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1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1.36 No.1 201O年1月 Jan.,2O1O 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之四)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0)01—0028—08 走向生态诗学:中国现代诗学一个可能的突破方向 代 迅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市400715) 诗学这个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理解,广义 难以为继。 的诗学指文艺理论,狭义的诗学指关于诗歌的批评 另一种和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相适应,可以称为 理论,本文在狭义上使用中国现代诗学概念。 农业诗或生态诗,“池塘生春草”,“白杨多悲风”,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野旷沙岸 展,虽经几度繁荣,但中国诗歌主要是新诗的发展 净,天高秋月明”,“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这种 却走进了低谷,甚至前些年在广东出现了“垃圾诗 自然山水清幽淡远的风神韵致,是未经工业污染和 歌”事件,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现在人人争谈诗歌 都市化进程之前的农业社会所特有的美,诗人把 困境,其中原因固然多种多样,新诗对古典诗歌格 玩、赞赏的是农业社会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因为人 律的抛弃、音乐性的忽略等都是人们谈论较多的问 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人对自 题,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而又未引起学界广泛注意 然的审美关系,也并非始于今日。马克思表述过一 的原因,就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人与自 个著名观点:“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靠 然审美关系的变化,对照中国古典诗歌,我们就能 自然界生活。”马克思写道:“从理论领域来说,植 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在中国现代诗学传统中,我 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 们往往专注于诗歌与社会的关系,后来转向诗歌自 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意识的一 身形式研究,而对于诗歌与自然审美关系的研究, 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们必须事先进行 用一个现在的术语来表述,就是关于诗歌的生态批 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 评,则较为忽略。 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一部 如果我们借助于生态批评的视野,中国古代诗 分。”_1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大自然理所 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类可以看作是 当然地构成了人类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人们因此 政治抒情诗,写的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批判不合 对大自然的美怀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在文学艺 理的社会现实,张扬讽咏教化、观诗知政,坚持诗歌 术中反复地加以表达,形成了一个久远的传统。奇 之道与政通,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 山秀水、珍禽异兽、明月星空等莫不如此。传统的 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经过20世纪 审美感受方式是把美丽的大自然描绘成伊甸园般 50年代以来政治抒情诗的高度繁荣,我们饱受多 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与此相关,也把自然界的 年来伪崇高的戕害所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改革开 明山秀水看作逃避现实苦难、医治精神创伤的处 放以来诗人们有意识地躲避崇高,政治抒情诗已经 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清新的空气,明媚的春 收稿日期:2009—11—2O 作者简介:代迅(1963一),男,四川自贡人,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比较诗学与比 较美学。 28 光,无小撩动诗人的情思,形成了伤春悲秋的主题, 类法我们似乎雉以理解,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 云起云飞,月圆月缺,闲花落地,风暖鸟呜,日高花 里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批评第一次在文艺理论中凸 影,芳草萋萋,野旷天低,无不撩动诗人情思,彩笔 现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一种是未经人工改造的 描出自然美景。这些熟悉的古诗佳句,形成了人们 荒野的审美价值,另一种是人为地建造起来的并且 对于自然美快乐和愉悦的审美感知传统。 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景观,而这两类景观的区 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自然景观的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社 分,恰恰是过去我们所忽略的。 会以来,人类对于自然传统的审美感受方式依然存 在,但是已经有了重大改观,新的审美感知方式出 分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物感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 现了,人对自然的审美感觉往往不是感觉的愉快和 关于文艺起源的学说。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天 《春秋繁露・阴阳义》说“天有喜 形式的美感.而足更多地表现为忧虑、痛苦、烦恼、 人合一、物我不分,不安,形式外观也变为不和谐与丑陋。“20世纪后 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 半叶以来,一个幽灵在地球一卜到处漫游.这个幽灵 也”,中国传统文化以这种特殊的神秘主义方式,构 就是生态危机” ,起源于英国的1=业,在给人 成了人和自然的统一,心物一元、心物感应构成了 类带来极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人类赖以生存 中国传统涛学的重要基础,物感说正是建立在这样 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负面效应不断累积的 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诗学对此有周详阐述,可与 后果,甚至超过了政治、经济、种族、文化等方面的 生态批评中关于自然环境的特殊分类形成有趣的 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最终引发 对照。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 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 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阐明了文学创 国家的生态社会政治运动,迅速跨越了国家和民族 作过程中自然景色变化和人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内  的界限,成为一种全球文化,并从现实政治层面进 在联系。