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针灸治疗中风穴位处方配伍规律研究

古代针灸治疗中风穴位处方配伍规律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0年12月第33卷第4期Dec.2010,Vol.33,No.44期第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ofChengduUniversityofTCM罗玲等Journal古代针灸治疗中风穴位处方配伍规律研究·1·重大课题专栏

古代针灸治疗中风穴位处方配伍规律研究

罗玲

1

王静

2

任玉兰

1

卢圣锋

1

余曙光

1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2.中山市中医院,广东中山528400)

要:目的:检索从先秦至清代的古代中风针灸处方文献,研究针灸处方的主要配伍规律。方法:

选取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2个具代表性的中风症状,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中腧穴、经络和特定穴运

用规律,总结、提炼针灸处方配伍方式。结果:①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曲池、肩髃等手阳明经穴;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多选用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穴位。②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督脉百会穴、心包经中冲穴;风池、百会、曲池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经脉多选用督脉和足少阳、手阳明等阳经穴位。结论:古代治疗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针灸处方所选腧穴的配穴组方及特定穴运用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一致。在经络选取上,治疗不省人事针灸处方选用经络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相同,而治疗半身不遂选用足少阳胆经最多,与现代临床常用足阳明胃经不同,需要进一步思索与研究。

关键词:中风;针灸处方;数据挖掘;关联规则中图分类号:R255.2;R246文献标识码:A

0668(2010)04-0001-04文章编号:1004-

StudyonAncientClassicAcupuncturePointsCombinationinTreatingStroke

LUOLing,WANGJing,RENYu-lan,etal

(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Tui-naSchool,Chengd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610075,China)

[Abstract]Objectives:toexploreacupunctureprescriptionsintreatingstrokeamongancientandclassicdocumentationsstartingfromPre-QinDynastytillQingDynasty,andstudymajorcombinationswithintheprescriptions.Method:selectedhemiplegiaandun-consciousness,twotypicalsymptomsofstroke.Usingdataminingmethodtoanalyzetheprescriptionrulesofcommonpoints,meridi-ans,collateralsandspecialpoints,andsummarizethecombinationpatternofacupunctureprescriptions.Results:1.hemiplegia:pointsusedwiththehighestfrequencywereQu-chi(LI11)andJian-yu(LI15);themostcommoncombinationsconsistedofJian-yu,Zu-san-li(ST36),Bai-hui(DU20),andFeng-chi(GB20)amongprescriptions;manyusedFootShao-yang,HandandFootYang-ming,FootTai-yangandDu,5Meridians.2.unconsciousness:pointsusedwiththehighestfrequencywereBai-huiandZhong-chong(PC9);themostcommoncombinationswereFeng-chi,Bai-hui,andQu-chi,orDa-zhui(DU14),Bai-huiandFeng-chiamongpre-scriptions;manyusedmeridianssuchasDu,FootShao-yang,andHandYang-ming.Results:thepointscombinationandselectioninacupunctureprescriptionstotreathemiplegiaandunconsciousnessarebasicallyconsistentinDu,HandandFootYang-ming,HandandFootShao-yangmeridians.

[Keywords]:stroke;acupunctureprescription;datamining;correlationrules

中风,即脑卒中,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与《伤寒论》太阳中风之外感表证不同。笔者通过查阅先秦至清代共计210部针灸及综合医籍中有关

中风方面的文献,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其针灸处方

)资助课题(编号:2009CB52290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作者简介:罗玲,女,1974年生,讲师;通讯作者:余曙光,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实验针灸学。

·2·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第33卷

配伍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究,为进一步研究腧穴配伍规律打下基础,为临床针灸选穴配伍提供依据。1文献纳入

选取先秦至清代的医学著作、医案、医话等古代文献,内容涉及中风的针灸文献作为样本,从样本中选择含有中风针灸处方的文献。具体方法是:

、《中国医籍大辞首先查阅《中国针灸文献提要》

》、《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3典·针灸类

本记录古代针灸文献较齐备、较权威的专著,3本著作中涉及到的所有针灸书目都列为查找的文献书目。然后参考各书目的内容提要及目录,选择记录针灸治疗中风的著作书目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中医大典、中医世家、中医瑰宝苑等光盘、网页将书目和内容下载、记录,在图书馆收集针灸专著,以弥补网络和中医大典的不足。尽量查阅全面而无遗漏。有些古针灸医籍遗失,则通过查阅较有权威的校注补遗等著作补充缺失内容,使之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

