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奶业发展历程

江苏奶业发展历程

来源:华佗小知识


江苏奶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江苏奶业从一个弱小的产业逐渐成长壮大,而今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产业化运行质态良好、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农业产业,同时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个朝阳产业。

一、主要成就

(一)生产总量稳定增长。30年来,全省奶业稳定增长,是畜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目前,全省奶牛存栏19.8万头,年产生鲜牛奶70万吨,全省平均单产水平近5吨,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单产水平达7吨。

(二)区域优势逐步形成。经过30年发展,基本形成沪宁沿线的江南奶业经济带和以徐州为重点区域的徐连奶业经济带,两大区域2007年奶牛存栏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7%、35%。苏州、南京、无锡3个市奶牛存栏2万头以上,徐州突破6万头;全省奶牛存栏量4000头以上的县(区)有12个,占全省总量的近60%,奶牛存栏超过2000头以上的县(市、区)26个。

(三)规模养殖发展加快。目前,全省奶牛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场1095个,存栏奶牛13.9头,约占全省总量的70%,其中300头以上奶牛场107个,存栏8.万头,占全省总量的44%。

(四)质量建设成效显著。优质原料奶奶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原料奶质量安全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已认定无公害奶牛生产基地80多个,存栏奶牛规模占全省总数25%;有60多个奶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家企业24个产品获

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五)乳品加工蓬勃发展。全省现有6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6000吨(其中100吨以上13家,500吨以上3家,1000吨以上2家),预计全省日平均加工量约1400-1700吨,全年产量为50-65万吨。以鲜奶(巴氏杀菌奶)和酸奶等冷链产品为主,乳品加工企业与奶源基地联系紧密,在当地拥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社会信誉度。

(六)乳品市场产销两旺。以鲜奶(巴氏杀菌奶)和酸奶等冷链产品为主,以居民订奶,奶点和送奶入户为主要销售渠道,乳品加工企业与奶源基地联系紧密,呈现出鲜明的城市型乳业特征。鲜奶(巴氏奶)和酸奶等冷链产品占液态奶总产量的85%以上。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年人均乳制品消费25.44公斤,其中人均全年消费鲜乳20.08公斤,酸奶3.33公斤,消费奶粉0.29公斤(折2.03公斤原料奶),人均鲜乳消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

二、发展历程

(一)稳定发展阶段(1978年~1993年)。1978~1983年,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和富民指引下,各级和因势利导,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发展方针,调动了各地奶牛场快繁扩群和农民引购奶牛饲养的积极性,尤其集体和农户养奶牛发展加快,兴起了空前的“奶牛热”。1978年年底,全省奶牛存栏9940头,牛奶产量2万吨,到1983年年底,全省奶牛存栏量达到2.35万头,牛奶年总产量4.95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136.42%和147.5%。

1984~1988年,我省相继实施中澳合作的“东辛示范奶牛场建设项目”(连云港市国营东辛农场内)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援助的“南京奶类发展项目”,借助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资金与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两市并带动了全省奶牛养殖业的发展。1988年底,全省奶

牛存栏达到3.92万头,牛奶年总产量9.28万吨,比1983年增长66.81%和87.47%。

19~1993年,我省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各大中城市把建设奶牛生产基地纳入该工程内并给予相应的扶持,联合国一欧盟援助奶类项目扩大到南京、苏州、无锡三市,进一步推动了全省奶牛养殖业发展。至1993年,全省奶牛年末存栏量已达到4.52万头,牛奶年总产量达到11.21万吨,比1988年增长15.3%和20.8%。

