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综合收益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改良
作者:耿冠宇
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10期
耿冠宇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4)
摘 要:2009年6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要求在财务报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指标。本文在分析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和净资产收益率价值性缺陷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将综合收益引入了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中,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财务评价指标,使投资者能更加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综合收益 有用性 净资产收益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4(a)-0182-01
净资产收益率(ROE),又称权益净利率或权益报酬率,是反映资本经营能力的核心指标。然而,最近学者们对其的决策相关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在时效性、风险性、价值性、指标性、逻辑性、导向性等方面存在缺陷。本文在对综合收益内涵和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净资产收益率价值性的缺陷,创造性的将综合收益引入财务评价体系,希望能为以后的企业绩效评价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1 综合收益概述
综合收益的概念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最先提出的,其被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变动”。
综合收益分为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总额;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等信息。
所有者与企业的交易除外,只要能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化的事项,都属于综合收益核算的范畴,它不仅包括经常性项目还包括非经常性项目,可能来源于经营活动也可能来源于投资筹资等活动,在反映已实现收益的同时又能反映未实现但按准则规定已确认的潜在收益。
2 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分析
从综合收益的概念看,它实现了会计收益的两大转变:一是实现了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二是实现了财务报告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它突破了传统“三位一体”计量原则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为可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计量拓展了思路。
综合收益是以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为基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未来经济利益计量的,因此,综合收益信息具有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特征。其决策有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为投资者提供更完整、及时的会计信息
传统会计收益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只确认企业已实现的收益,而不确认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潜在收益,这种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已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需求。同时,传统会计收益是“事后”报告,滞后于经济事项实际发生时间,对企业未来交易或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能及时放映,影响投资者判断企业真实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
综合收益报告,采用被广泛接受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仅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已实现的收益,而且还能反映企业持有未实现的收益,有利于投资者完整、及时的了解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资风险,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2 为投资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综合收益报告了未列入利润表的持有而未实现收益经济项目,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外币折算调整、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等,这些项目以活跃交易市场报价为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单独列报并且在附注中详细披露以上信息,使得收益信息更具相关性,更加真实客观的放映了企业未来的潜在风险,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3 为投资者提供预测性的会计信息
综合收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包含了企业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项目,这些项目最终将成为可实现收益或损失,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从而有利于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因此综合收益信息比传统会计信息具有更强的预测性。
3 净资产收益率价值性的缺陷
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是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指标。通过对该指标的综合对比,可以分析企业获利能力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同类企业的差异水平。一般认为,该项指标越高,企业自由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运营效率就越高,同时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的保证程度也就越高。许多投资者以此为企业业绩考核的主要参考,甚至以此作为企业取得配股和增发资格的核心条件。
但是,尽管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核心指标意义重大,用途也很广泛,但也存在着缺陷。
笔者主要结合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来分析净资产收益率价值性的缺陷。净资产收益是用来衡量股东投资收益的,投资数额使用的是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而非公允价值。因此,以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角度分析,账面价值是历史成本,而投资者进行决策是以现在为基础预测未来的,公允价值更能代表其现在的价值。基于账面价值,仅能对管理层已取得业绩进行评价,而不能对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合理的估计,所以说,净资产收益率的价值性存在缺陷。
4 综合收益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改良
结合上文对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的理论分析和净资产收益率价值性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进行改良。
目前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笔者认为其计算式可以改良为:净资产收益率=综合收益总额/平均净资产,即: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平均净资产。
上述改良在原有的分子中加上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使其成为了“综合收益总额”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能够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风险,弥补了单纯以净利润作为分子时的价值性缺陷。
改良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融合了综合收益的决策有用性,并且保持着原有指标的核心思想,希望对将来的企业绩效评价有所帮助。围绕这一改良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继续扩展,形成一个新的杜邦分析体系,因为笔者能力有限,这里将不再进行阐述。
5 结语
综上,文章在分析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和净资产收益率缺陷的基础上,将综合收益引入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中,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财务评价指标,弥补了原有净资产收益率的价值性缺陷。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改良一直在进行中,笔者只是根据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将综合收益引入财务评价体系,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严.净资产收益率决策相关性的缺失[J].管理观察,2010,4.
[2]王俞,张道云.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在获利预测分析中的缺陷及改造[J].会计之友,2006,8.
[3] 吴艳琴.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述评[J].财政监督,2010,5.
[4] 谢获宝,刘波罗,尹欣.综合收益内涵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内容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0,1.