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来源:华佗小知识
口张 乐 摘要:青少年网络欺凌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世纪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了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此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芬 兰等国家的研究者和机构也纷纷对本国青少年网络欺凌状况进行大规模的 问卷调查和心理学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 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本文从概念、现状、原因、 对策以及不足等方面,对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 力图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综述 欺凌(bullyin 是人类社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越 息和通信技术故意地、反复地针对个人或团体的敌对 轨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对另外的个体(群体)有意 行为[”。 地、反复地和持续地施以伤害或不适的负面行为。欺 (2)美国“全国预防犯罪委员会”对网络欺凌的 凌行为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言语威胁以及排斥等方式 定义是,将互联网、手机或其他设备用于发送或张贴 进行。欺凌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而这种现 文字或图像有意伤害他人使人难堪的行为 。 象又随着Et益普及的互联网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3)一个致力于互联网安全和隐私名为“Stop 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网络欺凌(cvber—bullving)开 Cyber—bullying”的专业组织把网上欺凌定义为“一个 始演变成全球范围的现象,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 青少年被另外一个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题。本世纪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就开展了针对青 即时消息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字技术反复折磨、威 少年的网络欺凌研究。此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 胁、骚扰、羞辱的现象”『3]。 亚、英国、芬兰等国的研究者和机构也纷纷对本 (4)Hinduja和Patchin指出,网络欺凌是那些与 国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 发件人没有进一步接触但是持续发送简单的电子邮件 心理学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概 的人的“恶作剧”,这些恶作剧可能包括威胁、恶性标 念、现状、原因、对策以及不足等方面,对国内外青 签(即贬义标签,煽动仇恨的言论)或者在网络论坛上 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促进 通过张贴虚假信息来嘲弄对方进而达到羞辱的目的[4]。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引起社会对青少年 (5)美国俄勒岗州在法案中规定网络欺凌是指使 健康成长环境的更多关注。 用电子传播设备骚扰、恐吓或欺凌他人的行为I5]。 (6)英国根据本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给网络 欺凌下的定义是由某个群体或个人利用电子接触的方 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研究,首先涉及的是对 有意的行为[6]。 这一现象的概念界定。就目前来看,对网络欺凌较 (7)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网络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 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八种。 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互联网的网站留言板上编写 (1)较早关注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研究者B. 诽谤中伤某个儿童的留言,或利用邮件等方法对其进 Be1sev认为,网上欺凌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用信 行欺负的行为 。 史国壹 =! (8)美国2009年4月出台的《梅根・梅尔网络欺 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问访问了全港1800名 凌预防法》将网络欺凌界定为任何人在跨州或交 中学一年级至中学七年级的学生来研究网络欺凌概况。 往中,出于强迫、恐吓、骚扰他人或对他人造成实质 结果发现,网络欺凌的整体受害率及参与率,分别高 情绪困扰的目的而使用电子手段传播的严重、重复的 达30.9%和17.8%,而各种欺凌模式中以网上辱骂、侮 恶意行为 。 辱及嘲笑最常见,有1 8.7%中学生曾身受其害[12]。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青少年网络欺凌作为一种 2.