1983~1993年的10年间,全省奶牛年末存栏量增长了近1倍,牛奶年总产量增长了1.26倍;全省人均占有牛奶量从0.8公斤增加到1.6公斤,也提高了1倍。在全省奶牛业发展的同时,乳品加工业也相应稳步发展。全省乳品加工企业由10余家发展到2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经过公司化和建立以企业内部生产责任制为重点的初步改革,增加资金投入,实行技术改造,改进了生产工艺,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液态奶自动化瓶装和塑料袋软包装生产线,扩大了加工能力和生产规模,逐步淘汰了麦乳精等老产品并开发生产了酸奶和花色奶等新产品,使乳品由几种增加到10多种,产品质量和档次也有所提高。1993年,全省乳品年加工总量达到约10万吨,比1983年(约4万吨)增长了约1.5倍。长期以来大中城市市民“吃奶难”的矛盾开始得到缓解。

从1983年至1993年,全省整个奶业(包括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业)发展虽不是很快,但相对比较平稳。

(二)曲折徘徊阶段(1994年~1998年)。自1992年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进程。但在转型初期,在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奶业自身一时缺乏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国家相关的改革措施一时还不能够协调配套,奶业发展日益暴露出新的矛盾,同时也蕴含了潜在的危机。

从1994年开始,奶牛养殖业暴露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因国家放开粮食市场价格,奶牛饲料价格连续大幅度上涨,而牛奶价格仍按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由国家实行严格监控而不予放开,一直处在偏低的价位。这种一头“活”、一头“死”的矛盾使广大奶牛场和奶农户生产成本剧升、效益陡降而严重亏本。于是,各地普遍发生了国营奶牛场压缩牛群、集体奶牛场倒闭转产、个体奶农户纷纷杀牛卖牛的惨状,引发了全省奶牛养殖业的大滑坡。至1994年底,全省奶牛存栏量减少到3.65万头,牛奶总产量减少到9.92万吨。乳品企业陷入了效益下降甚至严重亏损的困境之中。

从1995年下半年,省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调整提高牛奶价格(此后逐步放开奶价)、从当年国家抛售的专贮平价玉米(饲料)分配计划中拨一部分扶持奶牛生产、对乳品加工企业大宗的消毒牛奶产品免征等三项扶持奶业的优惠措施,全省奶业严重滑坡局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已从低谷中走出并开始逐步复苏。1998年底,全省奶牛存栏达3.28万头,牛奶年总产量12.14万吨,乳品加工年总产量达到约11万吨, 与5年前的1993年相比,虽然奶牛年末存栏还下降27.4%(奶牛生产周期较长而恢复较慢),但牛奶年总产量增长了8.3%(奶牛单产提高),乳品加工年总产量增长了约10%,约2/3的乳品企业已扭亏为盈,全省人均牛奶占有量提高到1.7公斤。

从1994年至1998年,全省奶业因前两年严重滑坡,后3年开始复苏但恢复缓慢,尤其奶牛存栏数仍维持在3万头左右,基本上处于徘徊阶段。

(三)快速崛起阶段(1999年~2003年)。从1999年开始,全省奶业发展形势出现了根本性好转,当年全省奶业生产已全面复苏,并连续5年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奶牛养殖业:1999~2003年,各地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再次掀起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的“奶牛热”。先后从外省、市及国外大批引购奶牛饲养,原有奶牛

场、户不断扩大牛群规模,新的奶牛场、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省奶牛数量连年猛增。在“奶牛热”高潮中,各地与业务部门适时提出发展适度规模奶牛饲养,重点引导广大散户、小规模奶农户走集约化、现代化养牛的路子。短短几年,各地饲养50头以上的奶农大户和100头以上的奶牛场以及新型的“奶牛饲养小区”与“奶牛公寓”大批产生,苏州、无锡、南京、徐州等重点奶牛饲养地区规模化养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苏州、无锡两地已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养牛。与此同时,在全省启动实施了 “奶牛单产七吨工程”项目,以提高奶牛单产为突破口,组织实施项目的奶牛场推行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养牛,使奶牛综合技术水平与生产水平得到较快提高,涌现出一批奶牛单产达到7000公斤以上的高产、优质、高效奶牛场,也带动加快了全省奶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奶牛良种化进程。这一时期,在全省贯彻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和大力推行无公害牛奶生产,按照学生饮用奶原料奶的质量要求和无公害牛奶的标准及其生产条件,建设了一批优质奶源基地和无公害奶牛生产基地。全省奶业在连年奶牛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奶牛群质量与生鲜牛奶质量也不断提高。2003年奶牛存栏达到14.19万头,牛奶年产量达到49.78万吨。2003年比1998年,奶牛存栏增长3.3倍,牛奶年总产量增长3.5倍,全省牛奶人均占有量约提高到7公斤以上。

