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一、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交流、归纳等思维手段、形成对空间图形、客观事物的抽象概况。
二、问题解决
通过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在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掌握解决问的策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伙伴的交流,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知识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学会同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两个物体。 4.会描述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五、教学重点:
1.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充分感受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两个物体。 六、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知道哪里是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 2.在向对面观察图形的特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教材分析
杨 继 超
一、数学思考
学会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解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能力。
二、问题解决
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照路线图能解决从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
培养从情境图和文字叙述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知识目标:
1.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能运用连加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学会看火车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第三课:节余多少钱
教学目标
1.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会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3.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情境导入
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
奶奶:我每月都能领取补助185元。
亮亮: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每月都寄回800元。 亮亮和奶奶八月花了745元,八月节余了多少元? 1.理解题意。
爸爸妈妈每月都寄回800元 奶奶每月都能领取补助185元 亮亮和奶奶八月花了745元 求八月节余了多少元
2.解决问题。 方法一:
可以从奶奶和亮亮每月共收入的总钱数里去掉八月花的钱数,列式是800+185-745. 800+185-745
=985-745 =240(元) 方法二:可以从爸爸妈妈寄回的钱中去掉奶奶和亮亮八月花的钱,再加上奶奶领的补助钱。列式是800-754+185.
800-754+185 =55+185 =240(元) 3.解答。
800+185-745=240(元)或800-754+185=240(元) 答:八月节余了240元。 归纳总结
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知识点二: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情境导入
九月份节余260元,十月份结余的钱比九月份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九月份节余260元,十月份结余的钱比九月份少30元,求这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就要把这两个月结余的钱加起来。九月节余260元,而十月的没有直接给出,赢先求十月结余的钱,再相加。
2.解决问题。 方法一:
分步计算。先求出十月份节余的钱,然后把两个月节余的钱再相加。.
九月260
十月?元 30元 列式并计算:260-30=230(元) 260+230=490(元) 方法二:
列综合算式。如图
九月节余260元
一共多少元
十月 30元
九月份节余的钱加上十月份节余的钱就是两个月一共节余的钱,要想先算出十月份节余的钱,必须加上小括号。
260+(260-30)
=260+230 =490(元) 3.解答。
260+(260-30) =260+230 =490(元)
答:两个月一共节余了240元。 归纳总结
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