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三篇】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三篇】

来源:华佗小知识
【 导语】⾳乐在实现思想教育作⽤时,并不是靠强制的⽅式,它依靠⾳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来表情达意,因⽽能直接触动学⽣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的⼼灵,对学⽣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的。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

  《幸福⽣活》  ⼀、教学内容:  1、聆听《快乐的啰嗦》  2、聆听《阳光下的孩⼦》  3、聆听《夏天的阳光》  4、表演《彝族娃娃真幸福》  5、表演《乃哟乃》  ⼆、教学总⽬标:

  1、通过聆听的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乐特点,背唱《彝族娃娃真幸福》。  2、能初步听辨⾼和低的⾳。

  3、能编创简单伴奏,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三、教材分析:

  1.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嗦》

  《快乐的啰嗦》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乐改编⽽成的弹拨乐合奏曲。这是⼀⾸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朴、短⼩精悍,旋律优美、流畅,带有舞曲性的⾳乐给⼈⼀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活的欢快热烈的场⾯。  2.歌曲《阳光下的孩⼦》

  《阳光下的孩⼦》是是由张名河作词晓丹作曲的⼀⾸富有时代⽓息的⼉童歌曲。歌曲以朝⽓蓬勃的⾳调,欢快的情绪,歌唱了⽣活在祖国怀抱⾥的孩⼦,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  3.歌曲《夏天的阳光》󰀀

  《夏天的阳光》是⼀⾸瑞典民歌。第⼀部分为四乐句,旋律起伏跌宕,带有附点的节奏,具有⼀种推动⼒,给⼈⼀种奋进的感受。第⼆部分是第⼀部分的变化再现,采⽤了器乐曲常⽤的加花⼿法,使得旋律更为活泼、跳跃,表现了瑞典⼈民热爱⾃⼰的家乡、热爱⽣活的乐观情怀。  4.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彝族娃娃真幸福》是⼀⾸根据彝族民歌⾳调创作的⼉童歌曲。作品通过对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中狂欢歌舞这⼀⽣活侧⾯的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彝族⼉童的幸福⽣活。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加上全曲采⽤了  “××××××/×××/”“×××××/×××

  /”等明快活泼、具有舞蹈性的节奏型贯穿始终,以及“阿⾥⾥”这⼀彝家韵味的衬词的运⽤,极富民族⾊彩,⽣动地描绘出⼀群天真可爱的彝家娃娃⾝着节⽇盛装,在⼭寨空旷的青草坪上尽情歌舞的动⼈场景。  5.歌曲《乃哟乃》

  《乃哟乃》是⼀⾸简短的⼟家族民歌。旋律中只⽤do、mi、sol三个⾳,⽽且每个乐句的句尾最后⼀⼩节都是sol、mi、do顺序,⾳⾼、节奏完全相同。由于歌曲乐句的长短不同,形成了(2+2+3+3+3)有变化句式结构,旋律简单⽽不单调,简短旋律欢快热烈,表现了⼟家族⼉童欢乐开朗的性格。

  四、课时安排:⼆课时  第⼀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  2、学唱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3、表演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教学⽬标:

  1、通过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引导学⽣感受乐曲的⼒度、速度与⾼低的变化,以及感受⾳乐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

  2、模唱法学习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通过录⾳与教师范唱,引导学⽣轻声模唱,并学习演唱的声⾳要⼲净⾯富有弹性。

  3、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作伴奏并通过创编动作,表现⾃⼰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通过⼩组讨论或个⼈设计表演歌曲的⽅式⽅法。  教学准备:  录⾳机,投影。  教学过程:  ⼀、常规练习

  1、随乐曲⾃编动作进室,(要求⾃创,⽆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跟随⾳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练习:节奏创编练习(以简单的节奏重复组成节奏型为主)  ⼆、新课学习:

  1、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

  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初听后:乐曲是什么情绪?与题⽬的解释  2)复听时,提⽰学⽣可⽤简单的舞步表⽰所听到的⾳乐情绪。  2、教师范唱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引导学⽣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式学习歌词,(边听录⾳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式随同学唱(录⾳伴奏)。  5、通过⾃编游戏表演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1)引导学⽣⽤课前所创编的节奏型为歌曲作伴奏;

  2)动作创编(要求⾃创与教师的民族舞动引导相结合)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的⾃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表演;  3)录⾳、学⽣的节奏、舞蹈结合起来表演  三、⼩结:⿎励与表扬,指出不⾜之处。  第⼆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阳光下的孩⼦》《夏天的阳光》  2、学唱歌曲《乃哟乃》  3、表演歌曲《乃哟乃》

  4、⾳⾼听辨活动  教学⽬标:

  1、通过欣赏歌曲《阳光下的孩⼦》与《夏天的阳光》,感受体验歌曲朝⽓蓬勃、欢快的⾳乐情绪,并能随歌曲的旋律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

  2、听唱法学唱歌曲《乃哟乃》,学习边打拍边唱的⽅法,⽤稍快⽽不拖拉的速度演唱歌曲,使歌曲的演唱达快乐的效果。

  3、通过⾃编动作表演,增强学⽣的⾃信⼼,激发学⽣的编创热情。  4、通过听辨活动引导学⽣能初步辨别⾳的⾼低。  教学准备:  录⾳机,投影。  教学过程:  ⼀、常规练习

  1、随乐曲⾃编动作进室,(要求⾃创,⽆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跟随⾳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练习:⾳⾼听辨:⽤⼏组⾳距效远的两⾳组成听辨。  ⼆、新课学习:

  1、欣赏歌曲《阳光下的孩⼦》,

  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情绪是“⾼兴”还是“悲伤”  2)复听时,提⽰学⽣⽤轻声合着节奏拍⼿。  2、欣赏歌曲《夏天的阳光》

  1)完整地聆听全曲,选择动作为“⾛路?跳舞?”  2)复听时,提⽰学⽣⽤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  2、教师范唱歌曲《乃哟乃》;引导学⽣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式学习歌词,(边听录⾳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式随同学唱(录⾳伴奏)。

  5、通过⾃编游戏表演歌曲《乃哟乃》。动作创编(要求⾃创与教师的民族舞动引导相结合)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的⾃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表演;

  三、课堂⼩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之处。

【篇⼆】

  《⼤海的歌》  ⼀、教学内容:  1、聆听《⼤海摇篮》  2、聆听《海上风暴》  3、表演《海》  4、表演《云》

  ⼆、教学总⽬标:

  1、通过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通过聆听分辨⼤海的不同,并能⽤划线条的⽅式表现出来。  3、能够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4、能发挥想像⼒,⽤打击乐或⾝边的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中的⼤海。  三、教材分析:  1.歌曲《⼤海摇篮》

  《⼤海摇篮》是⼀⾸具有民歌风的少⼉歌曲。较有规律的节奏似平静的⼤海般摇荡,配以抒情性的旋律、诗⼀般的歌词,歌唱了少年⼉童⼼中美丽的⼤海。  2.管弦乐《海上风暴》

  《海上风暴》选⾃挪威作曲家格⾥格作于11年的管弦乐《培尔·⾦特第⼆组曲》。剧情为:乡村破落⼦弟培尔·⾦特⽣性粗野⼜耽于幻想。其⾏径为众⼈所不齿,惟有少⼥索尔维格对他另眼相看,并产⽣了爱情。在⼀次参加朋友的婚礼时,他拐⾛了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荒芜的深⼭⾥,第⼆天就抛弃了她,独⾃在⼭中游荡。后⽆意闯⼊⼭妖的洞窟,因⼜爱上了⼭妖的⼥⼉,遭众妖*与折磨,⼏致丧命,幸⽽传来黎明的钟声,妖魔星散⽽去,培尔才死⾥逃⽣。但培尔不能安分度⽇,旋⼜去森林冒险。奥萨终⽇盼⼉归来,积思成疾。在她弥留之际,培尔赶回家中,奥萨听着⼉⼦漫⽆边际的海外奇谈,溘然长逝。失去母亲的培尔冒险出海去寻觅富贵。⼏经磨难后,培尔想起了⾃⼰忠实的爱⼈和⾃⼰的家乡,⽽且从现实中猛省过来:世界上的幸福就是回到⾃⼰的祖国和家乡,见到⾃⼰的亲⼈和同乡。最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爱⼈的怀抱⾥。⽽《海上风暴》是第⼆组曲的第3曲。描写培尔在美洲淘⾦成为百万富翁后乘船回国,在海上遇到风暴袭击时的情景。  3.歌曲《海》󰀀

  《海》是⼀⾸⽇本⼉童歌曲。是⼀⾸赞美海的抒情诗、海的赞美歌。由于节奏的疏松、旋律显得宽⼴,有着海的⽓势,⼜因旋律多为级进式的起伏,⾳调带着柔和的美,描绘了⽉光初上碧浪相逐远去的海⾯。  4.歌曲《云》