网络欺凌的方式与手段 新近被学术界和司法界发现的网络现象,其学理化的 现代社会的网络、电子通讯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先 定义基本上都是从它的发生环境、行为的发出者和受 进和多样化,那些使用网络电子通讯器材的青少年 害对象以及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各类危害等方面进行界 (有意 伤害别人的或者被其他人欺负的)也越来越感 定的。但由于网络欺凌行为的复杂性,各国在概念界 受到电子网络的强大功能和多元渠道给他们的现实生 定上存在一些差异,尚未形成基本的共识,依然处于 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探索研究阶段。 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发达当然也会给网络欺凌手段 和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便利。已有的研究表明,网络欺 二、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的现状与结论 凌的主要手段有即时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人 肉搜索、网络论坛贴吧和个人网络博客等[n]fl4]。网 当前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发展 络欺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 现状、方式手段、造成危害、产生原因和性别差异等 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 方面。 等七种表现形式|15]。其中,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是两 1.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严重性与普遍性 种最为普遍的欺凌手段,英国诺丁汉大学的Oliver和 美国“国家预防犯罪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网 Candappa的研究指出,4%的八年级学生最经常受到 络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影响到几乎所有美国青 的欺负形式是手机短信,接着是电子邮件,其它形式 少年的一半[2J。 的欺负行为较少[J6]。同样,加拿大的一份研究报告显 2005年,一项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Universitv 示,23%的中学生被电子邮件欺负,35%的欺凌发生 of New Hampshire)儿童犯罪研究中心主持的青年互联 在聊天室,41%的欺凌发生在手机短信上[4]。 网安全调查发现,9%的青少年经历过某种形式的网络 另外,一项针对高中学生的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骚扰,包括2%的负面谣言等令人痛心的骚扰形式 。 发现,网络欺凌行为在学校外的发生率要高于在校内 2005年英国的慈善机构“全国儿童之家”调查 的发生率,网络聊天室、手机彩信、手机短信则是高 了770名年龄在11至19岁的青少年,其中10%的应 中校园内外最易使用的网络欺凌的途径[17]。而加拿大 答者表示,收到过另一人通过移动电话传送的图画或 魁北克大学林清教授认为,网络欺凌者会选择多种他 视频的骚扰;20%的受访者的透露,他们曾经通过电 们可以接触到的手段同时或者交叉欺凌他人。他对加 子手段欺凌过他人,这其中73%的人表示,他们知 拿大177名中学生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受害者中,有 道这是一种欺负,而26%的人表示,他们冒犯的对 22.7%的学生仅仅是通过电子邮件被欺侮的,36.4% 象是一个陌生人[ 。 的学生则是在公共聊天室中被欺负的,其中36.4%的 2009年美国研究者出版了一本网络欺凌现状研 欺负者使用聊天作为欺负他人的途径,55%的欺负者 究的书 超越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欺凌》。他们的 会选择多种方式进行网络欺凌[18]。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大约有10%的受访者 3.网络欺凌的危害 有过被网络欺凌的现象,而超过17%的人声称在他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欺凌所导致的危害可能 们的网络生涯中至少遭受过一次欺凌[3]。 比传统欺凌的更大,主要是因为网络的无国界性导致 欧盟的哈泽布林克2009年度报告的调查结果表 欺凌行为影响范围更广;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导致欺凌 明,目前欧洲约18%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 现象更为严重;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监控欺凌行为 话被欺负、骚扰,成员国中的青少年网络受骚扰率从 变得更为困难;被欺者对欺凌事实的隐瞒导致对欺凌 10%至52%不等[1ll。 行为的干预更为困难n5]。 家庭福利会和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协作 被隐藏的伤害。英国的慈善机构“全国儿童之 璺笪壹笙鲤 ! 呈 zo Q 丝 硒 家”2005年的调查显示,10%的受欺凌者对这些行为 性(网络欺负的后果反馈不及时,或者根本就让欺负 感到不舒服、不好意思或感到威胁。许多年轻人不敢 者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网 把他们经历的网络欺凌告诉一个权威人物,他们担心 络的无限边界性和无限受众性)、网络管理制度不完 这样会让他们失去接触网络的机会,只有24%和 善、相关法律处于真空带等社会因素造成的 ]。师艳 14%的青年会分别告诉家长或老师,28%的人没有把 荣在介绍日本反网络欺凌经验时指出,日本中小学网 受欺负的事情告诉任何人 10]。