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辽宁省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刘晓南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沈阳110031) 摘要:辽宁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基础,把就业再就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实施积极 的就业,完善就业扶持体系,抓住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扎扎实实地推进辽宁省就业再就业工程,并 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就业形势;问题;措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之 一与此同时,辽宁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服务业等劳动密 集企业,在辽宁省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促进了辽 宁省劳动密集型经济快速增长,吸引就业再就业人员的能力 也得到了不断增强。2007年,辽宁省就业人员达到2180.7 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128.7万人。与2006年相比增 。近年来,辽宁、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 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基础上,把就业与再就业作为推进辽 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构建和谐辽宁的重大民生工程之 一,坚持推进积极的就业,不断完善就业扶持体系, 扎扎实实的推就业与再就业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 面,我们也看到,在今后辽宁省就业再就业形势仍处在机遇 与挑战并存的阶段,要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 和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变经济增长优先为经济增 长与就业并重,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就业增长和结构 优化,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一长了52.6万人。与之同时,辽宁省出台的各项再就业 得到落实,妥善解决了转轨遗留的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辽 2 2 2 2 2 2 2 2 2 2 宁平稳渡过了失业高峰期,就业总体态势趋向好转。 鲫∞∞∞∞ ∞ ∞ 、辽宁省总的就业形势趋于好转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好转,促进了辽宁省就业 形势的好转,就业总量保持着不断增长的势头,城镇登记失业率 逐年下降,全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份额不断上升,城镇化水平得 到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全省非公有制 企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增长呈现出良好态势。 辽宁省2006- ̄---2007年就业人 变化比较(2rX) 2.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辽宁省经济转轨、企业减员增效、社会保障体 制的试点的展开,大量积存下岗职工转为失业人员,造成城 镇登记失业率高居不下的局面。 1.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作用不断提高。 随着辽宁省社会保障试点工作的结束和全面振兴辽宁 老工业基地的实施,为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 础,使辽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经济发展快速发展带动 了就业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经济每增长 1 ,就业增长o.17 ,创造的工作岗位由2000年的6360个 增至2007年的36177个。 6.80* 6.50% /~ 4・80 一一 6.5O% 、 5.70% 、 3.70% / \ 4.40% 辽宁省2000年 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变化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2001年,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的3.7 上 升到4.8 。2003—2004年,连续三年辽宁省城镇登记失 业率都处于高位状态。特别是2002年失业率(6.8 )升至 历史高峰期,劳动力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十分尖锐。在这 个时期,辽宁省出现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位运行状态,其原因 ■国内生产总值 ■就业人员增长 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员增长变化比较 经济理论研究3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是随着社会保障试点的进展和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入,企业减 员幅度较大、原有的下岗人员进入失业保险,加上结存的失 业人员登记为失业人员,造成失业率大幅上升,2002年达到 6.8 。面对这种局面,辽宁省各级根据辽宁省的具体 情况,在落实认真国家关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基础上, 先后出台各项优惠,设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等加 大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与此同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地战略的实施,都给辽宁省就业再就业工程带来了机遇,经 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六年 多来最低点,为4.4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进入了适度 失业状态。 3.就业人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辽宁省是一个重化工为主的省份,在就业人员结构中第 一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与东部 沿海省份相比之下,辽宁省第三产业吸收就业人员能力还是 较低的。 40,00% 2130.O0.000% .00% 1995年% lI]|I 2000年I] _I 2004年 l 2006年 _l 2007年 I ■第一产业 31.10%I 33.40* l34.40% I33.70%I 32 40%I ■第二二产业 37.90%I 31.70%l 28_加%I 27 70%l 27 60%l 口第三产业 30.9o%1 34.90%l 37.60%l 38 60%l 4000%l 一第…产业●第 :产 ̄lkra第兰产业 辽宁省就业人员产业构成比较 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辽宁省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 础上,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和优惠措 施,利用第三产业中有些行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 投入少,所需投入低,要求技能低,吸收人员能力强的特点, 积极鼓励有创业能力的失业人员在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中 创业,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再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第三 产业具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拓展了就业再就业道路。 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到873.6万人,比 2000年增加156.6万人,年均增长2.9 ,所占比重由1995 年的30.9 上升到2007年的4O 。就业人员由1995年的 629.3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873.6万人,增加了244.3万 人。目前辽宁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之比由 1995年31.1:37.9:30.9转变为32.4:27.6:40。辽宁省就 业人员产业结构处于由传统就业结构向现代就业结构转化 的过渡期,变化趋势符合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4.辽宁省城乡就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从上个世纪8O年代中后期起,辽宁正处于经济转轨时 期,企业改革,减员增效,就业安置体系由计划向市场体 制转型,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出现大幅下降,所提供的就业 岗位低于所需要就业人员的数量,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辽 宁省在2002—2003年的两年间,全省城镇就业人员数量减 少较多,减少近9O万人,导致城镇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下降幅 度较大。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劳 4经济理论研究 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游离出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城镇就业人 员增长也随之加快。到2007年达到1027.0万人,比2006 年增长3.2 。