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提升卷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田园诗情(节选)
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    )两色的奶牛。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跑(    )跑(    ),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短文中有一个表示“看”的意思的词,它是________,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请试着写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比喻句,并答题。
(1)短文中有几个比喻句,请用“____”画出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摘抄的这个比喻句是把________比做________。 4.这一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鸟的天堂(节选)
起初周围是(静寂  平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  陆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 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à 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打上“√”。 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写了鸟的____________。“有的……有的……有的……”写了鸟的____________。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______;第二个没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 A.特指那棵大榕树
B.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二、阅读下面短文并答题。
(一)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里,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路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
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1.给加粗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序号上面画“√”。 (1)漫游 A.满,遍
B.水过满,溢出来 C.没有,没有约束 (2)试图
A.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B.计划
C.希望得到,谋取
2.短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萤火虫的。 3.用“____”画出描写“提灯笼的小飞虫”样子的语句。 4.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发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猜猜下面的发明源于何种动物,在括号里填入动物名。
直升机——(      )    潜水艇——(      )     雷达——(      )      降落伞——(      )                              (二)初冬的月亮
①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一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挂在西南山坡上,低垂,硕大清新。夜幕中的山峰错落而列,连绵起伏,像一片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这月光山色太美了!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时从心底漾起,融化在这月光中。
②独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     ③橙黄的月,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领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相融;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和浇灌?
④大山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山上的树木紧挨着、拥抱着,进入梦乡,经月光照耀的山林,竟如仙境。松树等乔木商商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
⑤独处月下,平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平和而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⑥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摆脱了喧嚣、纷争和污染,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陆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
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⑦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楼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1. 摘抄短文中你觉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浪费——(      )    寂静——(      )    丑恶——(      ) 3.第①自然段作者说:“这月光山色太美了!”请你从第②~④自然段摘抄两个直接描写月光山色的句子。 (1)描写月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山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的“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透露出作者在月下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⑦自然段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第⑤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庐山     朋友,你到过庐山吗?庐山秀丽的风景一定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你最喜欢的也许是“险峰”,也许是“花径”,也许是“仙人洞”,而我最喜欢的却是庐山的云雾。你听了也许会笑:云雾谁没见过,不就是迷蒙蒙的一片吗?不,我所见到的庐山的云雾却是别具一格的。     我随爸爸妈妈来到庐山脚下,抬头向上仰望。啊,好美呀!一座座山峰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绿衣仙女,手拉着手站在那儿,笑着向游人致意。我们乘着汽车,沿着银蛇般的盘山公路向上奔驰,车才行到半山腰,天忽然变得阴沉沉的,如丝的细雨落了下来。这时,山上起了雾,到处变成迷蒙蒙的一片,整个庐山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真给我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神秘感。
雾越来越大,天地被一张巨大的纱帐笼罩住了。浓雾之中,游人虽然近在咫尺,也只听到声音而不见人影。山谷的小溪在我们脚下流淌。叮咚、叮咚,小溪悦耳的歌声在山中回荡着。我向前张望,寻找它的去向,它却钻进了雾里,消失了身影。浓雾把空气浸润得湿润而清凉。
我们来到山顶,雨过天晴,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我向远处眺望,不禁吃了一惊,难道我这是误入仙境?那对面山上的云雾几乎把山淹没了,隐隐约约露出一点山顶。云雾好似波涛汹涌的大海,浪涛一个接一个地滚滚而来,好像要把我们吞没,真是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我觉得传说中的八仙随时都会出现,乘着龙船在这云海上行驶。几位年轻人看到这壮观的景象,兴奋得一蹦三尺高,欢呼着、奔跑着。谁知,更有奇观在后头:转眼间,那云雾像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着,一阵风似的迅速向一侧移动,被它遮挡的大山立刻变得清清楚楚,以它雄伟的风姿展现在游人面前。
啊,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变万化,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1.结合文章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别具一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在咫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换两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雾越来越大,天地被一张巨大的纱帐笼罩住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出自________朝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在游览了庐山后,写下传诵千古的《望庐山瀑布》,你能背诵并默写其中表达作者奇特想象的两句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题目为“庐山”,你认为合适吗?如果请你换个题目,你会用什么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来到山顶,“我向远处眺望,不禁吃了一惊,难道我这是误入仙境”,请你结合文章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景状物篇(三)阅读能力提升卷 一、(一)田园诗情(节选) 1.黑白  前  后
2.极目远眺  环顾  盯着  凝视  端详
3.(1)比喻句: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4.草原上的奶牛和村野乡间的郁金香     (二)鸟的天堂(节选)
1.静寂  继续 chù  yìng  xīng  huá 2.颜色、形态  姿态各异
3.昨天没有看到鸟是“我”去的不是时候,并不是没有鸟啊 4.A  B
二、(一)提灯笼的小飞虫 1.(1)C(2)C   2.从现象到本质
3.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 4.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它的光很柔和。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5.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6.蜻蜓  鱼鳔  蝙蝠  松鼠     (二)初冬的月亮 1.珍惜  喧嚣 美好
2.对偶、夸张。透露出作者宁静、平和、清新、幽远的心境。
3.第⑤自然段:人应有美好的心灵,心灵坦荡;不要做违背良心的事(不做坏事)。第⑥自然段:应摆脱世俗纷争,淡泊名利。第⑦自然段:应珍惜时光,奋发有为。     (三)庐山
1.(1)庐山的云雾另有一种风格。  (2)游人彼此距离很近。
2.(1)雾越来越大,一张巨大的纱帐把天地笼罩住了。  (2)雾越来越大,一张巨大的纱帐笼罩住了天地。
3.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不合适。  庐山的云雾
5.因为作者见到云雾几乎把山淹没了,隐隐约约露出一点山顶。人在山上,就像是漫步在神秘的仙境,所以作者会有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