2006年美国广播公司 络欺凌问题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电子通讯产品在中 新闻报道了Safe.Org网站的调查结果,1500名4至8 小学生中的过早普及;二是校园网的泛滥;三是学校 年级的被访学生中,58%的人没有把发生在他们身上 教育的缺陷 。宋娴的调查分析认为,高中生网络欺 的网络伤害告诉他们的父母。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 负行为的发生源于诸多内外因:首先,高中生渴望表 S.Hinduja和威斯康星大学的J.Patchin的研究同样表 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在网络中得以赤裸裸地释放; 明,只有不到15%的网络欺凌受害者表示会把此类 其次,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缺失 事件告诉成年人l 3_。 是外因,一方面,网络社会尚缺乏系统完善的价值 欺凌带来的严重后果。网络欺凌所引发的各种显 规范体系,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确立的部分价值 性和隐性的恶劣后果会随着被欺凌者的承受极限的到 规范和现实社会的价值规范无法完全磨合,出现二 来而变得更为严重。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遭受网络 者之间的冲突和新价值体系的缺位;最后,社会和 欺凌的青年会产生压力而从改变他们的应变经验,类 学校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问题管理不善也是促使网络欺 似的后果表现为如离家出走、考试作弊、逃学、使用 负行为发生的外因Il7]。 酒精或大麻,而且由于很多青年不愿将受到网络欺凌 5.网络欺凌的性别差异性 的情况告诉权威人物,这会导致非常致命的结果,在 在诸多网络欺凌研究发现中,欺凌的性别差异是 美国经历网络欺凌的l2岁至13岁之间的青少年中, 个稍有争议的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 至少有3%孩子的因抑郁症而产生自杀的意图『19]。 青少年更易成为欺凌的“受害者”,而另外一些调查 2007年的另外一项调查分析同样表明,网络欺凌对 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受害者会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例如,受害人自尊被 加拿大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网络上男生比女生更 降低,自杀意念有所增加,由于受到各种欺凌而产生 容易成为被欺负者,但女性受害者通常更倾向于将遭 负面情感反应,如沮丧、愤怒、压抑等。其中,最具 受网络欺凌的事实告诉长辈[ ]。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 破坏性的影响之一就是受害者开始避免社交活动,这 的研究者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网络欺凌还 也往往是实施网络欺凌者非常想达到的一种意图 。 是传统的欺凌,男生的涉人都多于女生,相较于女生, Ybarra等研究者的一项针对1500名10—17岁的青年 男生更容易被欺负 。当然,这些比较研究的结果并非 的电话访问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被访者对网络欺凌 完全一致。伦敦大学的研究指出,女生不仅受到网络 事件感到痛心,网络欺凌可能导致青年人之间产生 欺凌的总次数比男生多,而且她们经受的各种欺凌方式 “统治与压迫”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那些遭受过欺凌 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男生;在 的人很可能会去欺凌(报复)他人cz 。 男生中,最普遍的是短信形式的欺凌,但是对于女生 4.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 而言,最普遍的则是移动电话形式的语音欺凌 。而 现有研究认为,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与互联网本 从实施欺凌的角度看,某些学者认为,相比男生,女 身的特征有关,同时这种越轨行为的日益严重的趋势 生更倾向使用电子通讯设备来欺负同学 。 也与现实世界的法规对其的约束效果不佳有着直接的 毋庸置疑,这些结果相左的研究也为后续的调 关联。这表现在一是青少年网络使用的便宜性,特别 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以深人分析不同的资料收 是发达富庶地区的青少年极易接触、使用互联网和通 集方法与地域文化等因素对网络欺凌性别差异的实 讯网络;二是网络使用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侵害者与 质性影响。 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当学生不具有传统的实施 面对面欺负的必要社会技能时,权力的吸引使得他们 通过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通讯网络而变得有侵犯性。 李醒东等认为,网络欺凌事件频发是由于网络特 网络欺凌与现实生活中的传统面对面的欺凌行为 国宣 塞=! Q Q 的对比性研究也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议题。现代 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特别针对青少年网络欺 社会条件下,网络欺凌的方式、手段及其给青少年造 凌的相关法规,借此对欺凌的行为后果以及相关机 成的危害可能与传统欺凌有着显著的差异。 构、组织和个人的责任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从而 很多研究特别指出,网络欺凌后果与传统欺凌相 指导类似网络欺凌案件的起诉和裁决。 比存在不易消除的特性。传统欺负行为在发生时影响 立法先行。在惩处网络欺凌的立法方面美国各州 可能会很严重,但伴随时间流逝记忆会消退,侵害者 已经走在前面,2007年包括纽约、密苏里州、罗得 的谩骂和嘲弄会变得模糊。