乳品加工业:1999~2003年,各地乳品企业逐步完成了企业改革,建立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新和新的经营机制及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激发了企业内在的活力与发展动力。随着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三资”进军乳业,一大批中、小型乳品企业迅速崛起,尤其是民营乳品加工企业发展较快,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合资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面对国内乳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各地乳品加工企业抓住机遇谋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扩(改)建和新建乳品加工厂(车间),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短短几年,一批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大型乳品工业园和乳品加工厂(车间)及中、小型乳品加工厂(车间)拔地而起,全省大、中、小型乳品企业一度增加到70余家。在新一轮技术改造中,各乳品加工企业普遍引进了国

内外先进的超高温灭菌、无菌灌装或卫生灌装液态奶生产线,全自动酸奶灌装生产线,先进的乳成分快速检测仪器设备等,加大了乳品新产品研制开发力度。乳品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的更新,乳品检测手段的增强,使企业加工能力与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与档次不断提升,并开发生产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灭菌奶、保鲜奶、强化营养奶、双歧酸奶、初乳素等一大批新产品,全省乳产品增加到13大类200多个品种,涌现出一批品牌。在贯彻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动下,我省完善学生饮用奶相关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3月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标志着我省学生饮用奶计划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我省3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按照食品企业生产规范(GMP)组织生产,推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方法,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从原料奶验收到加工出成品直至配送到学校实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了学生饮用奶的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整体水平。在发展乳品加工生产的同时,各地乳品企业还加强了营销服务体系建设,采用多种渠道与多种营销方式,扩大营销网络,大力开拓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每年坚持组织开展全省大规模“牛奶与健康”宣传活动,有力地拉动了市场乳品消费的增长。如今全省乳品市场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999年全省乳品加工总产量已上升到约15万吨,2000年增加到约24万吨,2001年增加到约34万吨,2002年增加到43.7万吨,2003年将增加到52万吨,已连续5年呈现快速增长。2003年比1998年,全省乳品加工总产量约增长3.7倍。

奶业产业化:1999年—2003年,全省奶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开始加快。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能带动当地和周边奶业发展的大、中型奶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乳品加工企业在强化产品质量和营销手段的同时,竞争焦点集中在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方面。加工企业更加重视奶源基地建设,自办优质无公害奶源基地,优化牛群结构,加强奶牛场的管理等,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建成农工贸一体化综合性企业。另外乳品加工企业与奶源基地关系更加密切,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

模式,并采取为奶牛养殖户提供贷款或担保、实行保护价收奶、提供优质服务、加强挤(收)奶站服务功能等多种措施,有的企业还吸收奶农入股,使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关系更加密切,逐步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方向发展。

