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理论: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规律的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阳):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阴):性质较稠度,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六淫: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发生急骤变化,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时元气或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发生。
内伤七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七情内伤是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调节范围,引起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异常变化,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 淤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元气: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置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所不在。 功能为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筋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运动。
宗气: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气海,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功能为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行于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主要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由水谷精气化生而成。功能:护卫肌表,温煦脏腑,调节肌腠的开合。
血: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
阴阳失调: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之一,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故寒热症候的形成,主要是阴阳消长盛衰的结果,病机为: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六大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⑴未病先防 ⑵既病防变 2,治病求本 3,调整阴阳 4,扶正驱邪 5,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1,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2,甘: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 3,酸: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4,苦:通泄,燥湿作用。5,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合称
心主藏神:是指,统帅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
肺气虚于肺阴虚异同点:
1,相同点:咳喘虚证 。2,不同点:气虚表现,少气懒言,畏寒自汗&阴虚表现,咳痰咯血盗汗等。
风寒束肺与风热犯肺的异同点:
1,相同点:咳喘,有痰。2,不同点:痰色白,口不渴,恶寒无汗清涕,
苔薄白,脉浮紧&痰色共稠,口渴,恶风,出汗咽痛,苔薄黄,脉浮数。
肾阴虚和肾阳虚异同点:
1,共同点: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酸膝软,男子遗精,女子不孕。 2,不同点:失眠,脱发,齿松,脚跟痛,五心烦热,盗汗,颧红,潮热,舌红,脉细软&面苍白,形寒肢冷,倦怠,声低,自汗,阳痿,舌淡,脉细弱。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的特点是什么?有何临床表现? 性质:暑邪具有炎热、升散、挟湿的基本特性。
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邪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③暑多挟湿。
临床表现:常出现壮热、面赤、烦躁、脉象洪大,还可见气短乏力,倦怠乏力等症,甚则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气随津脱之象。
何谓气机失调?气机失调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述之。
气的运动失常,如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称为气机失调。 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气滞:气滞是指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主要是由于情志郁结不舒,或痰湿、淤血等有形实邪阻滞,或因外邪困阻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影响气的正常流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所致。其临床表现常见闷、胀、痛。
②.气逆:气逆是指气的升降运动失常,当降者降之不及,当升者升之太过,以致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寒温不适,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滞所致。气逆病变以肺、胃、肝等脏腑最为多见。
③.气陷: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也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由于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气陷病变与脾胃气虚关系密切。主要是由于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泄泻日久等,气虚较甚,升举无力所致。
④.气闭:气闭是气机郁闭,外出受阻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指气机郁闭,气不外达,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多因情志过极,肝失疏泄,阳气内郁,不得外
达,气郁心胸;或外邪闭郁,痰浊壅滞,肺气闭塞,气道不通等所致。 ⑤.气脱:气脱是气虚至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出现全身性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写出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试从生理病理角度论述心与肾的相互关系。
心与肾,在生理表现为心肾相交,包括水火既济: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使心火不亢;
精神互用:心主神,神可以益精,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则心阴从足,肾为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病理,指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包括水不济火:肾阴虚余下,心火亢于上,常引起失眠、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男子梦遗、好梦交等症; 水气凌心:肾阳虚损,下焦水寒不化,心阳虚损水气上凌于心,在上则心悸怔仲、唇舌青梦,在下则水肿、形寒肢冷、尿少; 精神失调:肾精不足,不能奉养心神,心神不足,无力控驭肾精,在上则心神恍惚、精神疲惫,在下则梦遗滑精。
血虚证最容易出现在那些脏腑?其成因和病理表现?
由于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故血不足的病变以心、肝两脏最为多见。 成因:一是大出血等导致出血过多,新血未能及时生成补充;二是化源不足,如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血液生化减少,或肾经亏损,精髓不充,精不化血等;三是久病不愈,日渐消耗营血等。
病理表现:在血虚时,血脉空虚,濡养作用减退,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神志活动衰惫等一派虚弱表现,如面色、唇、甲淡白无华,头晕健忘、神疲乏力、体形消瘦、心悸、失眠、手足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
何谓反治?具体方法是什么?举例说明。
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其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症中的假象性质相一致。
具体方法:热因热用: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病证的治法,又称以热治热法。 例如病人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病证本质属阳衰阴盛,但同时又见身热不恶寒、口渴面赤、脉大等阳气浮越于外的假热症状,应用温热的方药顺从假热属性治其真寒,待里寒一散,阳气得复,假热自然消失。 寒因寒用: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病证的治法,即以寒治寒法。例如病人渴喜冷饮、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舌红苔黄‘病证本质属里热炽盛,但同时又见四肢厥冷、脉沉等阳气被遏不能外达的假寒症状,故用寒凉的方药顺从假寒属性治其真热,待里热一清,阳气外达,假寒便会随之解除。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之虚性症候的治法,即以补开塞法。例如脾气虚运化无力,可出现腕腹胀满;肠腑阴液不足,可导致便秘;胞宫精血亏虚,易引起闭经等,这些病证的本质皆为虚,所以运用“塞因塞用”
的反治法,分别给予补气健脾,滋阴润肠以及充养精血等补益的方法治疗,闭塞不通的症状便能缓解。
通因通用:用通利祛邪的方药治疗具有通泄症状之实性症候的治法,即以通治通法。例如饮食积滞引起的腹泻,淤血内停出现的崩漏,膀胱湿热导致的尿频等,这些并征得本质皆为实,故运用“通因通用”的反治法,分别给予消导泻下,活血化瘀和清利湿热等祛邪的方法治疗痛泄的症状就会痊愈。
何谓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有何生理病理表现?
