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进犯”、“奉命”、“居高临下”、“相继”、“斩钉截铁”等词语的意思,能辨析“掩护”和“保护”、“打击”和“痛击”、 “屹立”和“站立”的不同含义。
3、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不惜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理解课文第五段,理解几个比喻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悬念 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黄继光用胸膛堵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的事迹。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的狼牙山。故事的主人公是五位壮士。(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1、从《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2、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一般说来,“战士”是指在战场上参加作战的普通士兵,仅仅表明他们的身份而已,不含歌颂的意味。而“壮士”则不同,它是指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它含有对人物敬佩和歌颂的感情色彩,它表达的意思要比“战士”深刻得多。) 3、反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还暗含着什么?看得出来吗?(歌颂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二)检查预习 分析结构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后鼻音(奉、绷)、翘舌音(撤、振);
多音字(着、磨)。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意思。 3、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9)壮烈跳崖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播放相关flash,为后面的教学铺平更坦的道路。 二、讲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1、讲读第一段。
哪些词语突出了日寇的猖狂?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第一个词是“集中兵力”,第二个词是“大举进犯”。这两个词是和六班英勇歼敌对比写的,敌人的人数非常多,六班只有五个人,更能突出五壮士的勇敢不怕死。)
2、讲读第二段。
请大家看第二段“诱敌上山”,一共可以分几层?哪几层是直接描写五壮士的?
(三层。第一层从“为了拖住敌人”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这层说的是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第二层从“他们利用险要地形”到“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层是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第三层从“战斗进行很久”一直到“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是写五壮士消灭了很多敌人。第一层和第二层直接描写五壮士。) 这两层直接写五壮士的什么方面?
(五壮士英勇杀敌,表现出他们不怕死的精神。) (板书:英勇杀敌)
这两层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第一层概括地写集体,第二层具体地写每个人。第一层是总述,第二层是分述。)
分别写五壮士的四个句子,都描写了五壮士的什么?用什么方法写的?请同学读一句,说一句,是描写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还是神态?
(第一句描写班长的神态,从“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的“沉着”
可以看出他非常镇静,不慌张。)
(第二句“副班长葛振林„„满腔的怒火”,这句写副班长的心情。) (第三句“战士宋学义„„”,写了宋学义的动作。)
(第四句“胡德林和胡福才„„瞄准敌人射击。”这句写的是他们的表情。) 这四句话,有的描写表情,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心情。通过这些描写,你能不能看出五壮士心里想什么?
(他们想一定要把敌人死死地拖住在狼牙山上。只有拖住敌人,群众和才会安全。)
五壮士这时候一心想消灭敌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出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请大家集体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
描写人物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教师就可以把这一小段话当成例子,教给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分析,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描写人物要描写语言、心情、动作、神态。 第三层是怎样描写五壮士的?
(这一层说敌人死得特别多,横七竖八的,都数不过来了。从侧面描写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更突出了他们是英雄。) 3.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写五壮士的句子有几句?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 (“为了不让„„引上绝路”)
这里写班长说话“斩钉截铁”,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形容说话时态度特别果断。) 你能用“斩钉截铁”造句吗?
(斩钉截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中的女英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 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党员!”)
战士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向绝路,他们为什么还“紧跟”在班长后面呢? (他们和班长一样勇敢不怕死,毫不犹豫地把敌人引向绝路。“紧跟”就是一步也不落地跟着班长。)
他们把敌人引向绝路,自己怎么办? (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敌人同归于尽。) (板书:准备献身)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五位壮士胜利完成掩护任务,正准备转移。此时,它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向连队主力方向的路,走这条路可以很快地追上连队,可是敌人却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绝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么,究竟走哪条路呢?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马宝玉的身后,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到了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是怎样英勇歼敌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 (一)学习第四段,以情促读,总结读法
1、先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第四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歼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读书方法:初读想象画面)
2、学语文,就是要好好读书,边读边想想画面。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一段话再读一遍,其他的同学闭上眼,静下心来,想一想,你脑海里浮现出五壮士怎样的形象?
3、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五壮士用石头砸敌人那种英勇豪迈的样子了吗?对了,只要你能想出当时的情景,你就能把书读好。不信,这次你再读一读这段话,肯定能读好。
4、下面,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再朗读一遍,然后告诉同学们,你读到哪些地方最感动,可以把最受感动的句子划出来好好地品读品读,体会体会感情。(出示读书方法:品读体会感情) 5、指名读感动处。
划的和这位同学一样的请举手。出示:“他刚要拧开盖子„„同志们!用石头砸!”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把你读好这句话的成功经验给大家说说?(指名回答,并再读)
6、还有哪些感动的地方?出示“马宝玉嗖地一声„„扔向敌人。” ①还有哪一位同学想读这句话。这么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②此时,班长马宝玉,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寄托在这颗手榴弹上,他的面前一大群敌人扑上来了,现在你做着动作再读一读这句话。
③指名上台做动作读。同学们,你们看刚才这位同学是怎样拧盖子的。对了,这个动作就叫做“拧”。
④齐读。经过这么一读,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7、这一段主要讲了五壮士顶峰歼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五位战士无限崇敬之情,带着五位战士坚强不屈,仇视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课文第四段,把五壮士的情给读出来。
8、总结读法:学完第四段,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通过读来理解这一段的?(“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 (三)学习第五段,运用读法,读中感悟 1、运用读书方法读一读课文第五段。
2、指名读读感动之处。
3、刚才,同学们找出的语句都是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情景,实际上五壮士英勇跳崖前的神态和动作更为感人。不信,你们读一读这几句话。 出示:“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教师指导:五位壮士望着山下已安全转移的群众和战友,对他们充满了无限深情。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好好地读一读前面这句话。(指名读)
4、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一读第五段,在脑中想一想当时五壮士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5、五壮士用自己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的侵略者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学生接读),所以课文结尾说──(学生接读)
6、读了这句话,你们知道是什么“气壮山河”、“惊天动地”呢?(指名说)对了,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五壮士的口号声,能读出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吗? 7、这一段主要讲了五壮士英勇跳崖。(板书)有许多地方描写得很感人,如何把它给读出来呢?刚才同学们都做了尝试,下面让我们再回到那硝烟迷漫的战斗场面,一起去感觉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豪迈场面。
8、五壮士虽然跳下了万丈悬崖,但是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励着无数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再去读一读第六段,再去细细地体会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 9、五位壮士英勇地跳下了山崖,同学们你们想对五位壮士说些心里话吗?想说些什么?(指名回答)看得出同学们的心情非常复杂,想通过朗读把自己的心情给表现出来吗?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壮士无限崇敬之情,带着对敌人无比痛恨之情一起朗读课文第六段。(生读,音乐起) 10、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11、这一段,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一定有人熟读成诵,也就是说能背下来了吧?是不是不相信自己?自己背背试试,这么感人的文章,该背下来。(学生练背)
12、 指名背诵。
13、听课文录音一遍,再次体会。 (四)回应目标,总结全课
1、同学们深入了解这篇文章后,有什么话想对狼牙山五壮士说的? 2、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了解了五壮士痛歼敌寇、英雄跳崖的经过。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学会了“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种读书方法,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运用这种方法去读书。
3、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将这篇课文再好好地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