(四)盘整提升阶段(2004年~2007年)。进入2004年以来,牛奶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奶业产业效益开始下降。奶牛饲养上,由于饲料成本上升较快,生鲜牛奶价格明稳暗降,效益呈下滑趋势,群众养牛积极性开始下降;乳品加工上,由于能源、水、包材、工资等上涨,加工的物化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有较大幅度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对中小企业的压力更大,已经出现乳品企业亏损现象。在乳品销售上,全国性乳业品牌不断地将自己的产品渗透到区域品牌的地盘,依靠品牌效应以及成熟的营销手段,区域乳品企业的地域壁垒被逐渐冲破。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和区域市场的成熟,全国性品牌还将不断挤压区域品牌的生存空间,终端乳品市场销售价却有一定的下降,奶业的高利时期已经结束,价格竞争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在奶业消费上,随着牛奶消费基数的上升,市场的拉力逐渐减小,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缓慢增长将直接影响奶业的发展速度。全省奶牛数量增幅趋缓,发展速度回归理性,奶业发展已由超常规发展将逐步转入正常平稳发展的转型时期,奶业的发展观念、发展战略及奶业的产业体系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整体性的转变,奶业生产正逐步从速度数量型转入效益质量型、由粗放式经营转入集约化经营。

2004年,全省奶牛年末存栏量15.38万头,牛奶总产量53.61万吨;2005年奶牛存栏16.11万头,牛奶产量56.62万吨;2006年奶牛存栏16.35万头,牛奶产量58.36万吨,2007年奶牛存栏19.61万头,牛奶产量73.23万吨。2007年比2004年相比,奶牛存栏增长27.5%,牛奶产量增长36.6%,全省牛奶人均占有量提高到9.96公斤。

三、基本经验

30年来,江苏奶业在改革与发展中已积累了丰富的和具江苏特色的宝贵经验。

(一)高度重视。为了促进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4号)和《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文件。各级充分认识到发展奶业对农业经济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制定出台鼓励和扶持奶业发展的优惠,为奶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在资金、用地、交通、水电、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项目资金支持,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奶业被省确定为“十五”期间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制定了《江苏省奶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明确了江苏奶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规划了产业区域布局,确定了主攻方向与发展重点、配套措施与扶持。在省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指导下,由牵头单位负责实施组织与协调管理,加强各环节的整合和有效衔接。切实加强产业工作的技术指导,建立首席专家、专家顾问组制度,强化项目宏观、监督管理,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引导示范作用,加强市场引导和扶持。近几年来,省农业三项工程累计在奶业投资1600多万元,主要用于奶牛良种选育、奶源基地建设、奶业产业化链式开发等方面。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奶牛养殖基地、牧草基地、改扩建奶制品加工企业等项目。各地纷纷出台优惠,积极鼓励奶牛养殖业的发展。2006、2007年分别在铜山县、江宁区、锡山区、睢宁县、常熟市、相城区、云龙区、江阴市等8个县(市、区)组织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实行冷冻精液补贴,补贴标准为每支荷斯坦奶牛冻精补贴15元,每头成年母牛按照2支冻精的标准进行补贴。在8县(市、区)计划改良荷斯坦奶牛6万头,补贴冻精12万份,国家补贴资金180万元。同时对享受2006年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改良后出生的优质后备母牛饲养给予一次性补贴,每头后备母牛补贴500元。