针灸古籍文献有大量集大成著作,对于综合性医籍合辑前人多本医学著作,则以原始医籍为主,不重复录入;有一些针灸著作中关于治疗中风方面,虽然沿用前人针灸处方,但并不是完全重复,加入作者自己的心得及治验体会,该处方行之有效,则录入。

将古代文献即针灸专著书名建立数据库,共入选210部著作,其中记录中风针灸处方的文献著作有127部。

2确立中风检索词

》、《中医临床术语根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

》、《急病针灸典籍通览》、《中国针灸证治通规范

鉴》等较权威的专著中关于中风的病名记载,确定中风文献检索词,并注意同义词、近义词的选择。

在记录中风文献的古代著作中中风、偏枯、偏风、风痱、风懿、风痹、半身不遂、中经络、中脏腑、腲腿风、身重等检索词。根据《中医证侯鉴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将检索得到别诊断学

的文献条目严格筛选,并排除其中“太阳表证中风”等非中风文献条目。

将治疗中风的针灸处方的相关文献条目一一摘录,包括病名、病因病机、症状、辨证、单穴、双穴和多穴处方,刺灸法、疗效等。中风的针灸处方包括中风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角喎斜、失语、口噤不开、流涎、精神障碍、角弓反张、戴眼反折、拘挛等症状。3建立数据库

将数据建立3个acess数据库,包含内容如下:①基本信息库:著作年代、作者、著作名;②症状

数据库:原始病名、目标病名、症状、病因病机、辨证;③处方数据库:主穴、配穴、针灸疗法、针灸方法、疗效。4数据挖掘

我们选择中风之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2个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各症状的针灸处方特点。

关联规则算法是分析海量针灸处方特点的较常用、较成熟的算法。用针灸数据挖掘系统的关联规则分析数据,分别导出腧穴、经络和特定穴运用规律,总结、提炼针灸处方配伍。5结果与分析5.1半身不遂

共收集到871条数据,183条处方。5.1.1腧穴运用频次结果与分析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又是防治脏腑经络之病有效刺激部位。腧穴频次是指在治疗中风这一疾病时,腧穴运用的频繁程度,在治疗中风半身不遂中,频次和支持度居前5位的腧穴是曲池、肩髃、百会、风市、足三里,见表1。

表1腧穴曲池肩髃百会风市足三里

腧穴频次分析(支持度用%表示)

频次6651504845

支持度36.0727.8727.3226.2324.59

表1显示,在中风半身不遂治疗中,频率和支持度居前5位的腧穴分别是曲池、肩髃、百会、风市、足三里。

5.1.2腧穴配伍关联结果与分析

对针灸处方中腧穴频次、腧穴与腧穴之间的关系、腧穴与其分部关系进行分析,可揭示针灸处方选穴特点和腧穴配伍方法。采用关联规则方法在针灸处方中得到频繁项集,并找出具有特殊配对关系的腧穴、经络的强关联规则,从而得到经穴的配伍方法,结果见表2。

表2项集曲池->肩髃肩髃->曲池曲池->足三里足三里->曲池百会->曲池

配伍关联分析(支持度和置信度均用%表示)

支持度20.7720.7720.2220.2216.94

置信度57.5874.5156.0682.2262.0

表2显示,支持度由高到低为肩髃→曲池、足三里→曲池、风市→曲池、足三里→风市、悬钟→曲池、百会→风市等,以上腧穴配伍支持度较高时,其置信度也较高。最大频繁项集显示,肩髃、曲池、足

第4期罗玲等古代针灸治疗中风穴位处方配伍规律研究

·3·

三里、百会、风市是治疗中风之关身不遂最常用穴。

腧穴配伍关联中,使用腧穴两两配伍如肩髃与曲池、足三里与曲池等配伍在所有处方中出现的概率均较高。以表2中曲池、肩髃为例,曲池和肩髃这两个腧穴在所有针灸处方中同时出现的概率是20.77%,在出现曲池的所有针灸处方中出现肩髃的概率是57.58%。曲池与肩髃均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故选穴所用的本经配穴法出现的概率为20.77%。最大频繁项集显示,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是治疗中风之半身不遂最常用穴,其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即由以上5穴组成的针灸处方最常用。中医理论认为,肩髃、曲池疏通经络,调气和血;足三里补气养血,安定神志;百会为醒脑通督之要穴,补阳益气;风池平肝潜阳、安神醒脑,以上诸穴配伍,共奏通经活络、疏调气血之功。

