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
能力目标:
能做到阅读要有一定速度,学会自读自悟,学习如何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
情感目标:
1、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
1、感受伟人风采。
2、找出并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导语: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3.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4.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
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给课文分段)
3.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进行了哪些场面描写?
板书:会场布置 典礼仪式 阅兵式 群众
典礼仪式重点描写了:毛宣告;升国旗;读公告。
四、资料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重温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回顾课文,大家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板书: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
二、聚焦“大典”,感受气氛。
1、这节课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典礼仪式,感受一下会场的气氛。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0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交流汇报。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在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台。
(1)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理解“排山倒海”“一齐”)读出自己的感受。
(2)有人指挥吗?这可是不我们班的三十多名学生,也不是我们学校的一千多名学生,而是三十万人哪!再读。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
跃起来。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该怎么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
(3)你还发现了什么?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读出自己的感受。
(2)“瞻仰”是怎样地看?不是随随便便地看,也不是心不在焉地看,而是恭恭敬敬地看。透过瞻仰,你看出了什么?
(3)“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建国前,中国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和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品析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不仅领略了的伟人风采,还感受到了庄严而热烈的会场气氛,因此“突出气氛”是这篇文章的又一特点。
4、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典礼仪式的程序是怎样的?(正是通过奏国歌、升国旗、宣读公告等一个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礼仪式的庄严而热烈,这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三、自学“阅兵”,再现场面。
1、热烈而庄严的典礼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的“阅兵式”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3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能感受到些什么?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随机理解重点语段。
(2)请一位同学伴着《运动员进行曲》读课文的12、13自然段,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四、略学“”,理解难句。
1、庄严而壮观的“阅兵式”将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群众”队伍又将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齐读“群众”的场面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红流”指什么?“光明”又该怎样理解?(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队伍。“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通过“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四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开国大典的盛况,这种写法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也借助这篇课文学到了进行场面描写的好方法,即:点面结合、层次清楚、突出气氛。
2、小练笔: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写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可以是一次运动会,可以是一场文艺汇演,也可以是一场拔河、跳绳、踢毽子比赛,还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活动。
板书设计
群众入场 点面结合
典礼仪式 层次清楚
26、开国大典 阅 兵式 庄严热烈 突出气氛
群众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