(二)消费引导生产。在引导牛奶消费上,我省成功实施消费引导生产“五步战略”。第一步是1998年,在全面分析中国人与外国人食物和膳食结构的基础上,以早餐为切入

点,提出“早餐”。此举得到全国营养学家的肯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于若木先生赞扬这个观点“十分厚重”。第二步是2000年,我们在分析牛奶消费群体结构现状后,以学生这一最大的消费群体为切入点,提出努力推进“学生奶”活动,呼吁社会、学校和家长,“为了下一代,请给孩子一杯奶”。并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开始正式在全省启动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目前,已在全省2500多所学校组织实施,日供奶70万份。第三步是2003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们因势利导大力倡导“农民也要喝牛奶”,为拓展农村乳品消费市场空间提供一个新的支点。第四步是2004年,当人们的热门话题更多地转向关心“喝什么奶更新鲜、更安全”和“怎样喝奶更营养、更健康”的时候,我们综合专家的意见,及时向广大消费者作出科学的解答。“关于科学喝牛奶的十个问题”为逐步建立“科学饮奶”的消费理念奠定了基础,也在全省掀起了一股“科学饮奶”的热潮。第五步是2006年,总和总理先后对普及饮奶作出重要指示,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一斤奶”的梦想蕴含着民族昌盛的期盼、诠释着人民小康的内涵、透彻着产业发展的强音。“圆梦,历史的重任”在江苏上下形成共识。各地在每年5月份利用“国际牛奶日”进行系列宣传活动,宣传“早餐”,宣传奶业的发展前景,宣传牛奶的营养与保健作用,宣传江苏的知名品牌,为全省奶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成功举办“中国维维国际牛奶文化节”南京奶业(集团)公司“奶业之春”文艺晚会、“中国南京山田国际牛奶文化节”、“巴氏牛奶节”等大型宣传活动,以奶为媒,借节造势,普及牛奶知识,引导鲜奶消费,为我省奶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发展布局上,根据资源条件、奶业生产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向,实施了“两头带动中间”发展战略,即一头以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常州红梅乳业有限公司、创元双喜(苏州)乳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重点发展沿沪宁一线大中城市郊区的规模化养牛,形成江南奶业经济带;一头以维维集团、徐州绿健乳业公司为代表,重点发展陇海线的专业户规模养牛,形成徐连奶业经济带;以两个经济带带动淮安快鹿牛奶公司、扬州大学试验农牧场等为代表的苏中腹地的奶业的发展,并逐步向周边省份

辐射。目前,南京市江宁区、徐州市铜山县、无锡市锡山区等县(市、区)奶业发展已经成为优势明显的县域特色农业。

(四)实施龙头带动。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设备引进、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质量建设水平,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近年来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进军奶业,为我省乳品加工业增添了后劲。南京奶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9个奶源生产基地,1座年加工3万吨的饲料厂,可带动9000多农户每年增加收入1.3亿元。维维集团2003年,集团投资3亿元加快发展奶牛养殖及饲料加工业,计划建设十个千头奶牛场(养殖小区)、一个万头奶牛场,每年从国外进口纯种奶牛5000头,并配套建设一个大型饲料加工厂,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投资3000万元建设一个5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

(五)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和加快奶业科技进步,并在奶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实现科技创新,近几年来,我省先后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高产优质种公牛和冻精,加强了对南京农业大学种公牛站的投资建设。组织实施了“奶牛单产七吨工程”,强化了奶牛种质管理和选育工作,培育了一批高产核心牛群,新建了一批机械化规模牛场。改变了传统饲养方式,推广种草养牛、饲料青贮、秸秆氨化等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使用全价配合日粮(TMR)、饲料添加剂,提高奶牛生产力水平。推广应用奶牛场防疫及疾病控制管理规范、“两病”监测净化技术、奶牛隐性乳房炎早期监测技术、中草药制剂治疗繁殖障碍和乳房炎等疾病,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应用高产奶牛繁殖新技术,通过利用优秀公牛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和利用优质胚胎进行胚胎移植,实现高产奶牛核心群的高效扩繁和生产群的整体品质改良。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推广无公害牛奶标准化生产技术, 降低了鲜奶中的细菌含量指标,提高原料奶质量。乳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全面展开,一批新建的乳品加工企业和流水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省乳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批高档乳品和营养保健奶的开发填补了我省的空白。产学研的有机组合,使我省已经初步形成了13大类200

多种规格的产品系列,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较好的地位。

展望未来,我们对江苏奶业今后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只要我们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路子向前走,紧紧抓住当前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契机,正视加入WTO后带来的冲击和发展机遇,认真吸取三十年来我省奶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国内外奶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勇于和善于应对更加激烈的乳品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加强奶源基地、乳品加工基地和原料奶与乳品质量保证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建设力度,加紧培育江苏的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充分发挥奶业龙头企业在推进奶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就一定能够实现我省奶业新世纪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在不断推进江苏奶业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再攀新高峰,再创新辉煌。(江苏省畜牧兽医局组织编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