脉斑块、狭窄
的关系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 体健康叫 而IS的发生主要是由动脉粥
样硬化所致,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及
2结果其斑块形成,可引起脑血液灌注减少,若 斑块脱落,易栓塞脑血管而引起IS的发 生,提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防
与早期IS的关系;②一般资料,所有患 2.1早期I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
结果分析显示,早期IS组和对照组性 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
者入院后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性别、年 龄、吸烟等资料,并在行实验室检查后收
治早期IS具有重要的意义叫 对此,本研
集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资料; ③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取平卧位、
吸烟和斑块形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Q0.05),两组斑块发生率、性质和 颈动脉IMT、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
究通过超声检测早期IS患者颈动脉斑
块与狭窄情况,并与无早期IS患者比较, 探讨其与早期IS的关系,以为临床预防
头略偏向对侧,通过PHILIPS IU22型彩
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L12- 学意义(PvO.05)。见表1早期IS的发生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5MHz)检查颈总动脉中段和远端至球
部、颈内和颈外动脉起始部管壁厚度、血
2.2颈动脉斑块、狭窄与早期IS的Lo
gistic 多因素分析:对性别(男=1、女=0)、
年龄(〉50岁=1.^50岁=0)、高血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冋顾性选取2015年1
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早期IS患者
流情况,重点观察颈动脉管壁及管腔,测
量内中膜厚度(IMT),确定斑块的位置及 回声后,仔细观察斑块的形态、性质、大 小范围、溃疡等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模 式观察有否充盈缺损及湍流,确定狭窄 或阻塞部位;其中IMT> 1.0mm为增厚,
(是=1、否二0)、糖尿病(是=1、否二0)、脂 代谢紊乱(是=1、否二0)、吸烟(是二1、否二
128例作为早期IS组,同期选取其他神
经内科、既往无卒中史但无早期IS患考
0)、斑块发生(是=1、否二0)、斑块性质(不
稳定二1、稳定二0)、斑块形态(不规则=1、
128例作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①早期IS
组经临床症状、实验室、病史、影像学等
规则=0)、颈动脉IMT(增厚=1、未增厚二
管腔狭窄率=(正常血管管径-最狭窄处
0)、颈动脉狭窄程度(闭塞二4、重度=3、中
度=2、轻度二1、无=0)进行赋值纳入Lo
检查为IS⑶且发病时间<24小时;②年
龄>18岁、无精神病病史;③就诊前1个
管径/标准血管管径xl00%,0%为正常、
1-29%为轻度、30〜69%为中度.70-99%
为重度J00%为闭塞;局限性IMT增厚 凸入动脉管腔>0.5mm或较周围IMT增
gistic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斑块不稳
定和颈动脉IMT增厚、重度狭窄是早期
月无抗凝、抗炎、免疫、激素等影响劲动
脉超声检査的治疗史;④患者或其家属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资料收集 不完整;②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或有恶性 肿瘤等人群;③有心、肝、肾等严重性疾I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o见表
加>50%或IMT〉1.5mm为斑块发生,斑 块性质分为稳定(硬斑)、不稳定(软斑、 混合斑),斑块形态分为规则和规则2O3讨论IS是因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
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神经内科疾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
作者单位:313100长兴,浙江兴县 人民医院软件处理数据,对计数资料比较以(%)
•327-浙江创伤外科 2019 年 4 月第 24 卷第 2 期 ZH J J Traumatic, April 2019,Vol.24,No.2表1早期I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管循环而引起局部边缘带或低灌注性梗
X‘/\"Z因素性别男早期IS组(«=128例)对照组(n=128例)P死,从而导致IS的发生。而本研究中,两 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
70(54.69)58(45.31)58.52±8.2168(53.12)60(46.88)乱、吸烟和斑块形态等比较,无统计学差
女年龄(岁)高血压0.0630.8020.4960.4320.584异,这可能是由于吸烟、饮酒、高血压、脂
57.82±8.2480(62.50)36(28.13)0.6810.6170.299代谢紊乱、糖尿病等是神经内科疾病的
86(67」9)常见危险因素。而本研究选择了其他非
糖尿病40(31.25)52(40.63)IS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因此
尚未见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本研究的
脂代谢紊乱48(37.50)18(14.06)54(42.19)0.2630.1240.6080.7250.024吸烟斑块发生率20(15.63)72(56.2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斑块不稳
定和颈动脉IMT增厚、重度狭窄是早期
5.0斑块性质稳定不稳定IS发生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由于
40(31.25)32(25.00)16(12.50)在超声检查中,能够根据回声信号的强
38(29.69)8.4000.004弱将斑块分为稳定(硬斑)、不稳定(软 斑、混合斑),其中不稳定斑块的患者因