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入了学术话语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产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生了强大影响。 蝉,夏云暑雨,冬月初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把 所有这一切改变_r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人们 自然风物、四时景观视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中 开始越来越多地用另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审美 国古代诗学中物感说反复和明确地肯定了在文学 眼光,来观察和感受我们当今所面对的自然界,其 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韵思想感情与四季景致变化 核心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带来的灾难的担忧。 之间的确定性联系。“明月照积雪”、“池塘生春 在当今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文艺 草”、“澄江白如练”、“晓来山雨闹,雨过杏花稀”等 中,对于大自然往/f丰采取挽歌式的观照方式,艺术 为人传诵的佳句比比皆是。正是大自然缤纷多姿 家们带着严重的忧患意识进行创作,我们昕置身其 的美才唤起了作家多样的情思,需要注意的是,这 中的环境已经不仅仅是被描绘为一种优美的田同 样的自然美更多地属于荒野,而不是遭到污染的城 风光,而更多地被捕绘为一个下疮百孔、行将崩溃 市景观。物感说作为古代未经污染的农业社会中 而哌待人们加以保护和拯救的对象。 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表述,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生态批评是2O世纪末叶以来文学批评领域最 今天我们从生态主义的视野来审视其与中国现代 重要的转向之一,被认为是生态危机时代的文学批 诗学的关系时,其意义更为彰显。 评,主要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其他批评 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特别是生态批评所特意 流派有着显著差别。一般而言,文学理论研究作 标举的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景观,已经断绝了诗歌 者、文本和世界的关系。存大多数文学理论话语 继续走农业诗或生态诗的古典诗歌发展之路。当 【f1,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的同义语,而生态批评 今中围的诗人们住在城市高楼之中,每犬看到的是 的“世界”则是指生态环境。按照牛态批评的理解, 下篇一律的水泥森林,饱受噪音和汽车废气污染, 自然环境可分为四种:荒野(the wilderness)包括 花园成了狭窄拥挤的住宅小区的代名词,森林成了 沙漠、海洋、无人居住的陆地;壮观的景色(the sce 郊外草木稀疏的苗同,诗人再也写不出漂亮的句 nic sublime),包括森林湖泊、山脉悬岸、瀑布;乡村 子,伤春悲秋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彩笔难题断肠 (the countryside),包括公园、花园、小径等:褐色 句,人与审美关系已经有了根本性改观,从人与自 的风景,(brown landscape)指环境问题严重的城 然的关系而言,城市里的诗人实际上已经无美可 市景观 。初看起来,这种关于自然环境的特殊分 审,必然带来诗思枯竭、江郎才尽的后果。不难理 29 解,“僧推月下门”的感觉和霓虹灯难以共存,“细雨 在这方面,生态批评能够照亮我们存在着的某些理 骑驴入剑门”的感觉和乘坐奔驰宝马的享受必然相 论盲点,给我们提供一些不同于既有传统的新启 悖,诗人可以歌颂小草的生长,但是却无法陶醉于 示。走向生态诗学,也许是中国现代诗学一个可能 机器噪音的轰鸣。1:业文明带来人类社会审美方 的突破方向。  式的变革,还是一个有待充分展开的复杂问题,就 参考文献:[1j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5.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而言,如何才能保持农业文明 时代传统的美?又如何发现工业文明时代新的美? 生态文明时代又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审美眼光? 在新的时代里,新诗创作如何寻找新的主题与新的 [2]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M].曾建平,译.重庆: 重庆f_};版社,2007:1. [3]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步 语教学与研究出 表现形式?又如何与传统的艺术资源衔接与贯通? 版社,2006:488. 这都是中国现代诗学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现代诗人的创造与诗歌传统的变迁 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中国古代诗歌能够形成为我们所称道的“传 “失语”问题?在包括语言、结构、情感、题材处于类 统’’,在于古代诗人的创作机制,这样的机制同样会 型化的文言旧体诗歌体系中,旧体涛已达到某种巅 在现代中国体现出来。占典诗人创造了古典传统, 峰,它构成一种巨大的历史压力,逼迫后续诗歌潮 对于现代诗人而言亦然,正是现代诗人的创造,使 流开始了自我矫正与疏离母体的新航向,如宋人以 新诗形成了自身的传统。 文为诗并以词为重,元以曲为文学之正宗,明清的 作为精神现象或产品的现代诗歌,好像新生婴 白话小说含纳诗词大行其道……。在强势的古典 儿分娩一样,脱离母体的同时也是赢得新生的关 传统面前,晚清的“宋诗运动”面临创新的巨大压 键。新的诗歌样式、内容、风格的形成,是逐渐孕育 力,其创新的途径足回溯历史虚拟“宋诗”的时代, 而成的,它们经历了冲出古典传统重围的曲折历 模仿江西诗派企图化腐朽为神奇,脱胎换骨,进而 程。既然离开了母体,就意味着新的可能:或直接 寻找自己在诗史上的位置。但遗憾的是,晚清宋诗 袭用古代的“翻新”模式,或从传统的边缘突围,以 运动的诗人们,出于历史的局限与对传统的误读, 图创造性转化。不同时期的这些诗派“翻新”的模 没有认识清楚传统天狗般的吞噬能力,也就失去了 式有异,相应地反映出诗人们创造的能力与手腕。 自己。形象地说,他们是回溯诗史,往历史深不见 现代诗人到底占据了什么样的历史位置,这需 底的深处游去,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这种“翻新” 要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在晚清不得不 式的创作,自然难以脱离作茧白缚的困境。 正视世界格局这一去中心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 与晚清宋诗运动起点类似的是胡适等人发起 世界构成新的对话关系,中国诗歌在既有的封闭性 的白话诗运动。持诗体论的胡适,也曾寻找历 轨道运行中,不得不正视另一个陌生的异域空间。 史的依据来支撑白话诗的历史合法性。在艺术手 被强行打开的国门,从有形到无形,很长一个历史 法上,初期白话新诗主要汲取了宋诗“以文为诗”的 时段都在络绎不绝地迎接着异域的精神火种,诗歌 传统,不过,胡适等白话涛人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 传统内部固有的运行规则得到了根本的逆转。比 他们是从传统的边缘出发,往外走。如果把传统比 较一下晚清的“宋诗运动”与受“宋诗”原型影响的 喻成一个鸡蛋的话.贝U可见现代诗人的创新往往是 白话新诗,便可略知一二。鲁迅曾断言一切好诗, 从古代传统的外壳出发,最终冲破这层外壳。冲出 到唐已被做完。这句话对后继的诗人们来说显得 外壳后,新生命就获得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另外, 相当现实而又残酷:怎样接着做才能解决自身的 胡适的幸运还在于西方诗歌的样式成为他新的选 收稿日期:2009—11 2O 作者简介:颜同林(1975一),男,湖南涟源人,文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同现当代文学。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