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诗歌五首》问题探究

《古代诗歌五首》问题探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古代诗歌五首》问题探究

《古代诗歌五首》问题探究

《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提示:观。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提示: 写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第二层是写现实的,第三层是想像。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

第 2 页

第 3 页

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提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提示:“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准确地反映了初春季节景物的特点,说明诗人观察细致,描写入微。用“处

第 4 页

处”“家家”描写显然不合适。 《西江月》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第 5 页

提示:表达了闲适的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眷恋。 3、“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把诗人由焦急到喜悦的心情贴切地传达出来了。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 《天净沙·秋思》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提示: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提示: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

第 6 页

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提示: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第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