网络或者电子欺凌一般涉 岛和马里兰州在内的至少7个州通过了针对网络骚扰 及到永存的文字内容,受害者会一遍遍的进行复读, 的法律。例如,密苏里州就通过一项法令认定网上骚 伤害一次次得到体验,让人更有不安全感、受害感, 扰是一种轻罪。2008年,众议员林达桑切斯和众议 以致导致个体更加严重的压抑以及其他的身心失调症 员肯尼Hulshof提出一项联邦法律议案,建议将欺凌 状。由此导致受害个体会时刻审察他们所处的社会环 行为列为犯罪田]。 境,对他人保持高度警惕,充满戒备,从而削弱了同 明确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在英国,最近的 龄人之间的关系纽带,造成社会信任的缺失 。 一项判决让我们第一次看到该国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 国内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欺凌由于带有客体的 商(ISP)要为它的网站承载的内容负责,这项判决 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隐蔽性和公然性、超时空性和 创下了先例,它意味着任何ISP商应该认真对待一个 强扩散性的特征,其危害程度与面对面的欺负有很 网络骚扰投诉并立即展开调查 ]。 大的不同,因此网络欺负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欺负 综合应对。日本从和法规上规制网络欺 可以一定范围的超越时空、欺负的后果更严重 凌行为。在方面,2008年11月,日本文部科学 影响更深远[13]。 省出版了面向学校、教师的《直对网络欺凌指南和事 国外的研究者也通过实证调查发现这个特征。首 例集》,在介绍学校发生的各类网络欺凌案例的基础 先,网络欺凌比现实欺凌具有更高的匿名性。先进的 上,汇总了应对网络欺凌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法律 电子技术的支持使得网络欺凌几乎可以匿名使用临时 方面,2008年,日本又制定了《青少年互联网环境 的电子邮件账号,用假名在聊天室交流,运用即时通 整备法》,规定手机公司、网站等通信服务提供商有 讯软件、手机短信和其他互联网场地来掩盖自己的身 义务为青少年提供过滤软件,免费进行过滤服务 ]。 份。其次,对网络欺凌的监管比现实面对面欺凌的监 2.民间的反欺凌活动 管更困难。在电子论坛的聊天室中,个人用户之间发 学校、网络公司、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以及孩子的 送的信息(如电子邮件或文字讯息)只有发件人和收 家长也都非常关心青少年网络欺凌的问题,同时他们 件人自己可见,外部机构很难监管。第三,由于青少 也是治理网络欺凌的重要参与者和行动者。从本质上 年比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对电脑、手机了解更多,因 讲,只有建立起全社会针对保护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 此他们能够利用技术操作而不让父母发现他们与欺凌有 络才能根本上制止甚至铲除网络欺凌,为了实现这一 关的经验(无论是作为受害者还是罪犯)。这样的方式 目标,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行动。 让实施网络欺凌的人可以超越现实社会规范的[4j。 学术研讨。2008年6月2日,美国纽约市举办 了一个为期两天的“停止欺凌”的国际会议。与会者 包括家长、青少年、教师以及Facebook、Verizon、 MySDace、微软等知名公司的管理人员,他们与数百 鉴于网络欺凌的不断蔓延的趋势以及它所带来的 名孩子在线交谈关于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名誉 严重危害,各国与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民间组织都 免受骚扰等问题。这次会议讨论的专题包括:欺凌和 在积极寻求减少、制止网络欺凌的方法,从学术探讨 法律,欺凌的有关规律以及如何区分侮辱和刑事骚 到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等多种手段展开对该现象的社 扰。论坛还讨论了家长的其他法律责任,如何处理视 会控制。 频暴力的帖子,以及言论自由和仇恨的言论之间的分 1.通过立法来规范网络行为 化等问题 。 立法是打击网络欺凌相对有力的一种措施,各国 网络技术的支持。CyberPatrol和LookB0tIlWays两 对此的认识是较为一致的。最近几年,美国、日 家公司顺应社会的要求,已经开发出工具帮助家长打 国重生 ! Q 击网络欺凌的软件。2008年,他们公司推出了一个工 的、严格的因果推导,特别是缺乏严谨的调查数据之 具帮助孩子们在遭遇网上欺负或骚扰时可以即刻通知 间的多元统计分析。 选定的成年人。网络欺凌警报工具还可以保存一个孩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多以问卷(电话)调查为手 子触发恐吓邮件的截屏图片的文件,它是在孩子的电 段。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横向研究,缺乏更广阔的反 脑屏幕上自动拍摄【30]。在2007年,著名的视频网站 映网络社会变迁的深度比较。有些经验研究设计得简 YouTube推出了第一个青年的反欺凌频道“Beat— 单化,资料分析表面化,还有些研究的抽样不科学, Bullying”来协助人们解决有关网络欺凌问题|31]。 忽视样本与总体间的推论条件,缺乏对结果的统计检 学校的责任与行动。英国曼彻斯特的莫斯利霍 验等等。 林斯高中最近在学校设立了信息和通信技术协调员 四是在研究对策上,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 来改进网络服务,这在英国本国是领先的。最近他 也进行了立法等多种形式干预措施,通过了遏制网络 们举办了一个为学生和家长准备的第一个“国家网 欺凌的相关法律,但这些所谓的反网络欺凌法律大多 络欺凌宣传日”I321。 是在原有的反欺凌相关法律基础上,把“网络”的内 容加入其中,因而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不强而难见成 j五、小结与反思I.. . ,....。.. ...................... , ........ .............. ........................ ....... .. .J 效。另外,很少有研究来专门对这些反欺凌措施的实 施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事后的评估和说明,造成其他国 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文献的梳理表明,青少年的网 家无法更好地借鉴。 络欺负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十分普遍,这已经引起了未 迄今为止,我国和社会各方的针对网络欺凌 成年人的家长、学校、网络公司和等各方面的严 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无论是青少年研究者还是司 重关注。尽管现有研究和相关都取得了相当大的 法部门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 进展,但依然滞后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蔓延速度 性,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国内各界关于此种现象的交流 以及造成危害的增长。当前迫切需要深化理论研究并 和协作。结合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和青少年身心需 为现实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就目前的相关 要,应在现有网络欺凌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展开国内大 研究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样本的抽样调查并做好跟踪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 一是在研究主题上,众多研究关注了青少年网络欺 摸清当前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规模与严重程度,深入分 凌的普遍性,指出了这一状况的严重性。但是,同一内 析网络欺凌产生的社会原因,特别是做好网络欺凌行 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不同视角, 为的差异性分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反欺凌对策提供 度的研究较少。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本国青少年网 切实有效的实证和理论支持。我们希望能动员全社会 络欺凌现状的介绍多,且这些研究缺乏跨文化比较。 的力量共同为未成年人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一 , 二是在研究思路上,目前的研究虽然已经初步分 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产生的一些社会原因,但这 张乐: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讲师,博士 些原因的探讨更多的是出于一般性的推论而非实证 责任编辑/杨守建 参考文献: l 1 j l DB/OL J.http://w、 .cyberbullying.org 【2 J【Dn/OL].http://www.ncpc.org/newsroom/current—camp ̄gns/cyberbullying 3』Hinduja,S.;Patchin,J.W.(2009).Bullying beyond the schoolyard:Prevendng and responding to cyber—bullying. 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 L4 3 Patchin,1 .&Hinduja,S.(2006).Bullies move beyond hte schoolyard:A preliminary look at cyberbullying Youth Violence andJuvenileJustice,4(2),148-169. 1 5 J Darryn Cathryn Beckstron' ̄State Le ̄slation Mandaitng School Cyberbullying Policies and the Potential Threat tO Stu— dents’Free Speech Rights[J].Vermont Law Review,Winter,2008. [6]What is cyber—bulliyng?[DB/OL].http://www‘dfes.gov.uk/bullying/cyberbuUying_what is.shtml [7]日本文部科学省_应对网络欺凌指南和事例集(面向学校和教师)[DB/OL].http://www.mext.goOp/b_menu/houdou/ 20/11/08111701/OO1.pdE 生垦宣 逝塞= 丝Q!Q [8]李静.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0(3):208. [9]Wolak,J.,Mitche ̄,K.J.,&Finkelhor,D.(2006).Online Victimization ofYouth:Five Years Later.Alexandria,VA: 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 [10]NationalChildren’sHome.(2005).PuttingUinthepicture.MobileBullyingSurvey2005http://wwwaach.org.uk/uploads/ documents/Mobilebullying%20report.pdf .__[1 1]Hasebrink,U.,Livingstone,S.,Haddon,L.and?lafsson,K.(2009)Comparing children’s online oppo ̄uniifes nd amks across Europe:Cross-naitonal comparisons orf EU Kids Online.LSE,London:EU idsK Online(Deliverable D3.2,2nd edition). 