斑块形态规则不规则颈动脉IMT22(17.19)50(39.06)20(15.63)其斑块性质较为松散,常易破裂和脱落
34(26.56)0.5830.445至脑血管中而导致栓塞的发生;而颈动 脉IMT增厚、重度狭窄的患者则提示其
增厚未增厚60(46.88)68(53」2)36(2&⑶92(71.87)颈动脉的粥样硬化及血流减少程度较为
9.6000.002严重,使其对脑血管循环的减少作用也
颈动脉狭窄程度无较为显著,从而更易导致IS的发生。本
0(0.00)22(17.19)34(26.56)4(3.13)32(25.00)研究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査可有效
轻度检查颈动脉斑块与狭窄情况,对斑块不 稳定和颈动脉IMT增厚、重度狭窄人群,
中度重度闭塞14(10.94)14(10.94)4(3.13)0(0.00)15.821<0.001应加强相关干预,应能够有效预防早期
2(1.56)IS的发生;同时,还应注意加强吸烟、饮
酒、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等早期
程J颈动脉斑块、狭窄与早期IS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变量斑块不稳定颈动脉IMT增厚02.587Walds15.215SE0.6840.521POR1.3152.46795%CIIS发生常见危险因素的干预,以进一步
减少早期IS的发生。0.0002.455-18.7671.8662.2456.32812.4990.0050.0001.455-5.7671.574-14.4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颈
颈动脉重度狭窄0.5184.120动脉斑块与狭窄与早期IS发生的作用 机制复杂,且纳入的样本数较少,不足以
病,其发病机制较复杂且尚未清楚,主要 与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有关,具有高发
形成边缘带或低灌注性梗死zw此外,
代表所有病患情况,本研究结果提示,颈 动脉斑块与狭窄与早期IS的发生有关,
颈动脉IMT是目前公认的评估颈动脉血 管硬化的方法,其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彩
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已成 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刀目前,吸烟、饮酒、高血压、脂代谢紊
应加强对斑块不稳定和颈动脉IMT增 厚、重度狭窄人群的干预,应能够有效预 防早期ISo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直接、无创、可重复 性好等特点,并能够有效检测颈动脉的 斑块情况卩2・叫乱、糖尿病等是神经内科疾病的常见危 险因素,而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粥
本研究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早期
参考文献样硬化在IS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臥役 而有研究显示,在IS的发病过程中,颈 动脉斑块一旦破裂,易随着颈动脉循环 进入脑血管中,极易诱发脑血栓而导致
IS组和对照组斑块发生率、性质和颈动
脉IMT、狭窄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此 结果与史小华、Devasia等曲®研究基本
1 王史健,冯玲.脑卒中偏瘫患者针灸联合 推拿治疗的功能改善及疗效分析[J].中
国医院统计,2017,24(3):218-220.一致,表明颈动脉斑块与狭窄与早期IS
2 Saba L,Banchhor SK,Suri HS,et al. Accurate cloud -based smart IMT measurement ,its validation and stroke risk strati
脑血管循环障碍.从而导致IS的发生。 的发生有关。这可能是由于在IS的发病 过程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狭窄的形成, 提示了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流改
也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
及血流改变对脑血管循环具有直接的影 响作用,狭窄的颈动脉可使其远端的灌
fication in carotid ultrasound: A web -
变,如颈动脉的斑块形成后会脱落并栓 塞脑血管,颈动脉的狭窄则会减少脑血
based point -of-care tool for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J]. Comput Biol Med,注压下降,使脑血管循环减少,严重时可
浙江创伤外科 2019 年 4 月第 24 卷第 2 期 ZH J J Traumatic, April 2019, Vol.24,N().2•328 -•诊治分析•小骨窗联合高位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郑刚顾志伟黄华孙宋大刚柳建生【摘要】目的骨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其术后血肿的复发率高,疗效欠佳本文通过探讨骨孔或小骨窗联合高位置管引流治
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与术后血肿复发率高低.来寻找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更佳的手术方式。 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2 月绍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条件的186例CSD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小骨窗联合高位置管引流手术93例,常规手术(骨孔低位引流)
93例,对比两种术式,术后1天头颅CT中线移位程度、术后7天硬膜下腔积气量、术后血肿复发率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 治疗组(小骨窗
联合高位置管引流)较常规手术组,术后1天头颅CT中线移位宽度M 5mm及硬膜下腔积气/硬膜下腔体积M 20 %的发生率显著减少,术后血 肿复发率也显著减少 结论 小骨窗联合高位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通过减小术后1天中线移位宽度及硬膜下腔积气量,使得其术