选取支持度较高的由高到低的配伍方法:本经配穴法(20.77%)、上下配穴法(20.22%)、同名经配穴法(20.22%)、阳经与阳经配穴法(15.85%)、局远配穴法(15.3%)。5.1.3腧穴———经络运用分析结果(表3~表4)

表3经络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频率和用穴频率均用%表示)频次

频率

用穴

个数

用穴频率

腧穴列表

足少阳胆经25028.7718

手阳明大肠经20423.4811

督脉8710.019

足太阳膀胱经758.6315

侠溪1本神5膝阳关2五枢2环跳30

丘墟4听会6足临泣7

16.51风市48风池22上关5肩

井28阳辅20头临泣1中渎1阳陵泉31悬钟35足窍阴2

二间1肘髎3肩髃51上廉6手五里2合谷39三

10.09

间2曲池66阳溪8手三里22商阳4

前顶2脑户3陶道2百

8.26会50神庭13大椎7哑门

1风府6上星3

京骨2膀胱俞2心俞5天柱2肝俞3风门2膈

13.76俞1肾俞4至阴2大杼1

上髎2申脉6昆仑27委中14曲差28.26

地仓2足三里45颊车3解溪1下巨虚6冲阳4厉兑2下关2大巨2

过腧穴与经络从属关系映射到经络上。对于每个针灸处方记录,将腧穴映射成其所属的经络,如在多个腧穴对应同一经络时,只向经络映射1次。然后进行选经频率计算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选经规律。

——经络分析:频次和用穴个数由高到低腧穴—

分别为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等阳经,其余为阴经。治疗半身不遂,用穴主要集中于足少阳、手足阳明、督脉、足太阳等5条经脉,基本上以阳经及督脉穴位为主,阴经涉及较少。从六经辨证看,中风实为阴病,选取阳经上的穴位体现了“阴病治阳”的特点。足少阳胆经少血多气,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调神通络、理气养血、驱风祛痰、温经化瘀的功效。足少阳经环跳、风市、阳陵泉温通下肢经络,疏调经筋,活血化瘀;督脉统摄诸阳,百会醒脑开窍,助阳行血;手阳明经肩髃、曲池、合谷疏通上肢经络,调气理血。

腧穴所属经络配伍显示,使用频次较高的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等阳经腧穴与阳经配伍腧穴、奇经腧穴与阳经腧穴配伍,均具有较高支持度。从经络选取和经络配伍看选取支持度较高的由高到低的配伍方法:阳经与阳经配穴法(31.69%)、同名经配穴法(20.22%)、局远配穴法(16.94%)。5.2不省人事

总共收集到277条数据,66条处方。5.2.1腧穴运用频次统计结果(表5)

表5腧穴百会中冲风池曲池肩井

腧穴频次分析(支持度用%表示)

频次2920141212

支持度43.9430.321.2118.1818.18

不省人事属中风之重症,治宜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等。治疗中使用腧穴频次由高到低为:百会29、中冲20、风池14、曲池12、肩井12。5.2.2

腧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表6)

表6

配伍关联分析(支持度和置信度均用%表示)

支持度21.2118.1816.6716.6716.67

置信度100.0100.091.6778.5791.67

>百会>百会>百会>曲池>风池项集风池曲池肩井风池曲池

-----

足阳明胃经677.719

表4经络配伍关联分析(支持度用%表示)

腧穴项集风市曲池风市足三里足三里曲池百会曲池百会风市

支持度31.6931.1520.2216.9415.3

经络项集

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督脉督脉足少阳胆经

针灸治疗是以腧穴为刺激点,而腧穴与经络关系尤为密切,凡辨证分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均以经络为依据。课题组将针灸处方的腧穴通

表6中腧穴配伍支持度较高时,其置信度也较高。即以上腧穴配伍关联中,腧穴两两配伍如风池与百会、曲池与足三里等配伍在所有处方中出现的概率均较高,当处方中风池、曲池、肩井等出现时,相应

