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化
现代园艺2019年第12期乡村河道景观生态探讨
陈倬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院乡村和城镇的共同发展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乡村河道的改造、修复、景观设计是城镇生态环
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河道可以使乡村景观充分发挥生态、游憩、防洪、灌溉、景观等综合功能。阐述建设乡村河道景观生态设计的必要性及特点,探讨了乡村河道景观建设的原则和技术方法,从而对乡村河道建设提供借鉴,使乡村河道尽量减少遭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让乡村河道景观回归自然、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院景观规划;乡村河道;生态型河道
我国乡村面积占据国土面积90%以上,是居民主要的生活聚集地之一,拥有大量的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优势。城市虽然在扩张,但乡村仍然是城市的包围圈和附属地。乡村河道因为所处位置的独特性,既成为了居民重要的生活依靠,也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无限的自然乐趣,人们获取水资源及水产资源的同时,充满了对水文化的向往。乡村的河道往往是村落人群的聚集地之一,经过合理的规划改造,可以反映当地的文化、环境及历史特征,但我国对于河道的规划设计多集中在城市及城郊。长期以来,受城乡经济二元化结构的影响,公共财政对乡村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乡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垃圾收集等设施配套不全,河道“脏、乱、差”是农村环境问题的集中体现。河道景观规划滞后于城市河道景观规划,且乡村河道治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灌溉、防洪、排涝、蓄水等基础功能上。1.3污染源复杂多样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河道污染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完整的排污净污系统,导致出现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污染、农村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因此,农村河道污染虽然没有城市污染严重,但其是整个乡镇环境污染的起源,治理刻不容缓。2乡村河道景观现状
目前,乡村河道还处于基础功能建设中,采取了截污、清2.1乡村河道景观建设缺乏重视淤、底泥等措施。但改造却没有统筹考虑景观建设,导致乡村河道的防洪、水利等基本功能虽然得到提高,但忽略了其生态和景观效益。直到近些年,乡村居民越来越渴望美好的人居环境,国家倡导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河道景观建设才慢慢受到关注。2.2乡村河道景观过于城市化、人工化、趋同化当前,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乡村河道的改造受城市河道改造的影响,将乡村河道进行渠道化、护坡硬化处理,导致河道变成了水渠或水沟,造成河道“不乡村”,景观“半土不洋”的尴尬处境。趋同化现象明显,盲目效仿城市景观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河道缺失了自身的特点,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2.3理论研究不足由于乡村河道景观设计建设成本低,且改造的成功案例不多,学者的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城市滨水景观,忽视了对乡村河道景观建设的研究。乡村河道建设,大多是实施截污、清淤、底泥处理、护岸修复、绿化的等工程,景观生态性和可持续性较少涉及。1乡村河道的特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8亿农民居住在乡村,即我国大多数为农村人口。目前,仍将河道景观建设或河道生态修复集中在城市河流,而乡村景观多为自然水系,有良好的水资源生态和水文环境。但其景观建设方面仍然很落后,且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乡村河道与城市河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1河道结构多样按河道所属地貌可分为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山区河道包括溪流,较为陡峭,水流顺势而下,通常水体两侧自然植被丰富,河流湍急;平原河道则边坡较平缓,水面较宽、水流缓慢。按河道区域位置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2功能多样乡村河道根据其特点不同,承担的功能也不同,其中大多是承担灌溉排涝的基础性工程,是调蓄分洪的重要通道。若河道宽阔、水流量大,则承担着船舶运输的交通功能。除此之外,对于水文环境较好的河道,可以发挥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物、植物或矿产资源,这些资源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用,我国等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保护管理力度,制定各项完善的制度。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湿地保护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切实有效保护好湿地资源的同时,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2]。 3乡村河道的景观构成
河道根据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属性,流经乡村区域的河段称之为乡村河道。但从生态景观角度来看,为了更好地理解河流景观,不能着眼于局限的河床、河滩以及堤岸,必须研究河流和地区的关系,统筹考虑,包括与河道相关的自然因参考文献
[1]姜宏瑶,温亚利.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0(3)
[2]黄成才.论中国的湿地保护与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2004(5)
(责任编辑舒丹丹)-160-