  《云》是⼀⾸热情的⼉童歌曲。歌曲的节奏舒展平稳,旋律起伏跌宕,优美抒情,⽩云在蓝天上飘荡,引发了孩⼦们天真的联想,从“蓝天”、“⽩云”到“⼤海”、“帆船”,从“装着⼩⾬点”的⼤船到“快快浇麦⽥”,寄托了孩⼦们真诚⽽美好的愿望----愿⼤⾃然忠实地为⼈类服务,让⼈们的⾟勤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歌曲和⼤海有关系,同学们见过海得不多,多数是从电视上,画报上见过,教师可以给学⽣⽅有关海的影碟,提⾼学⽣的学习积极性。本课的内容学⽣学习起来有⼀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地进⾏指点。  课时安排:⼆课时  第⼀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海摇篮》  2、学唱歌曲《海》  3、表演歌曲《海》  教学⽬标:

  1、通过欣赏乐曲《⼤海摇篮》,引导学⽣练习⽤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现⾳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海》,完整地聆听录⾳范唱,并通过提⽰分辨歌曲描绘的“海”的形象。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海》创编动作,学习⽤动作表现⾃⼰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通过⼩组讨论或个⼈设计表演歌曲的⽅式⽅法。  教学准备:  录⾳机,投影。

  教学过程:  ⼀、常规练习

  1、随乐曲(⾃选乐曲)⾃编动作进室,(要求⾃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跟随⾳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练习:学习利⽤⾝边的物品模仿声⾳。  ⼆、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海摇篮》{引导学⽣认真听乐曲,分辨歌曲唱出的内容,并采⽤图谱(线段图)表⽰的⽅法。  1)初听前谈谈“海”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学⽣可⽤⾃⼰认可的图形表⽰所听到的⾳乐形象。  3)复听时可⾃编动作或利⽤⾝边的物品制造声响进⾏体验表演。  2、听歌曲录⾳《海》;引导学⽣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式学习歌词,(边听录⾳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式随同学唱(录⾳伴奏)。

  5、通过⾃编游戏表演歌曲《海》,要求⾃创动作(引导学⽣⽤⾝边的物品与打击乐器等⽅法制造声响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的⾃创运⽤中选编成游戏进⾏表演。  三、⼩结:⿎励与表扬,指出不⾜之处。  第⼆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海上风暴》  2、学唱歌曲《云》  3、表演歌曲《云》  教学⽬标:

  1、欣赏乐曲《海上风暴》,引导学⽣练习⽤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现⾳乐的形象,利⽤制造声响与⾳乐综合模仿⼤海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云》,通过教师范唱,学⽣轻声随唱的过程,体验歌曲舒展平稳的节奏、起伏跌宕、优美抒情的旋律。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云》创编动作,学习⽤动作表现⾃⼰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通过⼩组讨论或个⼈设计表演歌曲的⽅式⽅法。

  4、学习利⽤⾝边的物品制造声响,增强综合创编的能⼒。  教学准备:  录⾳机,投影。  教学过程:  ⼀、常规练习

  1、随乐曲(⾃选乐曲)⾃编动作进室,(要求⾃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跟随⾳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练习:学习利⽤⾝边的物品(各种物品、⾝体、喊叫、声⾳模仿等)制造声响。  ⼆、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海上风暴》

  1)简单谈谈⼤海变化⽆常的习性。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学⽣可⽤⾃⼰认可的图形(线段图)表⽰所听到的⾳乐情绪(也可能通过选择表现⾳乐情绪)。

  3)复听时利⽤⾝边的物品(各种物品、⾝体、喊叫、声⾳模仿等)制造声响。与乐曲⼀起综合成为⼀个⽣动的⼤海。  2、教师范唱歌曲《云》;引导学⽣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式学习歌词,(边听录⾳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式随同学唱(录⾳伴奏)。

  5、通过⾃编游戏表演歌曲《下云》,要求⾃创动作体验进⾏“蓝天、⽩云、⼤海)的联想。并从学⽣的⾃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表演

  三、课堂⼩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之处。

【篇三】

  《咯咯哒》  ⼀、教学内容:  1、聆听《公鸡母鸡》  2、聆听《我的⼩鸡》  3、表演《母鸡叫咯咯》  4、表演《下蛋啰》  ⼆、教学总⽬标:

  1、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铃⿎和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法。  3、能够⾃编动作参与表演。  三、教材分析:  1.管弦乐《公鸡母鸡》

  《公鸡母鸡》选⾃法国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这部组曲由13⾸带有⼩标题的⼩曲及终曲组成,分别是(1)序奏与狮王进⾏曲;(2)公鸡母鸡;(3)骡⼦;(4)乌龟;(5)⼤象;(6)袋⿏;(7)⽔族馆;(长⽿朵的⾓⾊;(9)森林深处的杜鹃;(10)鸟舍;(11)钢琴家;(12)化⽯;(13)天鹅。