·4·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第33卷

出现百会的概率均较高。最大频繁项集显示,风池、百会、曲池3穴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3穴配伍均有较高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是治疗中风之不省人事的最常用处方。风池平肝潜阳,安神醒脑;曲池又名鬼臣,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百会、大椎同为督脉穴,通督醒脑。诸穴配伍,共奏补气养血、开窍醒神之功。选取支持度较高的由高到低的配伍方法为:局远配穴法(16.67%)、本经配穴法(15.15%)、上下配穴法(15.15%)、阳经与阳经配穴法(15.15%)、同名经配穴法(15.15%)。5.2.3腧穴———经络运用分析结果(表7~表8)

表7经络

腧穴经络配伍关联分析(频率和用穴频率均用%表示)

频次频率

用穴

个数116525

用穴频率

腧穴列表

督脉6523.55

水沟7囱会1神道1哑门3

21.57百会29前顶3脑户1大椎

10上星3风府2神庭511.769.8

风池14悬钟5风市6肩井12听会3环跳3

合谷10商阳8手三里5曲池12肩髃4

足少阳胆经4315.58手阳明大肠经3914.13手厥阴心包经2910.51

任脉

27表8

9.78

3.92中冲20间使99.8

神阙9气海7鸠尾2巨阙1关元8

经络配伍关联分析(支持度用%表示)

腧穴项集百会风池风池曲池百会风池曲池百会曲池百会曲池足三里

支持度84.6232.3132.3118.4615.38

经络项集

督脉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督脉

中风不省人事选穴多取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任脉等5条经脉腧穴。其余为其他阳经和阴经。督脉在临床上与脑有密切联系,督脉经穴可以主治头部病症,古文献记载百会、大椎、人中、风府等腧穴均有治疗中风、哭笑无常等证的作用。足少阳经和手阳明经具有补阳益气,调神养血作用。手厥阴心包经中冲、间使能清热宁心,驾驭神气,开窍醒神。任脉上关元、神阙等穴,可扶助元阳,回阳固脱。其余阴经和阳经上穴属治疗中风不省人事之兼证的取穴。取十二井穴接通十二经气和阴

:“接气通经,更以迎阳,其寓意即《针灸大成》云

”随之法,使血气贯通,经络接续也。

腧穴所属经络配伍显示使用频次较高的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奇经与阳经穴位、阳经与阳经穴位配伍,均具有较高支持度。足厥阴肝经大敦和手厥阴心包经中冲配伍,即是井井相配,接气通经,导气醒神。选取支持度较高的由高到低的配伍方法:阳经与阳经配穴法(32.31%)、同名经配穴法(15.38%)。

6小结

6.1半身不遂的针灸处方规律

:虚邪偏客于半身不遂最早记载于《灵枢经》

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衰则真气去,邪

。《素问·气独留,发为偏枯,偏枯者,半身不遂也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生气通天论》中指出

》:“无风之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

”由于古代认为,半身不遂多为气血虚中风使然。

衰,风邪乘虚而入,中于经络,或气血亏虚,阴阳失衡,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导致气血瘀阻而致半身不用以致偏枯之证,因此治疗多为补益气血、疏通经气、活血祛风。

在古代针灸治疗半身不遂的选经、用穴及配伍方面,主要集中于足少阳、手足阳明、督脉、足太阳等5条经脉,以阳经及督脉穴位为主。足少阳胆经少血多气,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调神通络、理气养血、驱风祛痰、温经化瘀的功效。用穴方面则以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为最常用,组成了治疗中风之半身不遂的最常用穴。可能这些选经用穴规律与古代对中风本身的认识有关。当然,这些规律是古人临床的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即使在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6.2不省人事的针灸处方规律

中风的发生,风、火、痰是其主因,病位在脑,病及心、肝、脾、肾等脏。本病形成,或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或因劳累过度,肝肾阴虚,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或因饮食不节,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风阳挟痰上升,蒙蔽清窍;或因五志过极,暴怒伤肝,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发为中风。若风、火、痰流窜经络,气血阻滞,则见经络失常症状;若阴阳之气逆乱,常发为闭证;若正气衰微,阴阳之气离决,可发生脱证。不省人事或为闭证、或为脱证。古代选经多取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任脉等5条经脉。用穴则百会、中冲为首,这可能与不省人事属于神机失用,而神又可为心主神明或脑主神明,这与其理论认识完全一致。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结果,可以发现,古人无论对半身不遂还是不省人事的针灸处方主要是建立在对该症状的理论认识之上。至于其他症状是否如此,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在用穴方面是否还存在选择特定穴或某些经验效穴的偏好,也有待深入分析、研究。

(收稿日期:2010-07-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