2 DB/OL].hap:, .chinanews.tom.cn/ga/2010/07—04/2379707.shtim 3 李醒东,李换.网络欺负——悄然兴起的校园暴力,教育科学研究[J].2010(7). 4 李醒东,郝艳霞.网络欺负:青少年群体面临的新困境,外国中小学教育[J].2010(2). 5 李静.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与防范对策,中国青年研究[J].2009(8). 6 Oliver,C&Candappa,M(2003)Tacking Bullying:Listening to the views ofChi/dren and Young People.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Nottingham [17] 宋娴.高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及其干预模式探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8. [18] Li,Qing.(2005).Cyber—bulliyng in schools:The nature extent ofadolescents’experie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iton(AERA)Conference in Montreal,Quebec,Canada. [19] Hinduja,s.,Patchin,J.W.(2007).OflilneConsequencesofOnlineVictimization:SchoolViolence andDelinquency.Joumal ofSchoolViolence,6(3):89-112. [20]Hinduja,S.,Patchin,J.W.(2008).Cyberbullying:An Exploratory An sis of Factors R.elated to Offending and Victimization.Devinat Behavior,29(2):129—156. [21]Yba ̄a.M.L.,Mitchell,K.J.(2007).Prevalence and rfequency ofIntemet harassment insitgaiton:impfications ofr adolescent healht.JAdolesc Health,41(2):189—95 [22]师艳荣.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J].2010(2). [23]0zgiir Erdur-Baker(2010),Cyber~bullying and its correlaiton to traditional bullying,gender nad rfequent nad risky usage ofintemet—mediated communication tools。New Media&Society,2010(2)12:109—125. [24]Peter Smith(2006),An invesitgation into cyber—bullying,its ofrms,awareness and impact,and the relatiomhip between age and gender in cyber—bullying http:}} 删.plymouthcurriculum.sw#.org.uk/resources/ict/cyberbullying/Cyberbul— liyng.pdf [25] Thorp,D.(2004).CyberbuUiesontheprowlin schoolyard.TheAustralian,15july.http://www.austrlaianit.news.COITLau/ [26] Shaheen Sharif;Dianne L.Hoff(2007)Cyber bullying:Clarifying Legal Boundaries for School Supervision ni Cyberspa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Criimnology.Vol 1 Issue 1 January. [27] A rallying cry against cyber—bullying.CNET News,by Stefanie Olsen,June 7,2008.[DB/OL]http://neWs.cnet- com/8301—10784 3—9962375—7.html [28] Data protection officilas to lobby ofr new child—protecting laws[DB/OL].http://out—law.com/defiult.aspx?page 9523 [29] Stop Cyber—bullying——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 Address Cyber—bullying,Solutions and Industry Best Practices Wked Safety.PaceUniversiyt Program。June 2008 [DB/OL]httptf wiredsafety.org/conference/progams.htrnl [3O] K.C.Jones.Tools Help Families Combat Cyber Bulliyng Wiht Alerts,Tips[DB/OL]http://www.informationweek. com/news/securiyt/cybercrime/showArticle.jhtml?articlelD=210605120&subSection Vulnerabiilties+and+threats [31] [DB/OL]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education/7098978.stm. [32] 1DB/OL]http://Ⅵ .sec—ed.co.uk/cgi—bin/go.pl/features/article.html?uid=2483. 史塑童生鲤 ! zO Q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