后血肿复发率下降,因此小骨窗联合高位置管引流是更加有效的手术方式.【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小骨窗;高位置管;引流【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7147.2019.0
率在9.2%〜26.5%\" 笔者将2015年1 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符合条件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一种常 144 例(74.2%),女 42 例(25.8%);年龄 35〜93岁,平均(63.5±11.7)岁;病程17
天〜15个月,平均(2.1±1.3)个月。其中〉
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发病率约1/10万 至7/10万;男性较女性多发,且发病率
的186例CSD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
随着年龄增大而上升\"]。尽管钻孔冲洗
中小骨窗联合高位置管引流手术93例 60岁者152例(81.7%),有明确外伤史 136例(73.1%)。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皆
经头颅CT和MRI扫描证实为单侧CS-
引流术是治疗CSDH的首选,较安全治 疗方法,但疗效差异大,且并发症仍不可
(治疗组),常规手术(骨孔低位引流)93 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
低估,文献报道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复发下。DH,血肿腔中间无分隔存在并行手术治
疗。排除标准: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长期
作者单位:312030绍兴,浙江绍兴市中 心医院1 资料与方法服用抗凝剂,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严重 肝、肾功能障碍,行血液透析者,终末期1.1 般资料:本研究入选患者中,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及预
2016,75(75):217-234.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 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刘鸣,蒲传 强.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12黄飞,龚兰.颈动脉彩超在脑卒中高危人
群检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 疾病杂志,2015,18(16):18-20.后价值[J]•健康研究,2016,36(2):123-
125.8 Ibrahimi P,Jashari F,Bajraktari G,et al. 13 Iezzi R, Petrone G, Ferrante A ,et al.The role of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 246-257.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carotid plaque echogenicity response to statin therapy: a
(CEUS)in visualizing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vulnerability: which injec
4 徐鹏程,王天雄,吴小三,等.急性前循环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 J Mol Sci,2015,16(5) :10734-10747.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tion protocol?Which scanning technique?
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9 陈秀平;黄玲•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 [JJ.Eur J Radiol,2015,84(5):865-871.2016,19(3):240-243.超声表现及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 与临床,2017,14( A01 ):135-137.14 史小华.颈部血管超声对脑卒中功能早 期改变的评估价值[J].神经损伤与功能
5 Ygarden H. Fromm A, Sand KM ,et al. A family history of stroke is associated with
10 Choi SH,Choi -Kwon S,Kim MS.et al.
Poor nutrition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重建,2015.10(4):375-376.increase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in 15 Devasia AJ,Joy B,Tarey SD.Serum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otid intimal thickening in acute stroke: A cross sec
young ischemic stroke -the norwegian stroke in the young study (NOR-SYS)[J].
are related to high serum homocysteine
level at post -stroke [JJ.Nulr Res Pract,
PLoS One,2016,ll(8):e0159811.6
侯跃辉,林莉,杨坚伟,等.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 院统计,2016,23(6):421-423.2015,9(5):503-510.11秦玲,唐芳,张成琪•缺血性脑卒中高危
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査及行为影响因素
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J].Ann Indian Acad Neurol,2016,19(1):48-51.[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4,23(5):433-435.[收稿日期:2018-11-14]
(编辑:沈宏)7 沈黎,孙伟辉,王伟民丄DUHDL比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