2019年第12期现代园艺生态绿化素和文化现象。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河流景观,所有固有的河流文化都可找出与当地文化有关的佐证。乡村河道的景观按结构次序可划分成河流水体、河滩部分、沿岸部分、远景或背景构成。包括具有地理及地域特征的自然因素,例如,气候温度、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动物等;具有当地历史、风俗习惯的人文因素,如黄河文明、治水文化、生产文化等。不同区域积累了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有些流域拥有众多历史遗迹,成为滨水设计中重要的历史因素,体现当地人对自然环境的直观体验和适应生活的过程和历史。4建设以乡村河道为依托的生态绿道
4.1生态绿道绿道也称为绿廊、绿脉,是指线性的自然或者人造物体,例如,河道、溪谷、小路、山脊线、铁路、运河、峡谷,或者废弃的铁路线、沟渠、风景道等人造走廊的线性开发空间。其空间内的要素被系统规划设计并管理,将生态、旅游、文化等各种资源组合到一起,并进行保护的线性开敞空间。乡村河道是城乡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绿道概念引入河道景观建设中,可以帮助乡村河道纳入区域河流的整体规划中,并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如今自然河道被人工干扰愈来愈多,促使原始大型斑块或者廊道断裂,生物种群之间能量的交换大幅减少,具有生态功能的绿道可以将破损的斑块或者廊道连接起来。同时,将先天具有良好景观资源或者能表现本地区历史文化的通道改造成游憩绿道,这种绿道通常沿着小径道路或者水路发展,避开了汽车的干扰,可以尽情观赏游憩、感受历史,改善交通安全问题。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徒步旅行,往往背包客都青睐于这类道路作为他们的徒步路线。4.2新的生态型景观河道驳岸形式在乡村河流中,由于取水过度,正常水文的河流变成了季节性河流,自然枯水期、水流量少,导露;在汛水期,河流流速及流量巨大,这类 致水道断流、河床暴河流的特点是平时基础流量小、流程短、比降大,不同时期形成的水环境差异巨大。传统的乡村河道形式,由于施工工艺有限,多采用两侧坡岸用水泥硬化或块石砌筑等方法,河道水岸交界的高差处裸露范围大,成为水渠,致使驳岸绿化条件及生态效果不佳。随着河滨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许多河道被截弯取直,但人们对人居环境要求却越来越高,对于河道的生态标准提出了新要求。通过重建河道,恢复其生态功能,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主题,进行新的水道景观规划治理。河道两侧不再是淤泥或垃圾,用自然生态的缓坡岸代替传统陡峭的硬化坡岸,不同位置种植不同生长习性的乡土植物。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具有观赏和体验功能的新型河道景观。在河岸过渡地带,根据全年水量时节,可设置高差不同的护坡台地,不同的台地形成了亲水空间、近水空间和远景空间。组建水陆相互交替的小生态湿地系统,为陆地的鸟类、哺乳类、昆虫以及浅水区域的鱼类和两栖类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有性地规划游人观赏路线,做到游人亲水的同时,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样就形成了丰富的带状生态系统,产生了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同时,处于干湿交替状态的河滩景观在不同的汛期,产生的景观类型也不同,形成了四季变换的动态景观。5河道景观建设的相关工程技术
5.1生态护岸生态护岸包括植物工程复合和单纯植物护岸技术。这些方法是运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互结合,将植物有组织规划地种植,进行工程建设造景的同时,统一融入植物景观设计。依靠植物基质材料、复合材料网和植被的共同作用,达到绿化和防护河道的作用。通常有三维植被网护岸技术、格宾网护岸、生态袋、扦插———抛石联合技术等。5.2湿地湿地一直被赞美为大自然的“肺”,是控制洪水、净化空气、提供动植物栖息地、蕴藏丰富生物资源的生态景观。河流湿地往往呈现带状,湿地跨度较大,为重塑河岸生态系统,改善河流原始自然环境,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发挥作用。建设河流湿地,可以发挥巨大的区域性生态作用,有效改善城乡气候和环境质量。5.3植被缓冲带植被缓冲带往往处于河滩区域,也是水生与陆地之间最具多样性、最复杂的过渡地带,是当地原始生物栖息、迁徙的通道,也是可以容纳公共活动的滨水场所。植被缓冲带的宽度能最大限度保持植物与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人和自然在此营建滨水活动的发生空间。植被缓冲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植物种类、生物种类、植被宽度和长度、植被组成和密度等。6总结
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乡村居民对于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乡村河道的治理与改造是完成人居环境改造的前提,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现有未经过人工化的河道应在保护的基础上,用生态的方法规划设计河道,保护河道原有的生态功能和人文历史。对已经水渠化的河道,可在整治人居环境的同时,统一改造,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态,用植物护坡的方法,设置过渡带、湿地等,建立绿色生态景观廊道。最后,不同的河道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适应的工程方法,不可盲目照搬。参考文献
[1]徐得潜,夏鲲鹏.乡村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评价与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2017
[2]高黑.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
[3]陈鑫.乡村的河道植物景观构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4]付军,李玉仓,韩秋筠,等.乡村河道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刘昌明,刘晓燕.河流健康理论初探[J].地理学报,2008(7)
[6]俞孔坚,刘玉杰,刘东云.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5
[7]郑钢,彭琪.永宁江城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黄岩永宁公园工程建设漫谈[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5
(责任编辑舒丹丹)-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