心主血脉是指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推动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使之在脉中进行,以营养全身。 心脏的正常搏动要依靠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和心阴的营养和滋润。心脏推动血液的运行功能正常,则心之阳气王恒,阴血充盈,心搏匀调,血脉通利,血行周身,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荣润,心胸畅达而无不适之感。若心血不足。血液亏少,则血脉空虚,表现为面色无华、舌质淡白、脉象细弱无力、心胸动悸。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脉道不利,血行不畅,则血脉瘀阻,表现为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脉象涩滞或节律不齐、心胸憋闷或刺痛。
何为肺主气,肺主气包括哪两个方面? 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呼吸器官,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由虚如蜂窠的形态结构所决定,赖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来实现。呼浊吸清,保证清浊之气的新陈代谢,表现为呼吸均匀,气息平和,否则呼吸不畅,咳嗽气喘。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取决于肺司呼吸功能,肺吸入的清气是人体气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宗气的生成,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的气机有调节作用,表现为全身之气生成充足,气的升降出入正常,否则,少言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证。
肝是如何调情致的?有何生理病理表现?
人体精神情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和功能活动为基础,而五脏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气机的调畅和血液的正常运行,故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必然与肝主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脏腑功能活动协调,表现为精神愉快、情志舒畅;肝失疏泄,精神活动即可出现异常变化。如肝之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又称为“肝郁”,常表现为精神抑郁;若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常引起精神活动亢奋,表现为急躁易怒、心烦失眠等。反之若在使怒的外界事物刺激下,又常损伤肝脏,导致肝主疏泄功能失常,亦可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
简述肺与脾的关系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过程中两脏的协同关系。 气的生成方面: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清气和谷气是生产宗气的主要物质。肺的功能活动正常需要脾运化的水谷作为物质基础,脾运化的水谷之精靠肺的宣降敷布全身。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通调水
道,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能促进水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
试进行营气,卫气的区别
营气与卫气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性质,分布,功能上。 性质: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柔顺精粹的部分,主内守而属阳,又称为营阴;卫气是水谷精微中性质剽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的部分,主卫外而属阳,又称为卫阳。 分布: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功能:营气具有濡养全身,化生血液。卫气具有防御外邪,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开合汗孔,影响睡眠的功能。
试简述津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的功能作用
脾主运化水液,一:脾气散精,将津液上输于肺;二:直接将津液布散于全身。 肺为水之上源,它通过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使汗液经过体表排泄,浊液向肾和膀胱输达。肾为水脏,主宰,推动,水液输布代谢;肾气蒸腾气化,升清降浊,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肝主疏泄,条畅气机,促进津液输布的舒畅。 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何谓气?气的功能有哪些?
气是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推动作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推动气血津液的生成与分布;②.温煦作用:通过气化产生热量,温煦人体;③.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肌肤,抵御外邪的功能;④.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具有统摄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⑤.气化作用:指气具有促进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功能。⑥.中介作用: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维持机体整体联系的功能
简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即心气推动和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主血:心具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和生成的作用,包括行血作用和生血作用。 主脉:心气的推动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主藏神:具有主管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功能。其一表现在心主宰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其二表现在心脏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
简述经络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的组成:①.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②.络脉:别络(大络)、浮洛、孙络;③连属部分:外连(十二经脉、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
简述外感六淫致病的病状特征。
风邪致病特征:一、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二、风性善行而数变;
三、风邪主动;四、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致病特征: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二、寒性凝滞;三、寒性收引。 湿邪致病特征: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二、湿性重浊;三、
湿性黏滞;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致病特征: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二、燥易伤肺。
火邪致病特征:一、火邪为阳邪,其性趋上;二、火热易扰心神;三、火易
伤津耗气;四、火易生风动血;五、火邪易致疮痈。
暑邪致病特征: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二、暑邪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三、暑多挟湿。
试述七情致病的病状特点。
致病特点有: 一、直接损伤相应的脏腑:1 .损伤相应之脏; 2 .易损伤心神; 3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4 .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二、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三、多为情志病证。 四、影响病情。
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和适应症: (1)汗法: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2)吐法: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气道,误食毒物。 (3)下法:实热蕴结。 (4)和法: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内伤病中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合肝气郁结,月经不调。 (5)温:寒实证 虚寒证。
(6)清:外感热病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
(7)补:腑脏气血,阴阳虚弱,某一脏腑虚损之证。 (8)消:气血食痰湿所形成之积聚痞块等。
简述中医学防治疾病的原则。
第一、预防:1.未病先防:①.养生以增强正气;②.防止病邪侵害。2.既病防病:①.早期诊治;②.防止传变。
第二、治则:①.正治与反治;②.治标与治本:缓则治本,急则治标;③.扶正与祛邪;④.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⑤.三因制宜(时、地、人)。
简述元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
概念: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物质基础。 组成:元气是由肾所藏的先天精气化生,依赖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充养和培育。 分布: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布散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
功能:①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②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