与之同时,城镇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 重开始回升,2007年达到47.1 。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为52. 9 。同时,也可以看出,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农 村就业人员增长速度。 辽宁省城乡就业人员结构比较 5.就业环境良好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比重上升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辽宁省的全面实施以来,正 如前面所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软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促进了各种形式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辽宁省各项促进就 业的出台与落实,大大的改善辽宁省就业环境,为扩大 就业创造了必要条件。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非公有制经 济组织中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在2000年一2007年间, 国有、集体企业就业人员比重不断下降,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成为解决辽宁省就业再就业的一个重要 途径。 辽宁省不同经济组织就业人员构成( ) 二、辽宁省今后就业和再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辽宁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地过程中,及时抓住了难得机 遇,解决了由于结构调整造成的大量下岗职工失业的问题, 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在振兴过程中发挥 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辽宁省在解决就业再就业 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十分突出的问题。 1.劳动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目前,辽宁省就业再就业仍然面临着转轨遗留的下 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矛盾并存的严峻形势,特别是转轨遗留的国有企业 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和离岗失业人员、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国 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本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加。 2.就业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业环境,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 动,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将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重点,由基础建设向扩大就业服务 网络覆盖范围、改善就业服务手段、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方面 目前,辽宁省正处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改革和 产业结构调整双重变革的加速时期。随着经济改革的 深化使原来隐蔽在国有、集体企业中的富余人员释放了出 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原来的一些陈旧、落后、技术含 转移,形成市、县(区)、街道、社区信息联网,为下岗失业人员 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力Ⅱ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强化就业统 计工作,完善就业统计指标和统计手段.力Ⅱ强用工管理,重点 是制定用工登记办法,全面实行用工登记制度,准确掌握就 业人员情况。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建立区域性劳动力 量低的劳动岗位减少,而新形成的工作岗位对就业者的知识 水平、劳动技能、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被释放出来 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在短 时期内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条件下产生的新工作岗 位的要求,因此不能很快地被吸纳。加之,培训能力、质量、 经费、设施等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职业技能培训以就业为 导向的运行机制尚需完善,难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 业发展的需要,致使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突 出表现为“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矛盾,这就更加剧了 总量矛盾。 3.社会环境、制度、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创业环境还存在不少壁垒。初始创业的人群很难 获得及时有效的金融支持;审批环节过多,收费过多,个体工 商户的大量减少就与过高的税、费有关;服务项目过少、服务 质量过差,特别是在信息、创业培训教育和信用建设方面更 显得薄弱;还有商业潜规则和现象的存在,也制约了创 业的健康发展,不少创业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人际关系的培 育上,放在如何与打交道上,都严重地影响了自主 创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 度。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就业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 就业制度副作用明显,户籍就业制度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条 件下劳动力市场的统一性和流动性。一方面,它阻碍了农村 剩余劳动力向其它产业的转移,加剧了农村居民的失业。另 一方面,它又阻碍了区域间特别是各地城市间劳动力的合理 配置,导致了区域问的劳动力供求失衡,加剧了区域性总量 失业和摩察失业。 4.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已经成为转 移就业的主要“瓶颈”。调查发现,“民工荒”实质是“技工 荒”,即并非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性转变,而是一些 岗位无人干、一些人又无岗位干的结构性技工短缺问题。农 村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正在日益显 现。培训与就业相脱离,导致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的参与热情 不高,这种“要我培训而不是我要培训”的做法,使培训 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地方出钱提供免费培训,而 受训农村劳动力反而提出要误工费等。 三、促进辽宁省就业再就业的几点对策建议 目前,辽宁省就业任务仍然很重,解决好就业是长期面 对的重大民生问题。扩大就业,不仅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 速度,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劳 动者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更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 调剂中心,在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通过组织和管理,有效对接岗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实 现地区问、省际间乃至国际问劳动力的有序合理流动,使岗 位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地区的分 割。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 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 为的监管,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察 力度,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超时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 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 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运用人力,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解决结构性 失业 (1)合理运用人力。人力是指通过对劳动 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 动力供给的结构。人力的目标,旨在按照经济发展对劳 动力的需要,调节和改善劳动力供给,进而改进劳动力市场 的劳动力配置功能。人力,主要是针对劳动力市场结构 性失业而提出的扩大就业的对策。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 度,如增加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支出,建立培训中心开发就业 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劳动力重新教 育和培训,把非熟练工人培训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 人;把不适应职业定位要求的失业者培训成能够满足企业需 要的劳动者,提高人们适应新技术变化的能力,以缓解因劳 动力供求结构失衡造成的失业问题。 (2)积极开发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本。在 一个时期内,人力资源是相对不变的,但人力资本却可以大 幅度提升。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普及义务教育,必须 鼓励发展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积极引导高等普通 教育和职业教育。要通过加快教育方式改革,努力培养具有 市场经济精神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人力资源。积极、 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本,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和培训投资的效 益,而且有利于全面促进就业。实施鼓励人力资源开发的普 惠制。在现行就业培训基础上,制定产业升级和劳 动者技能同步升级的就业培训,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 进一步拓展培训资金的补贴范围,实行分岗位、分技能、分群 体的差异性补贴,鼓励城乡劳动者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提 (下转第143页) 经济理论研究5 新视角 济利益关系处理好,即在现阶段,我们应坚持“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的原则,这是离不开规范分析方法的指导的。综合 以上这些分析可知,中国转型期经济学在方上应该既是 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就经济研究而言,我们既要 分析经济现象是什么,又要论证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既要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又要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 最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 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之中的一部分。虽然现代经济学的核心 内容是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现 代市场经济的参照系,但是要站在巨人的高度来观察纷乱无 序的现象,把握好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盘,保持大视野,我 们还必须把中国的现实情况放在世界比较合适的位置上,才 能准确地识别中国的情况中哪些具有一般性,哪些具有特殊 性,并且在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学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力求创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方,最终推动适合 中国转型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注]基金项目来源:湖南理工学院2007年院级科研项目,项 目编号:2007Y012。 律,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 论指导。 4.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是”和“应该是”的区分、事实和价值之间的区分、想象 中的关于世界的客观描述和对世界的带有主观性的叙述之 间的区别,构成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主要判别条件。换 句话说,前者关注的问题为描绘出“是什么”;而后者要解决 的问题在于回答“应该怎么样”。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 看,有许多学者将经济学严格划为实证科学的范畴,例如米 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在1953年发表的 《实证经济学方》中指出,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包括经济学的方,从整体上看都在实证分析一 边。也有一些学者积极倡导规范分析法,马克・布劳格在 《经济学方》一书中有一章专门指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 经济学存在着一种合乎逻辑的严格区别,但是他又认为:“经 济学基本上是一门道德科学而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运 用了对价值的内省和判断’’ |l。这表明在经济分析中,作为 经济行为的人,经济学家很难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 结合中国转型期的经济学构建,首先,经济学作为一门 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理论应包括四个部分:定义、假 设、概念、预测。我们应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论的要求,从当前的市场经济现实条件出发,在详细占有材 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提出 经济学命题或假说,再从逻辑上对其进行论证,并且不断进 行检验,而事实检验可以是证实也可以是证伪,关键在于具 有“可检验性”。这样,经济学理论才得以形成和发展,才能 够成为科学,解释现状,预测中国经济的未来,否则中国的经 济学难免会成为一座“空中楼阁”。所以,经济学的研究应该 着重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其次,市场经济蕴涵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市场经济推动 着人的发展,公正的道德利益的人性在市场经济中得以形成 和发展。我们应该把“人”当作主题、当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因素,把“人文精神”体现出来,把人的经 —参考文献: E1]E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M].北京:商务印书 馆,I992:L [2]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9 卷:406. E33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卷:923. [4]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7. Es]E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M].北京:商务印书 馆,l992:135. 作者简介: 魏珍爱,湖南理工学院经管系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方 。 ● 】■ )_● 】■ ●【21b'<)-q ̄】■ ●【.】■ ●【】■ )_●【】■ )_●【】._()_●【】■ H● j■ ‘● 】■H—H●【j■ —H● 】■ ● 】■ )_‘● j■ ● j■ ● j● ● j■ ‘● 】■ (上接第5页) 升就业技能,有效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动态变化问题。 3.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人为本”的 新型工业化的途径,解决就业问题。“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 化的着眼点就不再是提高工业产值、建立工业体系、发展高科 技、增加机器设备等“物”,而是提高人的专业化素质,增加人 的选择机会,满足人的参与和享受需求等,“物”是为满足人的 需求而存在的,是手段而非目的。而且特别强调的是,“以人 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为尽可能多的人 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是 解决就业问题的主线,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创 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要使尽可能多的人获得就业岗 位。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的基本途径是工、I 化,使尽可 能多的人获得就业岗位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只有推进“以 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才能让更多的人获得就业岗位。 4.扩大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劳动中的主渠道地位 通过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民营 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扩大就业再就业的生力军。民营经济 和中小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就业容量大的特点。要坚持“放 心、放开、放手’’的原则,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打破行业垄 断和所有制歧视,实行更开放的行业投资准人,扩大民 营经济进入的领域。在认真执行现行的基础上,相 关部门在工商收费、税收、小额贷款担保等方面应进一 步落实优惠,制定更为有效的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发展的具体办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促进能够提供更多 的就业岗位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更快的发展L ̄IN;i:f:k 量的投资资金,劳动密集型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快速发 展,将会给新增就业再就业和转移性就业的劳动力创造广 阔的就业空间和前景本文数据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统计月报、辽宁省劳 动和社会保障厅 。、。 、作者简介: 刘晓南,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 方向:社会保障,劳动就业。 经济理论研究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