  《公鸡母鸡》⾸先由钢琴和⼩提琴采⽤以同⾳反复组成的⾳调和顿⾳,模仿母鸡咯咯的啼叫声,仿佛刚刚下了蛋的母鸡在报喜。接着钢琴模仿公鸡的啼叫声。公鸡和母鸡的叫声交织在⼀起,乐曲情趣盎然。  2.童声合唱《我的⼩鸡》

  《我的⼩鸡》是⼀⾸阿塞拜疆⼉童歌曲,具有浓厚的⽣活⽓息和⼉童情趣。这⾸歌的曲式不规范,类似带再现的三段体,和声⼤调式。旋律活泼、明快,⼝语化的歌词亲切、上⼝,词曲结合⾃然⽽紧密,⾸尾呼应。  3.歌曲《母鸡叫咯咯》󰀀

  《母鸡叫咯咯》是⼀⾸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了同⾳反复和⼩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法模仿了母鸡⽣蛋的啼叫声,很形象、有趣。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动地描绘出母鸡⽣蛋时“脖⼦伸伸、两翼扑扑”的⾼兴样⼦。

  4.歌曲《下蛋啰》

  《下蛋啰》是⼀⾸2/4拍、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歌曲形象地表现了⼤母鸡⽣蛋的得意样⼦。歌曲中⼤母鸡的叫声完全⽤节

奏表⽰,说说唱唱很有情趣。歌曲的⾳域只有五度,极适于低年级学⽣演唱和表演。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常的有童趣,学⽣会⾮常喜欢听喜欢唱,学⽣掌握起来也⽐较的轻松。  五、课时安排:⼆课时  第⼀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  2、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3、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  4、打击乐器“响板”学习  教学⽬标:

  1、通过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练习⽤简单的图形表现⾳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通过教师范唱,学⽣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理解歌曲表现母鸡⽣蛋后⼈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母鸡叫咯咯》创编动作,学习⽤动作表现⾃⼰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通过⼩组讨论或个⼈设计表演歌曲的⽅式⽅法。

  4、认响板并学习其演奏⽅法。  教学准备:  录⾳机,投影。  教学过程:  ⼀、常规练习

  1.随乐曲(⾃选乐曲)⾃编动作进室,(要求⾃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跟随⾳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练习:打击乐器:  1)响板的认识(简单介绍)  2)学习响板的演奏⽅法  ⼆、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认真听乐曲,辨别公鸡母鸡的叫声。采⽤图谱表⽰的⽅法。)  1)谈谈“公鸡、母鸡”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学⽣可⽤⾃⼰认可的图形表⽰所听到的⾳乐形象。  3)复听时可⾃编动作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进⾏表演。  2、听歌曲录⾳《母鸡叫咯咯》;引导学⽣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式学习歌词,(边听录⾳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式随同学唱(录⾳伴奏)。

  5、通过⾃编游戏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要求⾃创动作(引导学⽣⽤打击乐器“响板”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的⾃创运⽤中选编成游戏进⾏表演。

  三、⼩结:⿎励与表扬,指出不⾜之处。

  第⼆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我的⼩鸡》  2、学唱歌曲《下蛋啰》  3、表演歌曲《下蛋啰》  4、打击乐器“钤⿎”学习  教学⽬标:

  1、欣赏乐曲《我的⼩鸡》,引导学⽣通过⾃编动作表现体验⾳乐活泼、欢快的情绪。

  2、听唱法学习歌曲《下蛋啰》,通过教师范唱,学⽣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理解歌曲表现母鸡⽣蛋后⼈们报喜的意图。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下蛋啰》创编动作,学习⽤动作表现⾃⼰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通过⼩组讨论或个⼈设计表演歌曲的⽅式⽅法。

  4、认铃⿎并学习其演奏⽅法。  教学准备:  录⾳机,投影。  教学过程:  ⼀、常规练习

  1、随乐曲(⾃选乐曲)⾃编动作进室,(要求⾃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跟随⾳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练习:打击乐器:  1)铃⿎的认识(简单介绍)  2)学习铃⿎的演奏⽅法  ⼆、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我的⼩鸡》  1)谈谈⼈与鸡的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学⽣可⽤⾃⼰认可的图形表⽰所听到的⾳乐情绪(也可能通过选择表现⾳乐情绪)。

  3)复听时可⾃编动作学做“我与鸡”的欢快动作进⾏表演。  2、教师范唱歌曲《下蛋啰》;引导学⽣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式学习歌词,(边听录⾳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式随同学唱(录⾳伴奏)。

  4、通过⾃编游戏表演歌曲《下蛋啰》,要求⾃创动作(引导学⽣⽤打击乐器“响板”“铃⿎”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的⾃创运⽤中选编成游戏进⾏表演

  三、课堂⼩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