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签到9: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 否定词
一、否定句
1、否定句的构成: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需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包括两类条件:
1)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2)宾语必须是代词,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用“不、毋、未、莫”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不吾知”就是”不知吾”。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②用“弗、毋、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就不能用上述结构。因为“弗、毋”所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否定整句谓语的,而“无”本身就是动词。若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这种结构。如: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二、否定词
1、不、弗:
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词汇意义相同,语法意义有两点差别:
①“不”字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动词后往往不带宾语。如: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前两例用“不”,后两例用“弗”,区别明显。“弗”后带宾语的情况非常少见,如: 《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不”后面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弗”字后面的名词则用如及物动词。如:晋灵公不君。《左传·晋灵公不君》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福”用如及物动词,“弗福”等于说“弗福之”,前面用了“弗”,后面就不用宾语。
2、毋、勿:
词汇意义相同,通常都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在语法意义上,“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
①“毋”字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
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但”勿”后不带宾语的规则在先秦后并不严格,如:百亩之地,勿夺其时《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毋、勿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如: 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友即交友 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籍即记载于史籍。
③毋、勿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不再表示禁止了。如: 以我为君子,君子安得毋敬也。《韩非子·说林下》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古书上,“毋”常写作“无”。)
3、 未:
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如: 宣子未出山而复。《左传·晋灵公不君》
①“未”和“未尝”的区别
未尝:是一个凝固结构,表示不曾或者“没有„„过”,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者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如: 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未之闻”表没有听说,表没有实现但有实现的可能性。 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四》“未尝闻”表示没有听说过,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②“未”字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此时和“不”的意思差不多。如: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4、否
①“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或“不是的”。如: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许行》
②“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如: 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5、非
①“非”字用于判断句,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如: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公上》 “非”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它所否定的是整个谓语。
②“非”用于叙述句或描写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有撇开的作用。如: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③“非”字用于假设,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古书上,“非”又写作“匪”)
6、无
①“无”是“有”的反面,它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无”字的宾语,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无”可以说成“无有”或“不有”,意思差不多。如: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齐晋鞌之战》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左传·晋灵公不君》用在否定词后面表示双重否定。
③“不”和“无”的语法分工。“不”是副词,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无”是动词,否定的是名词,“无”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谄、骄”用作名词。 客无好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好”用作名词。
7、莫
①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件东西(事情)”,如: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莫”前的“善”是它所指定的范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莫”前未出现所代替的名词,表广泛否定。
②上古的“莫”字有时也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如:小子何莫学乎诗?《论语·阳货》
③汉代以后,“莫”字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禁止,如: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
学完,记得签到哦!
重大消息:
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